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2-02 19:34
“追痕:追寻隐匿的景观社会符号”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从左至右:青年学者、批评家裴满意;艺术家倪卫华;艺平台召集人木焱;策展人柳力
12月1日,倪卫华主讲的“追痕:追寻隐匿的景观社会符号”讲座及对谈活动在上海明天广场裙楼机遇中心机遇书屋举行,本次活动由“艺平台”主办,青年学者、批评家裴满意和策展人柳力担任对谈嘉宾。
艺术家倪卫华
“追痕:户外现场展”合影 上海松江 2018
倪卫华曾于今年10月举办“追痕:倪卫华户外现场展”,作为具有实验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的当代艺术家,他早年大型系列行为作品《连续扩散事态——红盒、招贴》,以及近年来《风景墙》等系列影像作品均涉及对现代化与城市化、消费主义与景观社会等话题审视与反思。而新近作品“追痕”系列是他在此脉络上进行深度思考的延续和发展。
在演讲中,倪卫华以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和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为切入点,分享了他 “追痕”系列作品中的构想、作品样式以及背后的思考。
早期绘画作品 漂浮的文明踪迹之三(纸上水彩与丙烯)1990
而 “追痕”系列最初在纸本和画布上创作,运用边缘描摹和反衬画法对抽象表现主义形态的痕迹肌理进行强化和凸显处理,形成冷、热抽象表达相结合的“波普化”图像形式。而当“追痕”拓展到户外时,倪卫华更想借此挖掘社会无名者那些不经意间涂抹挥洒的“灵性痕迹”,同时触发人们对城市空间和边缘人群的社会学关系进行思考。
户外追痕作品——松江区辰塔路2、3 2018
户外追痕作品——浦东新区北一路 2018
倪卫华认为,那些无名者的涂鸦也是一种“景观文本”,与城市中高大上的、光鲜亮丽的景观文本形成对峙和纠缠。“追痕”如同照相的“定格-拍摄-冲印-洗印”过程,是对一个目标景观(文本)的聚焦、框取与剖析,最终成为特定场域中的新景观。“追痕”似乎是在给那些无名者的涂写痕迹制造一种仪式感,并通过艺术再传播的途径将这些“符号密码”搬到前台,让更多的观众去感受、感知和了解这座城市中的边缘人群在主流景观社会中所处的尴尬状态与所发出的微弱心声。
“追痕”又似乎形成了一个关于场域争夺的现场文本,并将两种纠缠与对抗的场域呈现在一个浓缩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范本中。
青年学者、批评家裴满意
裴满意也提到,倪卫华的“追痕”是一种强调社会介入后的再“个体化”绘画自觉,在他观察和创作过程中,众多的主客体不断地在时间、社会景观之中轮换,一系列的图像“标指符”与“标记符”也在不断地重叠,痕迹就像摄影当中的“光的效应”一样,也跟随着时间在不断地闪烁、游离乃至戏谑。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分散中,以至于你都无法知道,最后是谁在绘画,是谁在观看,是谁在“贴广告”,是谁在被画,所有的一切都难以辨识。就如同一个“无时不介入”,又“即将消失”的摄影现场。
艺术家倪卫华(左)及策展人柳力(右)
柳力则认为,是现场决定了倪卫华在何处创作、如何创作。他的“追痕”是一种针对城市的对话游戏——在这种关系中,他犹如扮演着一个智能程序NPC,负责按照某种既定的机制来处理不断生成的城市符号。
摄影 痕 2018 上海新场
摄影 痕 2018 宁波火车站附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