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礼:“㵘·漫·慢—首届湖南公共艺术季”展览背后的故事

由湖南美术馆主办的“㵘·漫·慢——首届湖南公共艺术季”展览自2024年1月25日开展以来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次展览是湖南美术馆建馆五周年系列展览的首展,也是近年来湖南规模最大、作品类型最丰富的公共艺术展。展览自开放以来持续火爆,观展人流如织,迅速成为小红书、抖音等APP的热点和网红打卡地,节假日期间单日观展人数突破7000+,接待相关团体考察调研60余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154dcf7597ff727c1d2b7f24c9607c18.png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团队来馆考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4fd1621e767bb0b1031c23e21f52cdef.png

李自健美术馆馆长带队来馆考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279378ef93372fe7aec18742a8cf84be.png

执行策展人为公众团体讲解

展览以“㵘”“漫”“慢”为主题,串联当代公共艺术与湖湘文化,邀请中外知名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徐冰、隋建国等68位重要艺术家参加,展出的40余件公共艺术作品探讨了艺术与科技、艺术疗愈、材料转译及儿童美育等多个话题。湖南美术馆作为一个开馆不到5年的新馆,近年来先后举办了“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系列展”“独留苍翠照山川——纪念曾熙诞辰160周年书画特展”“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等一系列颇具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展览,但对于公共艺术这类需要各方资源高度配合才能达成的展览在筹备经验方面仍略显稚嫩。为此,馆方专门邀请了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担任项目总策展,一方面能更好地汇聚国内外优秀的公共艺术家和展览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带领湖南美术馆的策划团队快速成长。

本文从湖南美术馆策划团队的角度讲述这样一个“现象级”展览筹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与应对之策。

 一

策划:探寻公共艺术展览中国际化与在地性的融合

艺术作品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很长,但公共艺术(public art)这一概念则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城市建设才诞生的。作为一个“舶来物种”注定了它的国际基因。从上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这一理念引入中国以来,因其开放性、公共性、大众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成为广受公众欢迎的艺术形式。“立足湖湘、面向世界”是湖南美术馆的办馆理念之一,如何在筹办的公共艺术展览中兼顾国际视野和本地文化特色是策展团队遇到的第一个挑战。 

策展人巧妙地选取了“㵘”“漫”“慢”三个同音字作为展览主题。“㵘”代表着四水汇聚的湖南,既是湖南地理特征,也是湖南地域文化特色。“漫”则兼有浪漫、精致、溢出等多重含义,这代表着长沙这座城市的特质,也契合公共艺术向外界扩散、与公众互动的特点。“慢”则是“娱乐之都”长沙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也贴合当下全球公共艺术界关注的艺术疗愈话题,希望公众在这个展览里慢下来,感受艺术、治愈心灵。这一展览主题富有趣味性和传播性,给公众带来一种神秘感,兼具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和国际视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5226df5d3847acc855df7f1961dd9647.png

策展人与艺术家考察湖南美术馆室内外空间

在遴选参展艺术家和展览作品时,策展团队从文明交流、生态关怀、艺术共创、材料转译等当下国际热门话题出发,结合湖湘地域特色臻选了埃利亚松、徐冰、伍德、谭勋等国际知名艺术家。埃利亚松的作品《地球之声》是一个全球互动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巡展期间公众都可以参与项目为地球发声,现场观展的公众也可以通过APP和现场的电子设备观看世界各地的公众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地球环境的关爱。徐冰的《木林森计划:长沙》是一个兼具全球性和在地性的项目,该项目在展览之前邀请了100位长沙的小朋友绘下自己心中的“树”,这些作品在展览结束之后由公益机构进行拍卖,相关的善款会用在阿拉善地区植树。作为一个在全球各地开展的公共项目,其意义在于让公众参与艺术、关注自然生态和环保。谭勋的作品《谷地地理计划—岳麓山》通过“谷地地理”技术的高科技卫星俯瞰岳麓山地区,结合了3D打印数字技术捕捉、模拟出这一区域千形万状的层次与细节,让观者以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角重新感知了长沙岳麓山与湘江橘子洲头的新意境。展览中的这类作品还有很多,如燕柏彤的《湖湘之水》、伍德的《⼀个梦》、闻⽵的《一场雨》、马得的《湘水漫音》等,他们的作品很好的实现了国际化和在地性的互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4d450a549e45fbccda9fc69e25066157.png

策展人、艺术家考察场馆沟通展览细节

协调: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明确到人的责权分工

本次公共艺术展览参展艺术家众多,作品类型涵盖雕塑、互动装置、沉浸式多媒体等多种媒材,“㵘驿亭”单元需要协调安化、常德、张家界三地相关机构进行落地安装。此外,展览还涉及主管单位、指导单位、主办单位和支持单位11家,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展陈施工等展览服务单位8家,展览直接相关的工作人员近两百名,施工难度大且沟通协调复杂。为了有效推进展览工作,在馆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策划团队创建了有效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健全的工作机制,以保证展览有序推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2a9ac7b576142b5ab66aef8e635fc847.png

夜间在雨中施工的“㵘驿亭”

美术馆推行策展人负责制,在展览立项后由策划部负责人何玲担任执行策展具体推进展览实施工作,之后跨部门成立展览工作团队,制定工作推进表,严格按照工作节点推进展览工作。前期策划阶段由执行策展定期组织月会与策展人及相关采购工作人员沟通展览进度,修正工作方向。中期定期召开周会,与参展艺术家、招标代理、展览设计方等服务单位沟通展览财评、招标、设计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后期落地实施阶段每天召开例会,馆方工作人员与相关展览服务单位就每天的工作进度进行沟通,及时解决每天出现的问题,保证展览如期推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fe7fcc399a97a3c65993d4e5e28d58d5.png

展厅现场的协调会

因展览筹备时间短、参与人员多,明确到人的分工和及时有效的沟通是有序推进展览的关键。在定期召开的会议基础上,展览分类别设置了多个微信工作群,以便及时有效的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为了满足部分艺术家对作品空间的严格要求创建了艺术家、策展人与设计方的沟通群,为了展览落地实施时方便服务方与馆方、物业方及时沟通创建了展览落地执行群,为了展期方便作品维护分作品创建了维护群等等不一而足。作为展览的主办方,馆方工作人员在展览执行过程中承担着中间节点的作用,明确到人的分工能有效减少服务方和馆方的沟通成本,快速推进展览工作。为此在展览筹备阶段提前召开各方的协调会,明确招标采购、物业协调、监督审核等各类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快速有序的推进展览工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bc03f95c567ee02c02d0a02dbd1ab283.png

馆领导指导户外作品安装

实施:短暂的施工周期和恶劣天气带来的双重考验

本次展览作品除了少数几件是成品借展之外,其余作品都是根据湖湘文化特点和湖南美术馆空间进行创作的,这就要求根据作品特点提前对现有展厅进行改造。在展厅的基础施工完成后作品再进行现场制作、安装和调试,繁复的工序需要大量时间,但受全年展览档期限制,展览项目招标完成至开展的施工周期仅有35天,在这期间需要完成作品与材料运输、展陈施工、基础预埋、作品安装、作品调试、灯光调试等多个重要环节,其中部分大件作品的安装还需要大型登高设备和吊装设备协助才能完成。

其中冯羽的作品《湖山》,采用近400平米的碳化竹帘,在2台登高设备和6位美工长达2周的配合下,现场弯曲构建成抽象多维的空间,整个充满9米高的展厅,人在其间游走、流连忘返间会产生独特的情愫;

李洪波的作品《花海》在10余位美工的协助下现场染色、安装,耗时2周才将绚丽的色纸铺满200平米的展厅地面;

邬建安的作品《精气》用20吨细黄沙铺满整个展览场地,以此呈现东方哲学中关于“气”的理解;

燕柏彤的作品《湖湘之水》将18台高清投影和感应雷达组合形成一个湖湘文化的动态光影空间,呈现湖南艺术家和孩子们对湖湘水文化的理解与艺术畅想;

这类需要现场制作、安装、调试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难度,为了顺利开展,各方通力协作,通过每天的协调会无缝衔接,分两班昼夜赶工,才让展览在短期内顺利完成布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5e5c7e7be1859159a5741b08e97e9e76.png

施工中的《湖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40fffe2457028b918571a9334a8bf825.png

夜间吊装《谷地地理计划—岳麓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acec3c28b6e997dfe6c770e1dd1e022a.png

吊装雕塑作品《仁者乐山》

临近年末,长沙遭遇50年一遇的寒潮气温骤减,持续低温和强降雪导致室外施工困难重重,给10件户外作品的吊装和调试带来的极大的挑战。

黄蔚欣的作品《云游叠院》采用玻璃钢杆和LED灯带由6位美工在户外编织3周才初步完成框架,之后历时3天完成现场安装调试;

王之纲的作品《白泽》以玻璃纤维、40毫米无缝钢管、LED呼吸灯带组装而成,仅作品的安装和灯带的程序调试就耗时2周;

这些户外作品的施工正好遇上了雨雪天气,现场施工人员身披雨衣不畏严寒,为了展览的精彩呈现奋力拼搏,圆满的完成了作品的安装、调试工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96208b4ee83ea743e12a6ddad41c72cd.png

在寒雪中施工的《白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add27c9005978e3770cb84593c44f011.png

馆长夜间冒雨指导作品吊装

维护:作品安全与观众体验的有机兼顾

公共艺术作品以互动性见长,如何在保证作品安全的前提下提供良好的观展体验是这类展览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不同于普通平面或雕塑类作品通过画框、玻璃、隔离带等方式就能保证作品安全,互动型的公共艺术类作品需要公众与作品直接发生关系以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这就要求作品可以零距离接触甚至动手参与互动。为此策展团队就展期维护问题多次组织会议,协调物业、安保及服务单位商讨维护方式,最终达成共识以“两个安全、一个核心”为基本理念,针对每件作品制定详细的维护方案。

“两个安全”是指作品安全和观众安全。本次展览的作品部分易损易碎但又需要观众近距离观看体验,如李洪波的《花海》基本材料是染色纸,绚丽但易损,很多观众在看展时会不自觉的伸手触摸。邬建安的《精气》以手工镂刻的细牛皮丝为主体,精美但容易断裂,可以近距离观看但不能触摸。郅敏的作品《湘江翠峦》由陶瓷组件构成,繁密但易碎。对于这类作品我们通过增加看展员、拉隔离绳、循环播放语音提醒和张贴现场提示标识等多种方式来提醒公众爱护展品的意识,保证作品的安全。另一部分作品则在公众体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邬建安的《精气》中铺满地面的细沙可能会导致观众迷眼,燕柏彤的《湖湘之水》墙面上的镜面可能会让公众误解产生磕碰,林岗的《舞者》《仁者乐山》采用不锈钢编织而成,热胀冷缩的物理作用下会产生一些锋利的不锈钢凸出容易割伤公众。对于这类存在安全隐患的作品我们安排了专人每天进行巡查,及时修复出现的问题,同时在针对不同作品增加相应的提醒标识和人工劝导,以此杜绝安全问题的发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cb656e564478a067488f234ff5d1c80b.png

开展前执行策展人对物业和安保进行培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c56e871a4cdeeb025f6942e758a79f99.png

执行策展人为公众进行导览

展览是为公众服务的,如果一味为了安全而牺牲掉公众的观展体验那展览无疑是失败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在安全的基础上保障公众的观展体验感。在开展前馆领导和策展团队协同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多次现场排演,优化观展流线,从细节处提升观展体验。为了让公众能高视角观赏李洪波的《花海》,特意在作品旁搭建了一个1.8米高的观景平台。展期将邬建安的《精气》展区的临时空调关闭,以防扬沙眯眼。增加语音播报提醒公众互动体验的时长,减少公众排队的时间。为了让观众在看展时遇到问题得到及时解答,策展团队针对一线看展员和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逐一讲解作品内涵和看护重点,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实时监测场馆和展厅人流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展厅限流和引导。在多措施并举的情况下,有效保证了公众的观展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c8df0c6f5e5fe699582dd5df313ee4ab.png

策展团队在《花海》观景平台旁为公众讲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4/a2065bfd6a76672b69947d8b5bb12973.png

看展员细心引导公众参加展览公教活动

结语

展览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参展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和工作团队的精诚合作,更离不开上级机构和湖南美术馆馆领导的正确领导。正如吴院长在采访中所说“每个机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湖南美术馆的领导层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尤其是年轻人,特别有凝聚力,爱干这件事,有自豪感,这是展览能成功的关键”。当然,展览的精彩呈现不代表毫无遗憾。回顾展览的整个筹备过程,湖南美术馆的大型展览策划经验欠缺,团队协作能力、展览配套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凸显,但湖南美术馆的团队会在接下来的展览中快速成长。“打造一个零门槛又内容丰富的展览,为公众了解公共艺术打开一扇门”是策展人对本次展览的期望,也是湖南美术馆的期望,这份期望在排除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作者:陈礼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