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论中国山水画中点景舟船的意象表达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也是富有意象表达的突出体现。“舟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画艺术中富有现代艺术情感和时代特色的情境再现,是深度体现生活轨迹层次,表达作品问世高度,体现中国绘画艺术生命表达,融合和传递新的时代精神特色和发展动力,具备绘画创新发展的动力支持。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点景“舟船”,不仅表现了绘画者的情怀,同时具备禅意、写意情怀及其中国画点景 艺术情怀,且在画面应用中具备适用性优点和特色化证明。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点景;意象表达 明袁宏道《答李酉卿书》: “丘大狼狈乃尔,恐阎罗亦用他不着,留与世间点景而已。” 舟船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古代出行中的重要着力点。从行驶条件来讲,具备稳定性、遮风避雨性和持续性良好的特性优势,舟船行驶中的厨具配备和行李安放,形成了中国传统意象表达中的“天涯游子漂泊情怀”,并在生活、生产和实践中,成长为富有现代深意的栖息地和“心灵归期安放之所”。舟船的意象表达中,某种程度上 彰显了文化历程阶段中的“家”的色彩。 唐代诗人王维抒发的"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的诗韵中,更是以现代工匠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宝鉴,且在古代场景创设和空间维度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中以点景艺术的神韵传递出盛世阶段的社会历史文化风貌[1],并最终获得以意象表达传导的浓郁国学底蕴。
一、中国传统绘画点景在山水的功能意义
中国画立足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透彻的分析,也是现实与艺术融合的正确判断,作为民族精神的浓缩,是时代最好的生命之源,也是以艺术创作的形态和多样化的方式丰富民族性的神采体现。中国画创作中,将传统文化浓缩成具有民族精魂的有生命力的存在。中国画创作与发展中传统文化以其艺术创作的形态和方式丰富了人文内涵和色彩变更。通过浓缩的中国传统民族存在,真正应用传统的中国的文化并将其借用西方文化的形式和语言,去探寻中华文化的生存本质。其被浓缩作用不仅代表了整个东方绘画母 文化的中国画根本,同时也是中国画创新与现代化发展中精准定位的体现。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点景在山水画中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其在山水画中的意义是重大的。点景,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在山水画艺术规律、艺术特点的大前提下也具备了其自身更突出的特点。点景在传统花鸟画构成中的作用,着重论述其在构图、色彩、意境中的关系。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一叶孤舟、深山空谷、清溪幽涧、飞瀑流云等自然景观是画面是山水画中占据篇幅较大的画面,也是中国传统画的灵魂和意境所在,在相关的山水画发展历程中,具备深入探究和发展历程价值,并在直接程度上实现了对游者的情怀和历程更具价值。 在传统中国绘画中,舟船作为画面点景要素的配角出现。具备海上漂零之物,无所依托但却有着质朴、淑清、从流飘荡的独特品性。在作者的文化意象表达中,被赋予特定的“飘泊不定的漂泊意象,别离时的伤感与惆怅的离别意象,洒脱、自由自在翱翔于天地间的自由意象,以及远离世俗喧嚣,笑傲江湖间,追求心灵释放与解脱的隐逸意象”。从作用来讲,意象承载和维系着画者的独立人格与理想追求,并在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寄托中,形成了特定元素构成下的寓意价值和灵魂主导所在[3]。
二、 点景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情感补偿功能
点景舟船的画面运用,具备小小的点缀效果,以“舟船”的事物传导出画家本身的审美意趣,并在相关的技术性研究价值中具备当代审美情怀和功能意义,并在直接程度上以价值和美化审美关系及其精神的情怀追求,最终在山水画作中抵达一种“无我”“本我”“有我”的超凡意境,并从灵魂内心深处传达当代山水画作的启示。通过点景人物把自然山川完全接纳到自己的生命世界中,并通过与山水的交融,把自己生命的本真性全面开启、显露出来,最终复归笔墨山水间实现情感世界的补偿。 中国传统绘画点景“舟船”的意象表达大而化之,就是表现一种恍惚之象,迷远之象, 主题空间,意境,写意,抒情,表意能阐述的意象表达之美。以山水为背景衍生的专题画作如《阳关图》、《盘车图》、《溪山行旅图》、《关山行旅图》、《画帐远帆》等。以山水树木为背景,以舟船、盘车、马驴、骆驼等为交通工具,描写行人在旅途中的情景。具备离情别意和爱国情思[4]。陆路丝绸古道上的敦煌石窟,以丰富的水上交通工具舟船形象,其中有的是从一人到数人划桨摆渡的一叶扁舟,有的是扬帆出海的商船。以造型来看,有飘板、椭圆形船、无帆小船、帆船、双尾船、楼船等数种[5]。现存日本的三幅《宋代海船》绘画即为佐证。在公元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的时候,中国海防力量强大[6]。苏轼《宝绘堂记》看古代文人参与书画活动的文化心态中所提出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以进取之舟船寓意结病之祸源[7]。 岭南海岛先民的海上生活在船舶形象图案的陶器与岩画等出土遗址中表现出来,对岭南地区的珠江与黄河、长江共同孕育了中国的舟船文化和文化气息传承,具备生动性和形象性特质[8]。《中国航海史基础文献汇编(图画卷)》中的代表作品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清宫院本《清明上河图》、清代徐扬的《姑苏繁华图》等,以舟船意象表达,展现了作者想要表述的情感[9]。
三、中国传统绘画舟船意象表达实证分析
(一)文人画水墨意象 中国画具有写意性,特征。
以文人画水墨最为崇尚,无论是从意象造型还是不从基础得意忘形之作。在作者的情感和主观表达中,传递中国画作者的情怀。“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在借舟船抒发文人的情感表达中,体现了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注重诗意的风格特征。 傅山《山水图》被清代张庚品评为《国朝画征录》卷上称傅山“善画山水,皴擦不多,邱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亦有气。兼长分隶书及金石篆刻”[2]。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中,融入了士大夫阶层的情感,也在画坛中成就了自身的主导性地位价值,无论是画作中以“舟船”诗、书、画的密和性,还是画家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和写意手法表达。以庙宇、牌坊、寺塔、宫殿、小桥、栈道等,表达作者的盛世情怀
(二)超脱的禅意 点景,用一词一语点出景物的特征和意境,以增加风景的魅力和色彩。
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中一般用对联、匾额将景物精华以典雅美妙的文学语言来形容,启示游人览景而生情的情感表达。传统文化儒释道与意象造型联系结合中,借以表达画家的真实情感表达。搁船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圣地,如果将“道”比喻成一艘永不沉没、永不破败的大船的话,针对儒释道的不同层次。就可以保有道家坐船后达到的轻松自在和任意漂流之感,并在相关的静心和潜心表达中成就了身心与宇宙同步进行的情怀。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具备阴阳平衡的“中庸之道”由此可见一般。孙子兵法儒释道,智慧人生学问深。不急不燥,稳重行得万年船。中华文化博大深,融会贯通真功夫。心明眼亮看得准,十年修行学一招。 中国传统绘画点景“舟船”的意象表达的过程和感悟,也使我们更加敬天畏地,感恩大自然。超脱的禅意是天地之间的精华、是吸纳日月星辰风霜雨露之精华、春夏秋冬的更替轮换,有幸存于世间并推而广之的生存依存之纯粹。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咏叹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古人所追求的“及时行乐”和精神价值的深度反思。 先秦两汉时期,中国绘画基本上属于百工之一的特殊国家技术人员,隶属国家政府王朝,作品的主题思想由王朝政府的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绘画的题材和内容;后世高考的命题作文或者明清时期的八股文,作品的内容,题材,着色,尺寸和人物造型,必须符合特定的需求和目的,更多的融入了政治色彩;官僚大儒如刘褒,张衡,蔡邕等,他们的绘画远元素中,通过借助创作工具与文字书写的共同物质基础的优势,逐步开始走入知识分子的视野和生活;汉末的战乱格局,三国的互相倾轧,西晋的八王之乱,东晋的偏安,五胡十六国的纷扰,群雄中原逐鹿;更多的是道家的隐逸之气。
(三)下笔如有神——中国画意象的阐述 相较于西洋画而言,中国画最明显的特征是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神”的表现体现在讲究画面的整体和概括上。
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艺术分科和构图用笔以及着墨或者敷色来看,在细腻的笔触上,有着得心应手的体会。人物、山水、花鸟作为三大画科,以描绘对象的类别和特色,突出了画风的清奇和归类的详尽。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中国书画对"骨法用笔"的重视程度,通过对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物象来确定自然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凡是生命,力量骨感是它们共同的神态,小草看似柔软,近观叶叶挺拔。舟船艺术“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水悠悠”。鉴于传统中国画是一种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大于绘画本身的涵义,这就是它的特殊性,因此也给中国画艺术家提出了高品位的文化素质要求。中国画题诗或文的内容极为丰富的,诗文、书法和绘画完美结合在一起,称为“中国画三绝”。用墨以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干墨法、蘸墨法等五种为主,传导出新的情怀意境。 中国画意象的阐述中,中国画着色多从物象固有的本色出发,而不计较光的影响和变化。虽然有时着色也有浓、淡、干、湿之别,但目的不是表现物体的光感而是为了破除板滞,以求形象生动和意境深远之美。
四、 中国山水画中点景舟船的意象表达对当代的启示
对于现代绘画创作而言,实施“游天下奇山胜水,探微取真,综合万象,表达画者自身的感受,让观众接受美的陶冶”的精神追求,在现阶段的努力尝试和继承发扬中,需要现代创作者融合中国画的创新机制研究,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中国画“点景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除了要求中国画家要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外,还要借助诸如“舟船”等点景的理性基础设计之美,来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在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向前发展。传统文化作为期间的重要和核心部分,实践经典中的传承和飞跃式的发展,除了思考其深刻的人文内涵外,还更多的需要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成分加以继承和创新。 对于当代绘画,点景把自然山川完全接纳到自己的生命世界中,并通过与山水的交融,把自己生命的本真性全面开启、显露出来,从功利的"无我"世界抵达本真的"有我"之境,最后进入复归"无我"入道的澄明境界。看似微不足道,却表达了画家隐藏至深的情感从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点景人物所具有的思想意蕴,会发现以文人士大夫为主要创作群体。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附属物,点景更是作为一种情感体现,是在山水画当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写意的、兼工带写的、没骨勾画等等绘画精髓。
结束语: 中国传统绘画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文化传承和发扬中,以文化发展和创新之美,以艺术长河优势发展路径,以画作精品展开和文化内容深度研究中的价值所在,表达中国绘画的艺术气息。对于转型和发展中,具备创新思想和人艺术思维能力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势的传承发扬,无不从功底到核心内容思想变迁中获得承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特色中的“舟船”点景,以星星之火燎原中国画当前形势,并在深刻的反思和人文内涵中传递了重要的思想核心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罗斌.古船汇长河诗画两相宜[J].航海,2016,(04):17-18
[2]南凯.亭台水榭与江山卧游[D].西安美术学院,2016
[3]王玉玲,孙瑞强.载道而行——浅析传统中国绘画中的“舟船”意象[J].太原大学学报,2015,16(04):108-112
[4]朱衍美.中国古代行旅题画诗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5]王进玉.敦煌壁画中的舟船[J].中国文化遗产,2013,(04):40-47
[6]桂林瑞,顿贺,郑明,等.从明清船海画看中日关系变迁[J].中国远洋航务,2014,(09):94-95
[7]李新华.“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的利与害——从苏轼《宝绘堂记》看古代文人参与书画活动的文化心态[J].齐鲁艺苑,2010,(03):6-8
[8]何国卫.从珠海宝镜湾遗址看岭南史前舟船文化[J].国家航海,2014,(02):31-41
[9]桂林瑞,陈振杰.古代画作中罕见的中国舟船修船场景[J].中国远洋航务,2014,(02):92-94
作者:阚传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