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小可|写生,得悄悄地进村

  这事非同小可

  “你们当心点,地里刚种的花生!”

  所有人只知道地里像是被打理过,但不知道看不见的地方,当地老乡已经播下了花生的种子,这是他们这一年收成的希望。所以,当一个当地村里的大姐上到山上来,看到散落在栗子树下的支着画架的人,便紧张得生怕他们踩坏了地里刚播的种,提着嗓门冲着大家叫唤起来。

2017年5月,小可老师在白羊峪写生

  支着画架的这一群人,是“李小可工作室”外出写生的师生一行几十人。这是2017年5月中旬,他们来到河北迁安白羊峪,长城有一段在这里的山上蜿蜒经过,正好入画。写生的队伍要在这里驻扎20天,要把这一段长城“吃透”,再以水墨展现于笔下。

  小可老师也在写生的人群里,村里的大姐不知道这群人在这里干嘛,也不认识人群中这个70多岁的老人家是画家李小可,她只认识山上哪片是自己家的地,地里种的是哪个品种的花生。

  村里的大姐查看了一番,发现花生地里没什么踩踏过的痕迹,又特意叮嘱几句,这才下山。小可老师的那幅写生也刚好接近尾声,学员们都凑到小可老师面前,想看看老师怎样收尾,小可老师说“画”之余,又和大家强调了“花生”的事,到了一个地方写生,千万别损坏到当地老乡的农作物,不要干扰到老乡们的日常生活。

  说到底,李家山水出去写生,要把握一个大原则:悄悄地进村。

《迁安写生·白羊峪远眺》 2017年 51x200cm

《婺源浙源村写生》 2015年 69x69cm

《江西写生·村口婺源虹关》 2016年 55x139cm

《贵州写生·黔东南占里侗寨》 2016年 55x100.5cm

《贵州写生·黔东南雷山排卡苗寨》 2016年 55x100.5cm

  不管是到甘南藏区,还是太行山里,还是江南婺源,或是贵州苗寨、京郊十渡,“李家山水”不是观光旅行团,他们要把触角伸向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方,写生也不是拍拍照就上车走人,是要呆在一个地方,就要像钉子一样钉住,一下午,或者一整天,或者一周两周,眼前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要花时间去熟悉它们,并建立感情。这对于当地老乡来说,就是一群“不速之客”,和当地老乡的相处,看起来和绘画本身无关,但在李家山水的理念中,也是艺术家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是对他们“功夫在画外”的基本要求。艺术需要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艺术家不能在生活中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几十年的历练,小可老师走到哪都像本地人

  跟着小可老师学画十多年的“李小可工作室”助教丁长林老师,应当是工作室里除了小可老师以外,画写生画得最多的一位了,十多年来,每年80天的外出写生几乎一次都没落下,画下的写生作品将近2000张,他对去这些地方写生深有感触,他告诉我说,去贵州苗寨,当地老乡会特别热情,看着你在附近写生,人家就在悄悄地张罗做饭招待你;但到了甘南藏区,藏族同胞会和你刻意保持一种距离,倒是当地的小孩会觉得对画架上的吸铁石一吸就能粘住感到好奇;就像前面提到的在迁安白羊峪,你不能看到地里什么也没有就可以一脚踩下去,你踩坏了老乡一棵庄稼,和别人在你画到一半的画纸上用刀子划一道,那种心疼是一样的疼。

丁长林老师在写生

  因此,跟着小可老师出去写生,除了带上笔、墨、纸、画架等必要工具,还要带上一颗能换位思考的同理心。诗人蓝蓝曾经和我说过她对“善良”的定义:“善良是对别人痛苦的一种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用到写生时与当地老乡打交道,便能和老乡的相处变得更融洽;如果用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这幅作品,相信也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小可老师创作《山魂》及明星慈善夜现场

  写生不是休闲,而是修行,它和你的身份头衔无关,在写生中,众生平等,众生皆须向善。2017年8月,黄山风景如画,山上有的是避暑的好去处,但小可老师在黄山脚下的一个简陋的铁皮屋子里,顶着38度的高温,每天创作9个小时以上,用整整三天时间创作出2.5m*1.2m的大幅作品《山魂》,捐赠给2017芭莎明星慈善夜,这,便是一种善吧。

  怀以善意,在创作中完成想象力的表达。这事非同小可。

作者:罗易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