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恩师孙天牧先生大隐于市,好古喜静,终日以读书、临池、作画自娱。不管社会及艺坛的特殊风气如何,他始终淡泊名利,甘守寂寞,用一生的时间捍卫着传统的尊严!他深谙“道可道非常道”和“圣人含道映物”的道理,所以“行不言之教”,用笔精墨妙的生动作品,论证了所悟的“师古、师物、师心”这条中国画特有的绘画之道。
孙天牧(1911-2010),字家骧,1911年农历4月18日生于山东莱阳,著名书法家孙墨佛之子,国画大师陈少梅的高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终身教授。
董其昌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孙老心明此论,在1927年至1937年间,凭借极高的艺术禀赋自学南宗山水,渐悟而“通南”,《夏景山口待渡图》、《秋郊饮马图》等是他后来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成功复制的南宗山水的重要代表作。1938年至约1960年期间,孙天牧先生由恩师陈少梅先生引入北宗堂奥,又依赖自己独有的艺术天赋和超人的勤奋精神,潜心研究历代北宗大师们的佳作,一朝顿悟而“贯北”,《渔村小雪》、《秋窗读易图》等24件佳作,是他为两宫和荣宝斋成功复制的北宗山水的杰作,包括之前所复制的南宗山水的代表作,都是孙老“师古”期间能乱真的的重要传世作品,至今仍在两宫代原作向世人展示。孙老“师古”与常人不同,他深知“古者识之具,非识之拘”的道理,所以在习古人之迹的时候,更不忘师古人之心,以得“古法”为“师古”的旨归,先入后出,为“古法写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而独具慧眼的齐白石老人在初次看到孙天牧先生的作品时便预赞:“天牧学宋,必成大器”!
大约1961年至1985年期间,孙天牧先生已得“古法”,凭之“外师造化”,并用造化激活了传统,形成了笔健墨重、气厚神清、山灵水动的绘画风格,创作出了《吉林汪清秋光》等诸多传世名作。在“师物”期间,孙老用“古法”写生,用造化修正“古法”,入而能出,所以他的作品远离“风景画”的魔界,形成了独特的笔法、墨法、色法和构图法。此时的山水多为“写境”,然而既是写境又是理想之境,为“师心”过程的“造境”抒情铺平了道路。
1986年至2010年,是孙天牧先生“师心”时期,此时他已通南贯北,“化古开今”,形成了气韵生动、诗情画意、既有古意又不乏生机的当代北宗山水。由于他在“师物”期间,长期目观山水、心师造化,所以万物皆罗列于胸中,这时他的山水已是“心中山水”,是“造境”,虽是“造境”也是“写境”,符合自然山水之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已经走进了绘画的自由王国,创作出了《山居读易图》等大量娱目养心的扛鼎之作。
孙老一生不立一字,用自己的作品演绎着绘画之道。从孙老不同时期的作品来看,这三个阶段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师古”以得古法为目的,“师物”以得生机为目的,“师心”以抒情达意为目的;“师古”是“师物”的前提,“师古”和“师物”都是“师心”的基础,“师心”又是 “师古”和“师物”的旨归,三者都统于意,而最终又止于道。孙老用“行不言之教”的独特方式诠释的“绘画之道”,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和重要启示!
孙天牧先生毕生践行“绘画之道”,研究、传承并复兴了沉寂三百余年的北宗山水,上承继了金城先生和陈少梅先生的遗训,下培养了众多德才兼备的弟子,在社会上产生了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孙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作者:刘明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