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0-05-22 09:50
2019年6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年度艺术家:杨欣嘉
重要艺术活动:
要空间将于6月8日呈现杨欣嘉的个人项目《劳动的词》。作为开启于2017年初的持续性创作,艺术家将身边亲人所处的日常劳动状态当作观察对象,并纳入到社会生产的整体系统中去省思,用“装置”思维对构成这些劳动场景背后的关系进行再度组装,将艺术叠加进这些处于国家产业转型期及电商经济覆盖下的个体小商户、地方产业链从业者的生产现场中。
将“动作”从形成动作的整体情景中孤立出来看待时,动作变得抽象起来,直至成词——未产生意义和指向的动词。一个孤立的动作就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动词,等待被书写排列,被嵌入关系和意义的集合里。被强化放大的动作、被重新组装的动作、被机械重复的动作……从原有情景中凸显出来,具备了形式的意味和观念的质地。动词串联起空间、人、物的时候便产生了时间、事件和关系,动作与施加动作的主体及承受动作的对象三者被整体描述时,便产生了叙事与语法。
“劳动的词”是对劳动的“人”的替代,这里的人是特指艺术项目里出现的人物,他/她们在现实生活及在作品里的角色关系是一体的,他们分别是艺术家的妻子、弟弟、弟媳、妹妹和表弟,他们之间同时还是雇佣、工作伙伴的关系。劳动的“词”是动词,动词是对项目里人物的存在状态和身份处境高度剥离、概括后的描述,这个“词化”的过程就是抽象化的过程,抽象化的处理为观念的转化设置了基础。人-动作-关系-动词-词的重组-关系重组,艺术家在文本的启示中建立了一条逻辑链,试探着将这层文本逻辑转化成创作机制,从而置入现实世界中,《劳动的词》项目便是由此而起的。
在2017年开始的一段长时间里,艺术家将自身所处的生活现场、社会现场、创作现场进行叠加。将他的家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日常状态——在国家经济模式转型、电商平台的全面渗透、地方产业形态等多股力量作用下,个体小商户和劳动者的劳动场景,以处理现成品的方式去调配、组装这些原本就存在的关系和状态,让其成为内置于现实的生活装置。这一切被视屏记录下来,最后在项目中以影像装置的方式呈现。
艺术家简介:
杨欣嘉1983年生于广东,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创作涉及绘画、图像、观念艺术等媒介。近期的创作源自对事物背后关系的勘察,从构成事物关系的层次与褶皱中提取形式,进行视觉转化与关系重组。作为艺术实践的平行线索,艺术项目的策划与创作同步展开,曾策划《拇指鬼畜,数据疯魔》、《圆梦公寓》等展览/项目。参与的主要展览有《刷屏-劳作》,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8);《接近美好的世界》,凯尚画廊,纽约,(2017);《Second Nature》,K11 Art Foundation, 香港,(2017);《路不拾遗》,光州市立美术馆驻地项目,光州,(2016);《移动地域》,Firstdraft Gallery,悉尼,(2015);《民间的力量》,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5)。
展览作品:
劳动的词-3(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7 影像, 影像截帧, 02:00
劳动的词(项目照 )(系列:无系列作品), 2017 其他
劳动的词-1 8屏影像装置 截帧 3′51″ 2017
劳动的词-5 8屏影像装置 截帧 7′49″ 2017
“我想去踢桃!” 装置 190×460×100CM 窗帘画、工作服 2019
“踢桃”释义:潮汕方言,游玩、旅行的意思
展览现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