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访碑(34)|别出心裁的张培元墓

别出心裁的张培元墓

2013年7月17日      晴      四川苍溪


16日晚,从阆中赶到苍溪县。在朋友李玉龙的引见下,和苍溪县文物局的领导进行了交流。他们建议我可以先去看看张氏墓群和贾儒珍墓。因张氏墓在龙王镇,比较远,而贾儒珍墓就在县城旁边的东青镇,我选择了由远及近的线路。

龙王镇的市集

一早出门赶到车站,工作人员告诉我,去龙王镇只有下午才有车,另外有一辆到新观的车6:10分已经出发,刚走。我赶紧招了一辆出租车追赶,终于在出县城不远的地方赶上了。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了龙王镇,街上市集已经很热闹了。除了蔬菜水果,背篓、撮箕等各式竹编器具成为街上最显眼的售卖物。看来这些竹器在这里的使用量还是很大,也许是为即将到来的夏收而准备的。

打听后才知我要去的村还比较远,也没有固定的班车前往。没有办法就只好去联系马路边跑营运的面包车。其中一位长安车主祖姓师傅说,我要找的那个地方他知道,之前文物局下乡也包过他的车,愿意带路前往,竟然有这么巧的事情!我在路边小店买了一个面饼,就着矿泉水,算是早餐,立马出发。车行40多分钟,直至前面没有了路,师傅告诉我,还得走一小段路,我们便下车步行。

经过七弯八拐的林间小路,我们进入了一片相对平坦的林地,师傅说这就是张家祖坟地了。再往前几步就看到右前方有一座不高的四方碑亭,四角攒尖、寿桃顶饰,正面和开拱门通体素面,拱门两侧刻联曰:“宗庙焚纸吊,库府湧金钱”,拱门顶部的扇形匾上有“长乐亭”字样,亭内中空,背后有圆孔相通。显然,从功能上看这是一座焚烧纸钱的“字库塔”,但是将四方碑作为字库塔的情况实在少见。

张培元墓前的四方碑字库塔

一转头,看见距离碑亭数米的位置有一座高大的墓碑,尽管周边的杂草和灌木丛生,但难以遮挡墓碑复杂的造型和丰富的雕刻。

张培元墓地

该碑为六柱四间四檐结构,基座为“八”字形,高约50厘米,正面雕有“麒麟送子”“鹿鹤同春”“凤凰牡丹”等吉祥图案。三柱两间的等大明间开阔方正,除了立柱上的对联和碑板文字外,均不见纹饰,倒是门罩的造型和装饰显得比较特别。因为三柱上均有文字,推测应该是左右立柱为一联“春露秋霜多感慨,贤孙孝子远蒸尝”,中柱上的“乾坤合德万古长存”为左右共用,因为两个开间的顶部各有匾额。匾额和门罩一体,左侧门罩有荷花为地,浮雕三折展开式卷轴样式,卷轴上下左右还有多人做拉开状,其上有双勾刻线的“九我堂”三字,特别是 “我”下边有一力士,粗壮的手臂甚至伸到匾额的中间,遮住了“我”字,其构思奇巧颇有意趣。横批一般为四个字,这里却只有三字,不过这种情况在四川的清代墓葬建筑上也比较多见,但是这个“九我堂”就不知何指了?后来查到明人邵宝有一首《九我堂》律诗曰:“旧家门巷草堂深,九我名题万古心。岂是尚书犹缺望,祗应小雅有心音。乾坤自许心丹在,夙夜焉知鬓雪侵。最恨庭闱宛如故,一回登降一沾襟。”另外,还有明人程本立的《九我堂为王彦麟赋》也写到:“匪亲曷有我,有我能无亲。我当供我职,我情莫我申。父生母鞠畜,长育我拊循。出入又腹我,反复顾我勤。亲恩有如此,罔极同苍旻。儿心若寸草,胡能报阳春。七闽去六诏,不翅越与秦。母发镜中雪,父骨山下坟。祭扫旷岁时,定省缺晨昏。瞻望悲行役,何怙哀鲜民。上山山有颠,涉水水有津。悠悠百年内,孝子难具陈。”两首诗歌读来倒是有几分契合,不知乡野墓碑上的这个“九我堂”是否与之有关。

张培元墓基座浮雕

可惜这些人物雕像均损毁严重,左右两边的人物只剩躯干部分,而左右上角的人物只有手掌造型残留在卷轴边缘。

右侧的匾额展开为扇面,阴刻“音容宛在”,形式较为简洁,卷轴两边则有高大建筑屋檐及其檐下两人一组的浮雕图像,人物头部也都不存。但门罩的造型严谨,装饰有序,布局疏密得宜,匠师游刃有余的处理技巧显露无遗。令人不解的是左右明间碑板上的文字却特别的少,仅右侧有一行文字为“清故显考/妣张公讳培元冯/祖孺人三位正性之墓”。左侧的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而碑板的顶部则有一排戏曲人物的雕刻,不过因距离门罩太近,根本看不全所表现的内容。

张培元墓明间门罩

反倒是左右次间的碑板上刻满了端庄工整的文字,右侧碑板落款可见“清同治五年岁在丙寅十二月望六日吉□立”。与常见的两次间单柱、单联的情况不同,该墓的左右次间属于比较完整的两柱一间结构且各有柱联,但是从对联所表达的文字看,依然还是中轴对称的常规秩序。如次间两外立柱为一联“山岳生灵气,云霞绕夜台”,次间两内柱为一联“水秀啟文人,地灵多福泽”,对联立柱内侧的八仙人物雕刻也强化了这种对称结构,传统建筑的这种中轴对称的内在秩序丝毫不乱。

门罩部分为一条向上拱起的方形曲梁,颇为别致,曲梁正面刻“兵书宝剑”纹饰。次间顶部的横梁比较窄,但其上所刻多幅戏曲人物图像以及箍头纹饰也格外精致。

该墓碑的抱鼓造型和装饰也很有意思。抱鼓外轮廓变化并不太大,整体造型呈长方形状,中间圆形鼓面上是一人物雕刻,左侧为屋檐下一妇人在织机旁,面前跪着一位双髻小儿,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断机”的题材。右侧鼓面上是以骑马武将为主要内容,不知是何主题。而抱鼓上面部分以蕉叶和云纹为饰,底部为带三角包袱布的须弥座造型,三角形内还雕刻一篮水果,这些纹饰和图像形成极为丰富的变化。

张培元墓抱鼓

不过该墓的上层却更值得关注。在明间长檐之上,有一排三开间两重檐的建筑结构。首先看到的是顶檐之下的亡堂。左右立柱上是5字篆书联,但竟然一字不识!明间内是一组4人并排而坐的人像。尽管头部都不存,但从衣着,特别是足部鞋子的样式可看出,为3女1男,左两为男性,其余为女性,也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秩序关系。人物均坐于台上,左右有立柱(右侧立柱不存)支撑起人物头顶三座巨大的屋檐。尽管在总体关系上依然可以视为“三间两檐”的结构,但细节上有很大的区别,其正中是一座歇山顶,檐下匾额位置为竖向牌位,其上隐约可见“三代□□”的文字;左右为攒尖顶,也是比较少见的处理手法。在外立柱过渡到明间的侧壁上,下有残留的浮雕人物,上有模糊的行书文字,这有点类似阆中千佛镇所见邵万全墓亡堂侧壁上的处理手法,但这座亡堂内还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和图像形式。

张培元墓顶部样式

在亡堂两侧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次间,而是一件外凸的镂空雕刻的硕大花朵,仔细看去,这两件雕刻还是要花费很多功夫的。底部明间长檐的脊饰,为常见的鱼龙鸱吻。顶脊几件脊饰都已经没有了,但与鸱吻相连的底层左右次间顶檐的脊饰有些非同寻常。因风化和遮挡,勉强可见为一个孩童翘起二郎腿、仰躺吹笛子的造型,也是匠师别出心裁地创造。可以说,该墓从墓前的四方碑字库塔,到主墓碑上多处非常规的处理,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墓葬建筑的形制和装饰方面非程式化的一面。也可以看出,民间匠师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技艺表达欲望,他们一方面被动地应对不同主家提出的各种要求,甚至难题;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地施展更高超的技艺,不仅为了炫技,也是为了生计。至少到现在,我还真没有看到两座高度雷同的墓碑,即使是形制相同,但在尺度和装饰上绝对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路走来,总是有意外发现,也总是惊喜不断。让好多人觉得渗人的墓碑,居然产生了魅力!

张培元墓亡堂雕刻

因没有带砍刀等工具,只能临时找些树棍勉强清理一些枝蔓,一些细节也来不及细看,主要目标还在前面呢!

​——完——

图文|罗晓欢       编辑|陈在丹         审校|门     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