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永樂2020首拍 | “ 笔墨有声 可能无边 ” ——以李小可黄山系列作品为观


时间

11.12 - 11.15


展览地点

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


展位

序馆二层 D01

东一馆二层 E02

东一馆 1F


预约方式

致电:+86 - 134 2608 7796





李小可 (b.1944)| 千岩竞秀图

2020年作 | 镜心 设色纸本

144×386 cm  约 50.0 平尺


题 识:庚子秋小可画于澄园。


钤 印:小可七十以后、天地一尘、神韵、踏遍青山、有无之间、水墨天地



请将手机旋转查看作品


1978年,李小可与父亲李可染在黄山合影



      黄山具有气象万千的东方文化意韵,是中国山水的经典代表,历代山水画家对黄山的描绘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完整体系。对于我来说,如何表现黄山是一个难题,因为前人虽然提供了许多经验,但那不属于我自己的表达,只有老老实实地去再感悟、再发现,在吸取前人文化经验的同时,通过个人的审美选择和意境的再发现,才能探索出带有个人风格的黄山表现的新可能性。这是我多年来为之努力的目标,而写生则是将客观转化为创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 李小可(2017年)


      作为“李家山水”的承继人,小可是不可能轻易放弃李家山水的笔墨,但是,小可如何运用“李家山水”应对黄山的烟云,正好像可染先生应对他的漓江一样,有一个时间的过程。这是小可为自己设置的一个需要精心解决的问题,因为他面临着表现黄山的诸多高峰。黄山的地质地貌与黄山的烟云变化以及黄山的人文背景,构成了20世纪山水画中的黄山胜景,小可将其厚重的一面施加到黄山山水之中,这个厚重与烟云之间的对比,一方面呈现了李家山水的基本规范;同时,小可自己的风格也开始呈现出来。   

——陈履生 (2008年)

 

      在四十来年的艺术实践中,小可深知笔墨语言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笔墨兼有状物和传情的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结合得越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越强。从李小可近几年的山水画创作,从《黄山墨韵图》中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有新的体会和新的突破。也就是说,他更注重也更善于运用笔墨反映自然景物的特性和传达自己的感情,更重视笔墨抒发内心感受的书写性,而不是把笔墨当作空洞的概念化符号。他的笔法墨法,对前人有所借鉴,但不模仿某家某派,而是服从作品的需要,服从意境的表现,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面貌。

——邵大箴


1986年 李小可随卢沉、周思聪等人在黄山写生(左一:李小可、左三:卢沉,右一:周思聪)


“ 笔墨有声  可能无边 ”
——以李小可黄山系列作品为观
 
明代徐霞客曾这样发出感慨:“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便可知,黄山作为华夏名山,因其烟云氤氲、怪石嶙峋的地貌特征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追捧,而这也是历代山水画家乐于表现的主题,无论是石涛、渐江,还是近代的李可染、黄宾虹、傅抱石等,他们都各自书写出心中黄山,别具风格,师法黄山也是20世纪山水画史中最为显著的时代倾向之一。作为现代山水艺术家如何从固有的表现规律中跳脱出来,寻找出黄山新的表现形式,则是摆在当代山水画家眼前的一道艰巨考题。


2017年,李小可赴黄山创作


2017年,李小可在黄山写生


李小可先生说:“传统提供的是共性经验,艺术家要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经验。对传统文化、艺术规律要有敬畏感,但是怎么变成自己的呢?是一个特别长期的、艰难的过程。艺术家需要不断在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传统程式化经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结构语言方式,并不断的完善。”从对景写生到对景创作,他大量的写生经验和丰富的生活情感都使其对皖南的文化与意境有了深刻的感悟,再通过反复研究历代山水大家画黄山的表现经验从而开拓出了一条新的表现黄山的途径。黄山题材已成为了小可先生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系列,这不同于他“北京系列”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亲情,也不似“西藏系列”呈现的高原圣洁,黄山的崇高峻伟、变化多端,其连接古今的自然,成为了小可先生艺术发展中的自我挑战。而这一主题的创作也是他探索山水意境及水墨表现无限可能性的载体,他对黄山题材的持续探索实践,使得画面中线性结构表现的浑性与水墨表现的整体感都获得了新的经验,从而发出感叹:“我感到对水墨黄山的探索是一个无止境的空间。”

李小可(b.1944)| 黄山天下无 | 2012年 | 145x729cm

在对黄山题材的创作中,小可先生选择了自己特有的审美意向,即对“线”造型的极致追求,注重线性结构的表现关系,他不仅增加了线的表现力,更甚之将线作为画面的主要表现手段。他认为,线是造型结构的基础,也是支撑画面的主要框架、骨骼,中国画对线的运用极为考究,要求也很严格,对线的深入探索与强化,会让他的画面不同与其他艺术家而获得新的发展方向,这在他大部分的艺术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李小可(b.1944)| 水墨造化 | 2019年 | 138x70cm 
   
范宽 | 溪山行旅图

从2012年创作的《黄山天下无》到2020年李小可先生创作的《千岩竞秀》,不难看出其作品的发展趋势与变化。画中黄山的线体结构从紧密复杂逐步向概括提炼中转化,早些年的作品大多表现出具有量感的团块组织结构,扎实浑厚、苍润饱满,使人不禁联想到《溪山行旅图》一脉以来山水精髓的传递,整幅作品笔笔连环、气势滂沱,画中山体、树石、云水的交融与艺术家密不透风的表现手法和充盈的满构图给观者以欲行又止、伫立而望的强烈暗示。这时小可先生虽注重的是自然物象造型本身,但也着重突出了山体结构规律的整体韵味,他将黄山旺盛的生命力与千岩叠翠的体貌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对于黄山的表达更为空灵悠远、宁静祥和,但却不失厚度,正如他低调谦和的性情一般,画中山石的细节大多已被舍去,留下的都是极为精简的结构线条,山体既满足了客观物象结实稳固的特质,又蕴含艺术家对于视觉化本体规律表现的探索与意向追求。再观《千岩竞秀》中的万千气象:云雾飘渺贯穿相连;山峦起伏层层相叠,构成此景的线条似乎是被小可先生在不经意中的洋洋洒洒间书写而来,但却不知这样看似随性的表达实则下足了功夫,信手拈来的成就是他对于黄山几十年如一日的孜孜探求换化得来。每一笔肆意洒脱的线条却全然在画面结构秩序之中,稳中求乱、狂怪求理,远观可感山之壮美浑然,近看则得其笔墨丰盈、变化多端,线与线之间的几分距离都充分的体现出山石的空间感,哪怕只是一个代表远树的皴点,对于小可先生来说都是深思熟虑后的艺术加工,而这个过程也已然深刻其心成为了创作中的潜意识。此时的他书写出的线条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伟大指挥家在操控交响乐团一般,不同的线条犹如各式乐器,能演奏出别样的变化和韵律,再配上巧妙的虚实对比、疏密关系就组成了极具他个人特色的黄山美景,只不过次时的黄山以并非是客观的真实写照,而是出自艺术家主观创造的胸中丘壑,丰富的笔线与富于变化的墨色皴染共谱出了中华大地山川的气宇轩宏与瑰丽。

李小可(b.1944)| 千岩竞秀图
2020年作 | 镜心 设色纸本
144×386cm

李小可先生曾这样说:“我觉得黄山与水墨有着本质的契合。山是具象的,可又千变万化,如同中国画中的黑与白,承载着丰富的变化和无限的空间。画黄山,就像是上一堂对自然感知的领悟课,也是面对前人所创精华的传统课。我希望能由此寻求和建构自己对山水的重新认识。”现今,他虽已在古稀之年,但对水墨表现仍持有坚持与开放的态度,更是在不断探索这一具有特殊文化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可能性空间,这一态度应来源于小可先生对于中国水墨艺术语言本身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艺术语言的敬畏,即便是面对黄山这样一座被“人化”的经典,虽大多数人会生出无可说、无可画的感概,但小可先生却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表现力,找到了突破前人程式化的新途径,他用画笔穿越经典,将黄山这座被“人化”的对象再次激活,从而赋予了黄山以崭新的“小可式”新面貌。


许宏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