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半生落魄以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细数青藤先生的过往,无往于名利,无望于富贵,坎坷经历大半生。垂暮老矣沦落至卖画救济为生。
那我们就从这副最著名的墨葡萄来简短回顾他的半生,去洞悉青藤先生的内心世界。
明 徐渭《墨葡萄》纸本墨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构图巧妙,造型别致,以形写神,神形兼备。造成了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艺术效果。
泼墨写意的墨葡萄,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
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恰如其分的结合。作者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
一种饱经患难、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
那么青藤先生又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呢?
明 佚名《徐渭像》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徐渭出生百日后父亲便去世,此后由嫡母苗夫人抚养至十四岁,徐渭十岁那年,苗夫人把他生母逐出家门,幼年夺母,对徐渭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虽然二十九岁那年他得以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但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
青藤书屋
今浙江绍兴市“青藤书屋”,即徐渭诞生之地——绍兴府山阴县大云坊的观桥庵东權花书屋。
传天井内徐渭曾栽青藤一株,书屋由此而名,青藤老人、青藤道士之号,也皆由此生。明末画家陈洪绶曾寄居于此。室中悬挂有徐渭画像及他手书“一尘不染”,陈洪绶题“青藤书屋”匾两方。
徐渭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二十多岁时,徐渭与越中名士陈海樵、沈炼等人相交往,为“越中十子”之一。沈炼曾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
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渭,一向颇有些自负自傲,对功名事业充满了向往,然而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二十岁那年,他才考中了秀才,此后多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始终也未能中举。
徐渭《鸟,作画时情感泻于笔锋,水墨淋漓,浓淡相间,变化万千,多豪迈率真之气,是明代中期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杰出代表。
徐渭的生活这时已经相当贫困,为了排遣寂寞,他从习画逐渐变成誉满一方的画家。除了经常往来于山阴、杭州之间读书应试外,他还结交了不少当时有名的人物。
在这些名人中,像谢时臣、沈仕、沈明臣等都是画家,还有一些在文学艺术上主张推陈出新的文人。徐渭在与这些人物交往的过程中,自己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徐渭《七律诗轴》草书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生性不羁,提倡独创,反对模拟。他主张学书要突出个性,以我为主,临摹不必“铢而较,寸而合”,只需“取其意气”,目的在于“寄兴”,表现自己的“真面目”,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即“露己意”。其诗文书画,奇恣纵肆,风格鲜明。
61岁后,徐渭多住在家乡山阴,以卖字鬻画度日,生活孤苦无依。他的个性孤傲、性情放纵,虽然穷困潦倒,但凡来求画者,一定是徐渭经济匮乏的时候,这时上门求画者投以金帛,顷刻即能得之。如果他不缺钱,那么你就是给得再多,也难得一画。徐渭晚年“忍饥月下独徘徊”,几乎闭门不出。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73岁的徐渭在贫病与怨愤中,自作《畸谱》一卷。一生坎坷的徐渭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和贫病的折磨中躺在稻草堆上默默死去。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床整席都没有,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叹!叹!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