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隈研吾“五感的建筑”:让人的身体和精神获得自由与解放

2022-07-23 11:26

“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

“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

8

嘉德艺术中心

已结束 5.8万+

疫情期间,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人们被隔离在各种各样的建筑空间中,空间的属性和大小决定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幸福感。

正如建筑师隈研吾讲到的“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困在混凝士盒子里,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因而变得虚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d69a1b7473dd020db6bbb4497ad62a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662cd6041c99eb1b78ea98c731321f1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8da0d2846b1f0b5e6c930e3ff8f7ad8b.jpg

展厅现场(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7月22日,“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开幕,展览便是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在隈研吾看来,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是要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因此,他提出了“五感的建筑”概念,具体来说就是让人的身体获得自由、精神获得解放的建筑。为此,他试图调动人类所有的感官。不同于形态优先、视觉至上的20世纪的建筑设计,隈研吾想做的是诉诸于所有感官的建筑。

“我想,这也许是建筑能给疫情后的人类带来的慰藉。”隈研吾说。

现场:通过“五感”走进隈研吾的建筑世界

“五感的建筑”是通过建筑调动人类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感官全面参与的设计理念,在建筑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好的慰藉人类的心灵。

展览从建筑模型、音乐、装置、多媒体、文献、书法、香氛、材料等多方面对隈研吾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呈现,力求调动观众的多重感官体验,让观众感受到隈研吾建筑的魅力同时引发些许对于建筑和自身所处环境的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272f5d487d27b65fc2feabc650a2811.jpg

《竹涧》(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0cd4be72e43fd863c7e19f8c0da0c191.jpg

《竹涧》局部(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展览中也融入了视觉、听觉、嗅觉等五感元素,在展览的入口处,呈现了隈研吾创作的大型隧道装置《竹涧》,步入装置,观众可以听到隈研吾与东京艺术大学团队创作的独立音乐,此外配合灯光与香气,整个空间充满时空错觉和诗意,展厅内部空间也是如此。

“这次的展品中有两件我精心打造的大型装置作品:展览的入口装置《竹涧》与冥想庭院装置《竹曲》。它们都以我特别喜欢的竹子作为基础材料。你们或许能从中看到东方之美、神秘之感或是其他内涵,但你一定能感受到我在建筑中对于点、线、面的处理方式,体味到建筑向着自然延伸的情境。”隈研吾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e5ab7df6e1cf060670d4047a119a6708.jpg

隈研吾书法

接着来到展厅内部,这里呈现了隈研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项目模型和材料装置,比如日本国立竞技场、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邓迪博物馆、虫冢、村上春树图书馆、马赛当代艺术中心等共四十二件作品,这一部分又分为:日常的五感、活跃的五感、开放的五感、享受的五感、探索的五感、冥想的空间等六个部分,观众能够近距离观览隈研吾建筑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思路,包括其对诸多独特材料的探索和应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adf47fd79a16aee71fb626f0a9632609.jpg

北京前门限研吾北京事务所建筑模型

比如北京前门限研吾北京事务所,原来那是一处老旧失修的院落,设计建造时四合院建筑的每根柱子和横梁由当地木匠精心拆卸、修复和重装。加上以砖墙、玻璃慕墙及铝制屏风整合的外立面,使四合院向胡同开放,带来了舒服的阳光和通透性。设有遮阳功能的铝制屏风零件以两种单元组成,通过像拼图一样组装,形成了一种像当代“花格窗”(中国格子图案,通常应用于传统建筑的门窗)一样的外立面屏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6b79cdc64e4636000c1e1ba3436c9ad7.jpg

日本新国立竞技场建筑模型

日本新国立竞技场由一系列小尺度木块的巨大集合体组成。其立面由多层屋檐堆叠而成,屋檐之下覆盖着小尺度剖面的木制遮光格栅。在设计上尝试以现代的方式再现传统日式建筑所持守的屋檐之美,建筑的百叶选用了日本最常见的105mm见方杉木材,并将其分为了三片木板作为遮光格栅。并从各个方向调整格栅之间的斜度以控制导入体育场的风量。竞技场的屋顶为桁架结构,由钢筋和中等横截面的层压木材构建而成,同时借助木材的轴向刚度最大程度减少屋顶桁架由于狂风或地震造成的变形。

策展人介绍,“日本新国立竞技场”的设计方案,最初由扎哈团队的设计方案竞得,后来由于日本建筑设计领域的抵制,重新征集日本本土设计师方案,隈研吾的设计方案最终入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f310cd81ce909b682143a23250b0005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33a092d28c585557be7cc6fd2f2bdd14.jpg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还有位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又是另外一种呈现形式。它的形态与倾斜的地形相结合,对自然没有侵入感。隈研吾通过几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来处理错综的地形,沿着坡地的起伏形成连续的空间,在外观上唤起人们记忆中鸟瞰村庄青瓦连绵的景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8e4644768c35857a8858ab5edfefaf6b.jpg

多媒体(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展览的多媒体单元,通过多媒体设备,由角川武藏野博物馆为开篇,演绎隈研吾建筑设计中的一系列元素,包括他对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照。地面倒影与墙面投影形成视觉深度,观众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建筑实体之中,同时,经过提炼、深化的经典元素,则让这种体验更为纯粹。

隈研吾讲到,现代化展览少不了影像。近二十年间,他的工作与生活场景被自己的好朋友冈先生拍摄下来。他用一种独立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记录隈研吾从日本到中国、欧洲各国考察项目的场景,许多镜头隈研吾自己看了也百感交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3bf6b76c7a4647771a71cc1d861e9c31.jpg

《竹曲》装置作品(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c7cad27b0a49fed9cf813cd5ecb05fa6.jpg

文献部分(图片来源:嘉德艺术中心)

展览的最后一个空间,展示了《竹曲》装置作品,处于一片园林造景的中心位置,茶室装置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映衬,是隈研吾设计理念中关于建筑空间向自然延伸的最佳体现。

此外,还展示了隈研吾的文献资料和书法作品,隈研吾讲到自己第一次展出书法作品。

“书法是我的一部分,我也想让参观者看到,从而更加了解我。”

正如策展人胡鹏飞讲到的,进入二十世纪,城市和建筑随着工业与信息的发展不断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便捷。与此同时虽然混凝土和工业制品构建出高效的人工环境,却让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困锁在巨大的混凝土和钢铁森林里,逐渐丧失了对给我们身心以慰藉的事物的感知,因此拥有 “五感”的自由与生命力越来越重要。

隈研吾:未来的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可以感受更多自然的空间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隈研吾的建筑设计非常注重对于自然材料的运用,也非常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竹、木、纸、土、石、砖瓦、纤维......策展人胡鹏飞讲到隈研吾特别擅长就地取材进行设计。

隈研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这些年一直在做一些关于新材料的研究。20世纪是混凝土的时代,混凝土造就了20世纪的城市、国家和文化。那个时期的主题是全球化和国际化,在建筑、城市领域将全球化变为可能的正是混凝土材料。因为这种材料几乎是“万能”的,具有不挑剔场所的普遍性,还可以做出任何造型,且强度很高。但同时,混凝土看不到内在变化,人们的感觉也可能随之变得麻木,这一技术背后隐藏的同一化,使建筑失去了多样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1dd16e520a2a0588a8d8be8313075db.jpg

现场展示作品

所以,21世纪,他们开始进行各种尝试和改变。当某个事物与它所存在的场所产生幸福的联系时,我们就会觉得它是自然的。自然是某种关联性。一定要以那片大地、那个场所作为原料,遵循适合那个场所的方法来创作建筑。

在展览中看到比较多的材料要数竹子,比如《竹曲》、《竹涧》两件大型装置作品。现场也布置了很多真实的竹子,隈研吾讲到,自己儿时横滨老家的屋后面有一大片竹林。竹子天生笔直,这种特性是其他树木无法企及的。它的几何美学吸引着建筑师们。整个20世纪,竹子并没有以主材形式大规模地使用在建筑中,这是因为竹子干燥后会开裂,难以用作建筑结构。但隈研吾一直在挑战这个极限。他为了建筑竹结构,去除了竹节,插入钢材并注入混凝土,创作出了cfb(混凝土填充竹)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e01bfec3dc2672f50a5cfb3038f033a8.jpg

现场展示作品

还有木材。隈研吾横滨老家的一栋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木结构平屋,是他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给他的童年提供了一个温暖而舒适的成长环境。木材是最容易编制的材料,通过加工出来的榫与卯便可拼接。木材的韧性大,可塑性强。建筑可以像云一样由松散粒子组合而成。隈研吾相信利用木材可以建造有未来感、云状的建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68cb5b7000dd7a29e1b6086a54f06fa3.jpg

现场展示作品

隈研吾说自己不断寻求新材料,并通过新的建筑方法将室内外空间融合,打造出氛围清静且“不断变化”的地貌空间。他想“让建筑消失”,但建筑并不会真的消失,建筑师在创造建筑的同时也是在建筑之地创造新的地貌。

而关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疫情影响下未来建筑的发展,隈研吾谈到,建筑师和相关人士应该从头开始重新思考新的城市规划以及建筑的设计,让人类从密集中逆转,向着自然流动。

以往,把“盒子”扩大、尽可能把人往里面“塞”的时代,是一个被时间控制的时代,人的动线是人被时间束缚的表现。建筑师应该思考怎样去设计不被时间约束的作品。有一种方法是,建筑师要到现场去,感受“盒子”外面空气的流动、阳光的照射角度,感受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氛围,这将是未来建筑的基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e9d819ce82c7bf50121014bdfebb8893.jpg

现场展示作品

未来的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可以感受更多自然的空间,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气息、风的吹拂和河水的流动,还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让人们感受自然。在公共空间中创造可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的空间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公共场所休息及工作。

结语:这是一场让人身心愉悦的展览,音乐、气味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展厅氛围,再配合着竹林和小径,很像是在一个小型的庭院中游走,这时候再去观看艺术家的建筑模型,更能理解艺术家设计理念中对于自然材料的运用和建筑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人探讨;疫情改变了很多,尤其是疫情期间被封闭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如果那些空间都像展览中呈现的这些建筑一样,可以与自然形成有效的互动,或许人们的幸福感会高些,焦虑感会低些,期待未来能够出现更多这样的建筑,就像艺术家描述到的,在建筑中不仅仅可以感受到植物的气息,还有风的吹拂和河水的流动,这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