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09-29 10:15
2022年9月25日,“城市之光——2022上海城市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博览”在上海喜盈门开幕。此次博览集结了中国当代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七十二人,作品三百余件,许多重量级作品首次公开展示或亮相上海,异彩纷呈,形式多样,以最全面的艺术面貌、语言、风格、观念相聚魔都,为上海公众带来最全面的当代雕塑装置发展面貌。此次博览由上海喜盈门主办,总策划宣一氢,策展人李晓峰,学术支持贾方舟、陈孝信、王林、刘淳、孙振华、杨小彦、王端廷、杨卫。
开幕式嘉宾合影
开幕仪式上,上海喜盈门副总经理/云艺术中心负责人杨蕾、策展人李晓峰、“设计99”创始人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常务理事黄柏元、参展艺术家代表陈志光、批评家代表贾方舟分别上台致辞。
上海喜盈门副总经理/云艺术中心负责人杨蕾开幕式致辞
此次展览策展人李晓峰开幕式致辞
“设计99”创始人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常务理事黄柏元开幕式致辞
参展艺术家代表,艺术家陈志光开幕式致辞
批评家代表贾方舟总结发言
论坛也于开幕当天同期举办,主题为《商业时代的艺术表达》,共分三场:第一场由著名批评家刘淳主持兼评议,嘉宾为著名艺术家李占洋、张松涛,上海赫司毕邑设计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 “设计99”创始董事于云川,著名批评家王端廷;第二场由著名批评家孙振华主持兼评议,嘉宾为著名艺术家陈文令、史金淞,上海隐上空间设计创始人 “设计99”创始董事黄士华,著名批评家王林;第三场由著名批评家杨卫主持兼评议,嘉宾为著名艺术家古原、郭继锋,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 “设计99” 独立董事蒋缪奕先生,著名批评家陈孝信。
从左到右:主持人兼评议人、著名批评家刘淳,艺术家李占洋、张松涛,上海赫司毕邑设计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 “设计99”创始董事于云川,著名批评家王端廷
从左到右:主持人兼评议人、著名批评家孙振华,著名艺术家陈文令、史金淞,上海隐上空间设计创始人 “设计99”创始董事黄士华,著名批评家王林
从左到右:主持人兼评议人、批评家杨卫、艺术家古原、郭继锋,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 “设计99” 独立董事蒋缪奕,批评家陈孝信
对于此次博览,艺术批评家贾方舟从三个角度阐述了观点:“第一,艺术与商业。清朝中期,扬州八怪的崛起便与扬州繁荣的商业分不开。此后铁路的出现,及水路的通达促成了国际大都会上海,海派绘画也是由商业促成的。因此,商业对艺术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第二,艺术品与商品。早在1985年,我就提出艺术的商品化和商品的艺术化。艺术品转化为商品,这一中间环节便是由画廊、博览会、拍卖会、经纪人等商业体的从业者完成。没有这个层面,艺术品便无法转化为商品。第三,此次博览策展人李晓峰将美术馆和博物馆中十分严肃的艺术带入到商业空间,这一行为本身便是一种创造。这其中体现出一种新的诉求,即艺术品如何在特殊空间内实现和商品的融合,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转化为商品。”
展览现场
艺术批评家陈孝信表示:“不同于美术馆和博物馆内的展览,这次博览位于商业空间,体现出展览形式的多元化。艺术走入商业,走入大众,更加充分地发挥着它的责任和作用。尤其是对那些不曾进入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观众来说,这次博览为公众创造了一次与艺术不期而遇的机会。另外,在商业空间内,展品要尤其注重分离空间,调适展品和空间的关系,这一点对策展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陈孝信对这次博览的策展团队表示赞誉,他如此说道:“今天上午,我浏览了李晓峰策展团队所编发的几个展宣帖子,包括了现场的专家采访、大影集、论坛的文字汇总等多个项目,感到无比惊讶和欽佩!速度如此之快,准确率如此之高,尤其是文字汇总,都没有经过我们的修订,这是很少遇见的。这样做,对一个大型展览活动来说,可以说是必须的,但也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李晓峰策展团队创始了一个范式,对我们做策展这一行的专家来说,都有参考价值。所以,值得一书!”
展览现场
参展艺术家李占洋就三点展开了论述:第一,美育大众。五年前我跟策展人李晓峰在大理喜洲时,曾问他什么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带宗教”?他当时还一愣,记得我们讨论很久。我对“美育带宗教”的理解就是艺术与大众最紧密的连接;今天李晓峰策划的《城市之光》公共艺术展就把美术、艺术放到平常百姓都能够出入的商场,跟商业结合,这就是一种美育带宗教,这个结合非常好。第二,从敦煌到上海。疫情之下,我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又在大上海相聚,举办这个开幕和论坛,真是不容易,我觉得就是一种奢侈,我们正在过奢侈的生活。我觉得我们这个展览能够举办本身就已经成功,我们能来上海就是一种奢侈。第三,晓峰善于打擦边球,李晓峰已经搞了多次这样巨大型的展览,他曾经跟我解释说:“我其实在打擦边球”,在非常复杂的社会情况下,非常不统一的价值取向下,还能搞这样包容万象的大型展览,如何坚持自己的艺术立场?如何表达当下的状况?如何才能在公众下展示自己的理想、展示自己的想法?如何把事情做成?我觉得李晓峰本身是一次案例。
诗意追求 打破艺术生活边界
作为与上海公众共生的大型商厦,自2015年成立时,上海喜盈门便致力于整合艺术文化,通过自身平台加强公众与艺术的联结,为公众提供近距离接触作品,感受艺术文化魅力的体验平台。作为建材家居远东名品商厦,在落成之年,上海喜盈门便为艺术留下了宽阔的展陈空间,同年第一届“城市之光——上海城市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博览”成功举办,成为公众进入雕塑装置艺术的又一新晋入口。
“城市之光——2022上海城市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博览”包括了一个名为“再生”聚焦生态环保的主题展;赞美生命的“生灵”、传扬东方美学的“怀远”两个专题展;命名为“异境”、“酱紫”、“颜色”、“日子”、“惊蛰”、“世界”、“众生”、“理想国”、“神话”、“传奇”、“未来诗学研究”、“春”的十二个特别展;一个名为“蝶变”的特别艺术项目;一个名为“艺术绿码”的艺术衍生品专区;以及主题为“商业时代的艺术表达”的开幕论坛。
展览现场
十八个关键词展开的十八维度所呈现的是艺术与商业共生同行在的十八条路径,既全面展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最新创作成果,也特别展现出策展人梳理中国当代艺术景观的良苦用心。为了加强艺术与公众的情感链接,相较第一届上海城市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博览,此届博览更加有的放矢地全方位融入喜盈门,甚至直接嵌入商铺中。这使得此次博览更像一个别样的艺术大展,雕塑艺术、装置艺术、综合艺术、跨界艺术、数字艺术、波普艺术、潮流艺术与产品、商品、名品、奢侈品共处共存中,消除了艺术与商业的隔阂,也拉近了商厦与美术馆的距离。商厦变成美术馆,品牌中心成了艺术殿堂,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被彻底模糊,公众行于商厦,如同在生活中无意间走入艺术花园,与美妙作品不期而遇。
展览现场
艺术与生活边界的消弭也暗合着多元文化日趋混同的当下语境,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商业的交融,正为社会和艺术带来更多元,更为鲜活的强劲力量。于是,艺术步入这样的商厦,场域意味深长。遍布地下一层到地上三层所有公共空间的“城市之光”艺术展品,规模空前与商业交融,与商品零距离对话,共建城市文明的当代艺术景观与文化生态。
聚焦生活 东方美学的当代叙事
此次博览呈现出几个至关重要的面向——一方面,接续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脉络,将其纳入当代策展逻辑之中,呈现中国美学的延展性;另一方面,着眼当下社会议题,以超广的视角观照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自然、环境,以及后疫情时代下的生活等命题。接续传统,关怀当下,上海喜盈门以商业机构的身份,呈现着自我别样的艺术视角与表达。
展览现场
两个特别展“生灵”和“怀远”,分别将视线聚焦在生命和远方。前者通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看方式,胸怀天地造化,于方寸之间,呈现生命卷舒的运动之道,感受生命的激越与志美;后者则抓住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以超越物质与现实的方式,引领人们在对远的静观中,体验大化流衍的节奏。
十二个特别展中,“惊蛰”、“未来诗学研究”、“春”,都是对中国美学探究的延续。惊蛰,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万物萌发;未来诗学研究,在永恒的岁月流转中于心灵田园存有一种诗性;春,春阳抚照,万物滋荣,充满活力,以盎然生意于焦躁的当代环境中获得一份向上的动力。
展览现场
第二届上海城市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博览对文化性的探讨是多维度的。“异境”打造不同于现实语境的奇幻梦境;“理想国”为公众构建得以休憩的桃花源;“神话”将人们引向远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臆造及对神秘力量的探求;“传奇”则指向对人类力量的无限延伸所通达的无可预测的境地的感受之中。
物质消费与环境保护,是如今炙手可热的社会议题,也是人类居住环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建材家居远东名品商厦,上海喜盈门历来十分重视生态环保。在此次博览的主题中,“再生”聚焦生态环保的主题展,带观众纵览雕塑装置领域中,艺术家基于环保创作的整体样貌。
此次博览位于上海喜盈门——一个与公众生活共生长的场域。因此,在策展理念和展陈设置中,公共性是其考量的主要方面。在十二个特别展中,“酱紫”“颜色”利用当今网络环境下的流行术语,将公共性嵌入到艺术传播的链条中,使公众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感受艺术趣味。而在“世界”、“众生”单元,博览又聚焦于普世命题,在对全人类的关怀中获得一种人性底里的启示。
展览现场
展览特别艺术项目“蝶变”使得展览在一种文化嬗变的意味中获得逍遥自在;而“艺术绿码”以调侃幽默面对后疫情时代的今天。此外,论坛“商业时代的艺术表达”将从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对这一主题进行学理的阐释。
不同向度,不同表达,上海喜盈门塑造着自我的艺术生态,也为公众敞开了一扇走入雕塑装置艺术的新的大门。
据悉,此次博览将持续至2023年3月26日。
论坛节录
刘淳:很高兴再一次来到上海,来到著名的喜盈门这样一个家具和时尚的中心。我记得2015年我也参加过喜盈门的第一次艺术盛会,今天时隔将近7年的时间我们举行了第二次。第一次和第二次有相似之处,都是有这样一场论坛。
我觉得今天的题目“商业时代的艺术表达”设计的非常好,什么是商业时代的艺术表达?艺术在商业时代怎样放声自己的光芒,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今天成为一个主题。艺术本身与商业的结合,艺术融入于商业之中,这个在今天看来并不奇怪。
我记得大概在十年前,我在香港参加过艺术家方立军(音)在香港中心的香港,就是铜锣湾时代广场,他有一个个展,就是在时代广场的二楼用木板把空间隔离起来,某种意义来说虽然置身于商场,但是商场还是被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那是我参加第一个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展览。
第二个是四川美术学院王林先生在辽宁的沈阳举办过一次题目叫“冲破那堵墙”,在沈阳最最著名的商业中心搞的,实际上是冲破美术馆的那堵强,艺术在商业的时代里如何绽放自己的光芒、思想,我觉得王林那个展览很多作品融入到商场的每一个角落里面,而不再是一个被封闭的空间里面,真正做到了冲破那堵墙。这两个展览,就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
《树非木》系列1,118x70x218cm,不锈钢,2022,陈志光
《落霞》系列,270*150*420cm,金属,2018,林岗
张嵩焘:2015年第一届展览我也参加了,非常别开生面。当代艺术展在这样一个商业的场域里面进行,是开了一个先河,尤其在当下这个时代,中国当下这个时代非常复杂,非常生猛,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丰富也是复杂。商业我觉得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里面的一个基础,它使我们的生活富裕,也是我们的社会环境更有多样化和富有生气,生气勃勃的整个社会。
商业,我个人认为它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基本、基础,可以说是更纯洁的。艺术跟商业的结合,能在走出高大上的美术馆,走出庄严的纪念性,通过商业的环境走入大众、公众、公民的生活中,可以说它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优雅,尤其刚才占洋老师说疫情这几年,大家生活上的一些焦虑、不便,能够通过这种商业的环境使艺术重新开启我们新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是非常了不起的,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一次展览,预祝这次展览成功。
120x140x86cm,综合材料, 2017,邱加
白虎,120cm*100cm,陶瓷、金属,2019年,郅敏
王端廷:我是第三次来这个空间参加这个活动,第一次是2015年,第二次是2019年,今天是第三次。对活动的历程和办这个活动的宗旨理解得更透彻一些,今天我们的论坛主题叫“商业时代的艺术表达”。
我觉得商业时代,商业文明跟工业文明一体的,叫工商业文明。我把我们这个时代定义为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展览,这种活动带有时代转型的重要意义。而我觉得,中国上海最配得上城市,或者都市这个概念。上海出现这样的活动,我觉得它是开风气之先的,有它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当然,还有艺术融入生活,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这也是整个现代艺术发展的逻辑的终点和最终的目标。刚才这位于小姐说我们是批评家,我们参加了大多数活动都是所谓的学术活动,博物馆的活动、美术馆的活动。我们想,我们做学术的意义,或者说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我觉得还是提高所有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最终是一种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才是所有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终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展览是一个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逻辑的终点。
平衡之巅,285x85x85,综合材料,2018,陈文令
刚才一开始占洋提到一个概念,美育的话题。我对蔡元培说“以美育带宗教”的观点,因为我是研究西方艺术史的,我对这个观点,今天我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恰恰是因为中国在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对西方的文化是持一种偏颇的接收的态度。我们知道西方艺术有两大根基,一个是古希腊文明,还有一个是希伯来文明,叫“两希文明”。而西方人是二元人的世界观,实质是古希腊人提供的科学,就是唯物主义,和希伯来人提供的神学,就是唯心主义。西方人的世界观是一种,唯心、唯物,物质和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中国人固有的一元人的世界观,我们在接收西方文明的时候只接受物质的一面,美育恰恰也是肉体的一面,美是人生命的感受,还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精神层面上的一种意识,所以我觉得正是因为中国人在接受西方文化的这种偏颇导致了我们对西方唯物主义在中国没有解药,因此造成了邪恶的膨胀。
我们从人类的时间长河来讲,再回过头来看这些,我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文明接受上的偏颇。我认为宗教这个东西是人类区分动物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因为我们说人类有“三性”:动物性、社会性、神性,而这种动物性和社会性是人跟动物所共有的,甚至美这个东西是人跟动物共有的,飞禽有羽毛长得那么漂亮,是为了吸引异性,动物的皮毛长得那么华丽,也是为了吸引异性。美学在西方的概念愿意叫“感知学”就是人对这个世界感知的一个东西,所以“美”是从这个层面来讲的,是肉体的层面,跟真正的精神、灵魂、信仰不是一个东西,美育不能取代宗教,宗教是宗教,美育是美育。
理想国金中心,162x157x70cm,玻璃钢着色,2021,焦兴涛 拷贝
日子 2022 彩色亚克力 谭勋
孙振华:在各位发言之前,我想简单地谈一下我对这个主题的看法。
首先,商业时代及。什么是商业时代?或者说什么是商业社会?实际上按照我们学术界的共识,商业时代就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商业社会就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商业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商业时代的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所以我们主张市场经济的人大多数都认为在一个商业的时代,或者是在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每一个人对自己私利的追逐其实是体现了社会最好的利益。也就是说,我们讲的商业时代、市场经济有几个很重要的特征,首先是一个自由的经济,每个人都拥有投入这种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第二,它是一个公平的经济,也就是说在一个商业时代法制是健全的,能够保证每一个在市场上活动的人享有公平的进行经济活动的权利,这也是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所以它还是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在上海这样一个,我认为是中国市场经济相对走在前列的一个城市,我们把这么一个尖锐的主题提出来,在一个市场经济或者在一个商业时代,我们怎么样来看艺术?这个问题我觉得放在目前现实的状况下,它是一个非常有前沿性的,也是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主题。
拳头,17cm*100件,陶瓷,2018年,黑月·季胜利
清源,70x35x60cm 瓷不锈钢,2013,霍波洋,南京博物院收藏
我们知道在中国很漫长的时间内,我们一直都有一种对商业的抑制,过去有重农抑商,后来又有重艺抑商,其实在当代条件下,当代艺术自身也在发生变化,艺术和商业的关系也在不断地调整。我个人理解是,在商业时代,艺术并不是要变成商业,因为艺术和商业毕竟还是不同,我们的商业就是对利益的追逐,它是功利的。我们的艺术常常是超越的,是基于每个人,我们的共识,它实际上是对我们一个时代的情感认知的表达,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艺术不能够把它混同与商业。当我们说艺术在一个商业时代能够融合的时候,往往指的是它和商业不是对立的,比如说我们此刻喜盈门的“城市之光”的现场,艺术是可以和谐的融入在我们商业卖场里的,大家我们这些作品毕竟不是卖场的家具,毕竟不是实用的家具。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又是有价格的,又是可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交换。我们除了物质实用的享受之外,还可以花钱买到这些能够让你精神上愉悦的产品。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商业又是不矛盾的,所以我觉得商业时代的艺术表达有两层含义:一个,它们是可以并置、融入的;第二,艺术在表达精神价值的同时,它也还具有商业的价值。
听蕉,23×24.5×32,琉璃,2021,罗小平
未来诗学研究 2022 金属、淘宝配件 史金淞
陈文令:大家好,我刚才也听了孙老师精彩的分析,我刚刚突然想说,其实商业和艺术真的还是有很本质的差别。其实我很赞同包括村上隆、草间民生,艺术确实要商业化,不商业化不行,强调要专业的商业化,如果不专业的商业化对艺术是有破坏的。我觉得商业有点脚踏实地,艺术仰望星空,商业是形,艺术是神,你作为一个商场、一个社会的健康,要形神兼备。假如说在这个20几年的生涯中,我很有幸地跟北京的侨福芳草地,众所周知的,因为他对中国的商场,商业艺术综合体应该还是起着先河性的作用。
我记得2008年的时候黄建华,这个创始人就说,我们整个中国人的步履是最匆忙的,没有几个人去美术馆看展览的,他们如果能够把商场里面做成一个美术馆,所有人行色匆匆地在吃个早餐、晚餐、买个衣服的同时又受到美的熏陶。我当时很有幸跟他做了几年的深入研究,真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接影响了上海的K11。
我最近一直在县城做一个小公园,连我们县的县城都知道要做艺术酒店,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力量,不断使中国这个社会里面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非常担心,一个那么神圣的艺术怎么跑去商场里面做一场展览,后来我们记得当时跟侨福芳草地的老板,在商场里很多展览我们当时不愿意干,我们当时给他一个建议,我说一个商场搞得那么牛,你还是个商场。他说我们能不能来搞一个美术馆,侨福芳草地美术馆,侨福芳草地是让艺术家名正言顺,我还在美术馆里面展览。很多都是像今天在这个商场里面展览的,所以我个人感觉这种生态的建立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尤其我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在北京也待了小二十年。刚开始我们这些艺术家有一点像搞外贸艺术一样,我们的读者、观众主要是西方人,现在国际资本基本断掉,西方人基本不买我们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活动。但是这里面有个区别,如何让艺术真正仰望星空,你完全用商业那一套做是非常危险的。纯商业是利润第一、流量第一,艺术还有它的使命,比如我做一个雕塑,我边上那个不锈钢,我们众所周知不锈钢的型号很多。不锈钢还有厚薄的问题,一个很好的国家,商业和艺术要并存,各干各的,艺术里面找到艺术的规律,你要不愧是个真正的艺术家,真的不偷工减料,不完全为了仅仅的利润,否则都是为了利润,我觉得这个时代也会特别危险。资本有可能把你艺术搅得支离破碎,什么都不是,如果是商业化的资本、文化资本会把艺术捧上天,所以资本是双刃剑,你弄得好就非常好,你背离了它真的就寸步难行。
今天确实是中国发展到一种人人都像艺术家,处处都是美术馆,哪里都能展,厕所都能做美术馆。包括今天商场里面展出的艺术家,我觉得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两个师父,一个安迪.沃霍尔,一个博伊斯,安迪.沃霍尔就一个书店可以弄成像广场一样,把精英的东西完全伪装成为很大众的,或者消解成为很大众的,这是一个潮流。博伊斯就是把艺术的理念、精神带到社会来,重塑一种更良善、更有价值、更形神兼备的社会。
颜色,2016-2019,瓷,可变尺寸25 x 25 x 17cm/件 刘建华
史金淞:刚刚我听了陈文令铿锵有力的发言,我觉得他才是真正的劳模,而且很知道商业是什么样的情况。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家,我应该是相反,但是我也渴望像他那样子。
之前我一直在想一件事,刚刚他讲到仰望星空,艺术仿佛和商业之间有一个不同。我可能更赞同它们是一件事儿,因为我觉得商业是一个行为,艺术是对行为的某种界定。当这种行为超级牛逼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把它称为艺术。我拿一块钱能够三天之内变成一个小目标的话,我觉得那个也确实我们把人类的智力和我们的行为方式推到了一个超乎想象的角度的时候,难道我们不能称它为艺术吗?难道我们不觉得那种方式也是一个被仰望的星空吗?在这个意识上,我觉得我们并不是商业的对面,而是一个整体。
从另外一个角度,在更多时候我们不希望关于艺术的市场,而是一个关于市场的艺术。如何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一个可以被商业化的状态,或者说无论是专业的状态化或者怎样的商业,我估计我们都缺乏这样的天赋。但是如果反过来把商业本身当作一种艺术来思考、来做的话,我想在未来我们可能做更多的工作。
就像刚刚谈到的,这次在武汉做了几个展览,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限场,更多时候我一直在纠结那是一个美术馆还是一个商业空间,当时我们在探讨的时候,在一个艺术馆里面艺术的生存方式和它形成的过程都不是由艺术家,甚至由策展人,它是固定生长的,而是跟展览的特性一起成长,它可能是我想未来公共艺术的一种实验方式,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浑然一体。就像今天的展览一样,有时候我们要寻找哪些是艺术,哪些不是艺术,我发觉那边的水龙头设计,很多时候为我们提供的艺术的生产力,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很多我们认为的传统的艺术,所以我希望从我个人,我是愿意尝试更多的一些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感受。
从美术史的角度,一个艺术家,一个时代的艺术,是否代表了这个时代我们最深刻的认识?可能是它的某种标准的话,当后人翻译我们这个时代,可能就是它的商业化。
异境·先知 2022 着色玻璃钢 向京
王林:首先感谢策展人李晓峰先生,感谢我们这一轮论坛的孙振华先生邀请。我觉得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样一个商场连续地举办像这样的既有当代性的艺术展览,而且和公共的空间结合在一起,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历史最重要的一个进步。如果我们设想一下,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前现代的时代,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展览,所以我们仍然要感谢中国的改革开放,还要坚持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且还要进一步地走向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对于艺术来说就是“个人创造力的生长”,一个是个人性,一个是艺术的专业性。个人创造力的生长包含着三个层面:第一,身体。这是形而下的;第二,灵魂;第三,神明。也就是王端廷先生说的信仰的层面。
我们实际上面临的不是过去说的第三世界,第一世界怎么发达,第二世界中等发达,第三世界不太发达,不是。我们面临两个世界,一个是世界是经验的世界,就是我们实际生活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是由于人类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这个意识和动物有了区别,就是死亡的意识,就是人是意识到自己将要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走向死亡的生物。所以所有的人都是向死而生的。
死亡以后的世界在哪里?那就是一个超链的世界。但是对中国人来说,我们的超链世界是什么?是一个亚宗教的历史的信仰,就是对于祖宗、亲人的信仰。所以我们有清明节,艺术恰恰是介于这样一个神圣的世俗的中间的关于灵魂的追求,艺术就是关于灵魂的一个世界。所以我要说的话是:我们不管身在这个商场也好,在学院也好,在任何场所,如果我们能用我们艺术家,包括我们策划人的灵魂去连接经验的世界和超链的世界,连接一个神圣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就是艺术的归属,也是人类的归属。
杨卫:说到商业和艺术的关系,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双刃剑,如果没有商业,那就没有艺术的繁荣,这是肯定的。假设我们没有商业,比方说回到1976年之前,怎么可能有艺术的繁荣?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前面几组都提到这个重要的概念,有了改革开放,有了商业的繁荣,才有了艺术,尤其有了当代艺术。刚才陈文令说到尤其是职业艺术家这个群体,假设没有商业是不可能存在的,我本人也是曾经做过职业艺术家,90年代初就在圆明园待过。我们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如果没有商业,没有改革开放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一个群体,这是个必然关系,有了改革开放,有了商业以后,才有了职业艺术家的群体,假设没有,是不可能有职业艺术家群体,这是一个前提。但是,商业也是一个双刃剑,它某些时候也会对艺术形成新的束缚,所以摆在艺术家面前,尤其摆在创造力的艺术家面前,可能商业是一个非常值得去博弈的一个东西。一方面要借助于它,使自己在各种领域呈现,另外一方面也要堤防对艺术的侵蚀。
有机生活——青椒,50x38x36cm,电线,2021,杨光
古原:谈到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我个人是这样看的。我觉得艺术就是商业,我是这么认为的。也许你可以不进入商业,那另说。当你要进入商业的时候,我觉得艺术就是商业,只不过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进入商业以后,给商业带来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个是可以我们下一步去想的事情。一个是我们很多的设计师,今天在座的,大家可能忽略了设计师跟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喜盈门这样的空间,包括我们在宝龙的商业体空间,很多的商业体空间都在进行艺术的植入,如果未来我们是这样去设想,我们的美术馆有多少,可能大家也心里知道比较困难。将来的商业区,我们的设计师跟艺术家怎么样有效地去结合,为什么空间一定都是这样的一个商铺呢?我觉得设计师也可以打开,艺术家也可以打开,把空间的部分我们能够营造出更有意思的让人们去体验它的感受,换来的是什么?我觉得换来的就是商业带来的人流,商家带来的效益,艺术家也有施展自己的场域,这个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当下很多的,我今天实话实说的感受到,我们的艺术家、设计师,今天所做的作品也好、努力的工作也好,我觉得还不够。比如说设计师,在上海这片土壤里,很多所谓有钱人的会所,他们住的豪宅等等,我们还是有效地在为他们服务。当我亲身经历很多的设计师带着藏家在选购艺术品的同时,没有坚持你御用的艺术家是谁,艺术跟设计之间怎么样能有效的产生一个链条?我真的感谢晓峰老师所做的,把设计师跟艺术家能够都在一起,多交流,多去能够改变我们原有的一些东西,包括我们现在所做的博览会也好,做的艺术展也好,其实把设计师跟艺术家都分离了,这个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能谈谈论的是这个话题,我希望两方面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新体量的,新的链条式的一个有意思的生态链。
另外一个商业体,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像喜盈门这么大的空间,它的艺术氛围,还有营造的气场,包括今天的场域,我跟晓峰老师前天,我来的时候还在半夜搞到几点,为了研究空间的问题,真的很辛苦。但是我觉得还不够,这就是未来我们跟商业要的钱还要更多一点,设计师还更应该去想到当代艺术如何植入在空间里的作用,这才是我们相辅相成,我们共生共荣能够达到未来。因为现在的消费时代已经达到了,80后、90后,现在是00后的,他们喜欢的是那种你想不到的东西。包括我今年1月份在美术馆,北京做的展览,想不到的来了很多年轻人打卡,他已经体验到艺术带给他的快乐,这是我的感受。我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地努力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产业链条,让当代艺术,让设计行业更加繁荣,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觉得应该去努力的。
月夜,50×50×70cm,树脂、仿真植物、铁、沙,2022
郭继峰:在2015年的时候第一次作为高校艺术家参加了第一次的“城市之光”的展览活动,对于艺术进入商场,进入商业的过程,是一个体验和感受。在几年以后,我们现在已经七年以后,2022年同时坐在这个地方来参加第二届的“城市之光”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了。在几年前的时候我们举办艺术作品进入商场,是一种开拓、体验、实验。而在2022年的时候,也就是现在我们进入“十四五”规划以后,国家对艺术,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民性,也就是第一次论坛里提到的“大众性”,对于高校的艺术家进行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重要的要求,就是“艺术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我们在几年的艺术实践中有一些经验我想跟各位嘉宾做一些分享,也是借以李晓峰教授前期做的“城市之光”的活动,我们在西安也开展了,跟西安的商场建立了战略的合作关系,把我们的课程、艺术创作搬入到商场里。我们不光是把艺术作品搬到了展场,同时要针对商场商业环境,还有家居或者是什么样的一些需求,针对性的开展艺术创作,让我们艺术创作真真正正贴合这个空间,把我们所说的装置艺术跟城市的环境,跟商场环境,跟我们的公共空间环境,跟我们的家居生活环境密切的贴合在一起。当然也取得了一点成就,学生的作品可以跟这个商场有效的结合,同时也可以把我们对于艺术人才培养的一些要求贯彻到服务大众的需求当中。
另外一个,我们现在艺术进入商业化以后,我们现在有职业的艺术家,有职业的策展人,有职业的批评家,但是我们现在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叫“艺术经理人”,我们现在不光要批评、策展,还有商业销售,既然是商业的行为,就有商业销售的过程。我们是不是需要一个商业的经理人来服务于我们的职业艺术家和高校的艺术家,助推艺术作品顺利进入市场,这就对艺术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当中,现在准备要筹建艺术商学院,把艺术的商业行为交给专业的商业人才,来帮助艺术家顺利地实现艺术作品的商业价值,这是一个途径。
另外一个途径,西安美术学院有一个大学生的艺术拍卖会,从2018年到现在已经举办了三届,刚刚开始艺术拍卖在学校里面,现在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商业空间,将大学生毕业的作品拿入到商场,展览完以后直接进行拍卖,这样的情况下助推未来的艺术家,让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商业行为,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我们培养艺术的未来之星。
在艺术商业的过程中,我现在因为在科研处工作,对于艺术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著作权、专利的保护,因为现在让我们艺术家去注册知识产权,或者注册专利权,感觉跟我们国际艺术作品的收藏还是有一定的局限。但是我们现在没有专门的对艺术作品收藏的法律或者是专门的法律保护这样的一些措施,我们比较适合使用的方式就是知识产权和专利,所以在艺术商业化的过程中,我们艺术家可能觉得专利、知识产权跟自己的艺术作品关系不是特别大,但是它是一个非常有利于保障艺术商业行为的良性运转的非常好的法律途径,我们也想着通过各种渠道的运用,包括法律的保障,保障艺术商业价值的顺利实现。
竹林七贤,110×70×30cm,树脂,2022,郭继锋
陈孝信:我的发言主题是“供给侧”的话题,商业时代的艺术表达。艺术表达的背后是艺术家,所以我的话题是“艺术家与城市之光”。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除了牧师,除了哲学家,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艺术家”。当然,这句话是著名的艺术大师讲的,我认为他还应该加上一句话,还有科学家,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讲这句话肯定是有它理由的,我接着王林先生的话题讲,回顾改革开放的40年,首先要想到的是“85美术新潮”,“85美术新潮”的艺术家冲破了坚冰,打开了一元化的格局,开启了艺术多元化的新格局,引进了西方的各种主义,同时与文学界、思想界一起肩负起了新启蒙的历史责任,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是我们的现代和当代艺术家点燃了现代文明之光,包括城市的现代文明之光,还有乡村的现代文明之光,也正是他们参与了我们现代文明建构的全过程,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经过40年的打拼,我们已经具有了初步规模的现代艺术体系和一定份量的当来艺术景观。所以这些都是我们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家的贡献,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力,我们要为这样一群艺术家点赞!
当然,在我们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圈里圈外问题多多,还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当下,困难重重,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我这里两句话:一句话叫艺术就是商业,这句话我表示质疑,具体理由不说了;第二,我质疑艺术品就是商品,这句话我也表示质疑,它们都是有一定条件的,都是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一种关系,不可能艺术就等于商业,也不可能说艺术品就是商品,这两句话都是不可取的,也不是事实。
我还要讲,就我接触到的、观察到的现代艺术家圈,当代艺术家圈,起码是7、80%的人是贫穷的,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是贫穷的,甚至可能超过7、80%。但是他们仍然在坚守这个领地,仍然在坚守自己的职责,这是一批有脊梁骨的人,面对重重困难他们忍辱负重地艰难前行。我相信,我们有这样一批现代和当代艺术家的支撑,我们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结局是乐观的,路就在我们的脚下,路正在延伸。
展览信息
城市之光——2022上海城市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博览
展览时间:2022年9月25日至2023年3月26日
博览总策划:宣一氢
博览总监:杨蕾
博览主管:李文奇、严伟洪
策展人:李晓峰
学术支持:贾方舟、陈孝信、王林、刘淳、孙振华、杨小彦、王端廷、杨卫;
参展艺术家(72人):
向京、焦兴涛、唐勇、李占洋、彭汉钦、王韦、尹代波、陈铖、龚吉伟、陈长伟、戴耘、杨光、梁永标、蔡江南、杨彧、陈志光、陈文令、史金淞、张嵩焘、张铭喧、方阳、陈晓春、邢开、苗鹏、王中乐、姚艳玲、郭继锋、张有魁、金善珍、郅敏、陈辉、林惠兴、李圣增、赵凯、谭勋、刘颖睿、黄文智、刘军、刘佩健、王凯、霍波洋、陈连富、朱鹳茹、杜鹏、林岗、古原、杨冬白、刘建华、罗小平、翟庆喜、韩子健、袁侃、林森、朱勇、邱加、陈剑生、庞海龙、郭志鹏、李立宏、李乾煜、唐音、王琳、曹景宇、应晶晶、杨佳铭、任斯蒙、张宁、陈伟坤、南溪、黑月、计文于、赵培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