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彭德:当代艺术批评答问

  问:你曾经说中国没有前卫艺术家,是吗?

  答:是的。如果换一种问答方式可能不会引起误解:中国有始终处在前卫状态的艺术家吗?没有。既然一位艺术家不能始终处在前卫状态,他能被冠以前卫艺术家的称号吗?这种区分似乎在玩文字游戏,其实对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前卫非常要紧。我的看法是:只有前卫艺术,没有始终在从事前卫的专家。前卫是一种在场的表现而不是在场前的准备。当一个人做了一件被称为前卫艺术作品时,人们可以说他很前卫;不过这件作品不能一劳永逸地表明他就是前卫艺术家。当他随后去从事别的思索、阅读、考察时,无论是否为了以后的创作,他都不能被冠以前卫艺术家的称号。等而下之,凡是在埋头复制自己的人物,无论他过去在前卫艺术的创作中有过何等辉煌的成就,都同前卫没有了关系。一位知名艺术家要在国际艺坛站稳脚跟,需要不断制作相当数量的变体画。这种行为没有错,错就错在人们对这类行为的性质判断。比如说,王广义的政治波普,张晓刚的家庭系列,方力钧的泼皮人物等等,这些一度辉煌的篇章已经翻过去了。海外四大金刚谷文达、黄永砅、徐冰和蔡国强,尽管求变的意图明显,但很少有振聋发聩的脱壳表现。谷文达用双语并置的《碑林》需要翻译,感染力还不够直接。徐冰的文字系列影响不小,但观众从中看到的只是巧妙。蔡国强的烟火装置可能蕴含着对中国人好大喜功的讽刺,但实际效果同观看礼花没有太大的区别。黄永砅从《山海经》、《淮南子》之类的古代典籍寻找契机,其作品容易给人造成猎奇的印象。深圳当代艺术中心的草坪耸立着黄永砅的飞机残骸装置,这件被法国政府叫停的大作,孤独地呆在那里脱漆生锈,如同世纪末前后的中国前卫艺术一样,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渐渐淡出。还有谁?还有哪些作品更杰出?很少了,很难找到比他们更突出的人物和作品了。

  问:照这个判断推论,是否意味着中国也没有前卫艺术?

  答:中国没有和时代同步的前卫艺术,有的只是旧式前卫。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新潮艺术对于大一统的中国艺术格局,具有前卫功能;但一旦面向世界,它就只能算是旧式前卫艺术。所谓旧式前卫,是指用绘画、综合材料、装置以及行为表达前卫思想的艺术形态。旧式前卫只不过是欧美前卫艺术的翻版。按照约定俗成的理解,前卫艺术是指处在前沿地带的艺术形态,它对现实和未来具有穿透作用。中国前卫艺术就此交出的近乎是白卷。比如面对现实世界,中国艺术家的眼界和认识就比不上美国艺术家,连戈尔也不如。戈尔作了上千场演讲,呼吁保护地球的生态。他用大量图像和数据,诸如全球冰川萎缩的速度,气温升高与海平面升高的比例,热带雨林的减少与气候干燥的关系等等,论证人类拯救地球生态的时间只剩下十年。面对未来,中国艺术家更不如霍金对人类命运的长远思考。霍金认定人类必须走出地球,否则难以避免与地球同归于尽的命运。中国艺术家涉及的大都是身边甚至艺术圈中的鸡毛蒜皮之事,这种小器作风无法警醒或打动今人与后人。戴光郁用水箱采集未受污染的水,通过自然漂流“邮寄”给未来的长江下游,表达对水污染的担忧。朱青生倡议“洗黄河”体现了同样的主题。由于没有基金会支持这类关怀生存环境的前卫艺术,它们充其量只会被传媒当作快餐话题去填充版面。这并不是说只有大课题才有价值,涉及个体的小题材如果能受到广泛而持久的关注,也会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另一面,从艺术形态自身的发展来看,前卫艺术必须具有新的艺术形态。多媒体艺术、数码艺术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它们具有断代的价值。前卫艺术是文化实力和文化品位的直观体现,而中国前卫艺术的体现大都粗糙与陈旧。相对于旧式前卫,新式前卫指的是利用数码技术制作的现实形态或超现实形态的图像、影像以及视听综合艺术。它们才是时代的标志。中国数码艺术的制作技术落后美国几十年,至今还拍不出像《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之类的虚拟作品。正在从事旧式前卫艺术的人面对这类新式艺术时,往往会流露出没落贵族的矜持心态和姿态。很少有知名艺术家投身其中,只有袁晓舫的《飞行计划》和李路明的《红色日记》等“观念动画”、“观念三维图像”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由于这类作品很难获得再生产的条件,只能偶尔成为旧式前卫艺术联展中的点缀。中国旧式前卫艺术在近期的国际国内市场上很火,刺激着当事人和旁观者。这种暴发景象应当引起批评界的警惕,因为中国前卫艺术实在没有多少值得骄傲的理由。

  问:中国前卫艺术有多种称呼:当代艺术、先锋艺术、实验艺术等,偶尔还有现代艺术、新潮艺术、时尚艺术、后现代艺术的提法,哪种称呼比较贴切?

  答:“当代艺术”有广狭之分。广义指当代人从事的艺术,狭义指代表当代精神前沿探索的艺术。这里指的是后者。中国当代艺术先后对应的是欧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在20世纪曾经有摩登艺术、时尚艺术、新潮艺术的说法。在不少人的理解中,前卫艺术就是追求时尚的艺术。不仅众多反对者和质疑者这样看,不少从事艺术的人也这样看。这是因为英语的“现代”曾音译为摩登,摩登被等同于时尚。不过前卫艺术如果等同于时尚行为,就会变质,因为时尚体现着集体的无意识,而中国前卫艺术的使命就是背离时尚。前卫艺术同时尚艺术都属于广义的当代艺术,容易被搅在一起。“前卫艺术”作为约定俗成的术语,目前用来形容狭义的中国当代艺术,仍然有效。

  关于“实验艺术”这个说法,我曾多次指出,实验是同目的联系在一起的,而艺术的本性不在于目的。实验不对即出错,而艺术本身没有对和错,只有当艺术家涉及道德范畴的活动时才会出错。艺术史不是对的艺术取代错的艺术的历史,而是艺术形态不断丰富的历史,是人的感觉不断展开的历史。实验是西方传统美术技法的支柱:绘画透视学依据的是几何学,艺用解剖学依据的是医用解剖学,绘画色彩学依据的是科学色彩学。这些技法学科在造就西方美术特色的同时,极大地限制了艺术的天性。中国美术界标榜实验的艺术观,结果“创作”风气越来越匠气,越来越呆板。艺术在于表达而不在于证实,实验活动充其量只是在追求新技法时才有用处。将当代艺术定格在实验之上,就是舍本逐末地定格在技法之上。

  “先锋艺术”这个说法在中国很难成立。因为在精神的层面,中国前卫艺术在总体上仍然在步欧美现当代艺术的后尘。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欧美艺术界制定出来的,中国艺术家能依样画葫芦就算不错了。视野一旦涵盖全球艺术界,中国的前卫艺术就不具有先锋品质。

  问:中国前卫艺术至今不仅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很大层面上也被官方与美术学院认可,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按常识推断,前卫艺术必须把握当前世界和中国的文化脉搏。当前的文化脉搏在哪里?同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从鼓吹现代化到质疑现代化,是30年来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当现代化成为全民共识,它就变成了时尚。批评家和前卫艺术家的天职是同时尚保持距离,而现在却常常是被时尚在摆布。时尚是中国现代化、国际化的衍生物。它同中国固有的攀比作风相结合,最终会扭曲直至葬送中国的现代化。在众多国民的心目中,现代化等于美国化。香港、上海、北京,高楼+立交桥+车流,就是美式现代化的注脚。支撑美国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结构,需要全球四分之一的资源来维持。这个条件中国没有,如果拥有,世界资源供应系统就会崩溃。美国文化容许和提倡的多元、自由、无所不用其极之类的价值观,同时又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使得多元而不混乱,自由而不排他,无所不用其极而不邪恶。美国欲望受着宗教的制约,中国不同。20世纪以来,中国国民始终缺乏稳定的信念,也没有稳定的规则和相应的教养。当代中国人的总体表现是及时行乐,市俗作风充斥朝野,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这种畸形的浮华景象,是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为代价的。仅以方兴未艾的一项西式时尚为例:全民饮用牛奶和食用牛羊肉,就会加速内蒙古草原变成沙漠。有一天,北京会像高昌古城一样被沙尘暴掩埋。用满目疮痍、醉生梦死、饮鸩止渴来形容今天的生态、世态和心态,并非危言耸听。美式现代化对于这个时段形成的低素质的、没有远见的国民意识,不是一剂对症的良药。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艺术。能把握当前的社会和文化脉搏的艺术作品很少,很多美术作品都是时尚的托儿。很少听到艺术界就此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中国艺术的国际化过程中,众多艺术家成了既得利益者。他们的倾向大不相同,但在各自的追求中一律功成名就。曾经从事前卫艺术的一批人,也在努力跻身于中产阶级的行列。这个阶层是以高消费作为身份象征的。当艺术家的身份从批判者转变成受益者之后,艺术家和市场利益链之间很容易变成合伙炒作的特殊关系,他们的作品很容易凝固而不再有新意。寄生在其中的艺术批评,也蜕变成了一个小股东。十多年来,很难再看到穿透现实、打动心灵的艺术作品了。它使人们不得不追问:艺术在这场没有完成的现代化过程中,艺术家和批评家如何持续保持自己的前卫品格?应该再做些什么?在生态、世态和心态出现新危机的当今世界,艺术作品该不该具有前瞻作用?当然,艺术市场不会自行其是,因为市场趣味也是艺术思潮冲击的产物。9.11之后,人们对暴力与血腥的手段有了直接的体验和思考,种种极端的艺术形态渐渐失去了人心,表现主义之类的张扬画风也开始撤退。毕加索的写实而又具有常人味的作品上升到了空前的价位。吴冠中和张晓刚的优雅画面在国内和国外市场受到广泛的推崇,也同当前的文化思潮和艺术思潮有关。这种情形会进一步持续下去。

  问:近年来你经常质疑前卫艺术,是不是立场有了性质上的变化?

  答:质疑中国前卫艺术有两种立场:一是从根本上否定,一是清理和提升。我持第二种立场。这是因为前卫艺术尽管问题成堆,前卫艺术创作充斥着垃圾,但它却是这个时代的标志,具有断代的意义。正是由于对前卫艺术的追求,大一统的艺术格局才被打破,中国艺术界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气。但这一切不能一劳永逸地表明它不论如何发展,人们都要报以鲜花和掌声。前卫艺术的理想同现状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我欣赏的是它的理想,批评的是鱼龙混杂的现状。质疑和批评能促使优胜劣汰,有助于前卫艺术合理地推进。

  问:当今艺术家轻视艺术批评,你说是“富人不会听穷人讲话”,是吗?

  答:是的。当代艺术机制不健全,导致了批评家的贫困和低档应酬文章的泛滥;另一个问题是批评文体的陈旧呆板。贫困的精神和文体不可能受到艺术家的尊重。后一个问题由于不涉及利益,容易解决。解决方法在于摒弃西式文体,让图文结合,对应读图时代的阅读心理。图文结合只有两方面的障碍,一是出版界,一是批评界。批评界采用西式论文从事批评,积习难改;而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出版人在编排稿件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八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叫《拯救批评》,附了一幅改编的漫画。那幅漫画一目了然,抵得上一篇文章,但在20世纪的编辑习惯中,狭义的批评文章只能是书面文字,不需要图片。即便有图,也只能是文章直接评论的作品,也就是附图。去年我们发表了一个《西安宣言》,就是想探讨图文并置、互补互渗的批评文本。图文互补的方式,会成为21世纪视觉艺术批评的新型模式。

  注:该文原载于2008年6月《清华美术》第7辑,有删节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彭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