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璜生:远方与河|Remoteness and River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cef8f84f6643273e27fa3dd2f5adf4f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64525312ceec08627ddbb3f9619615df.jpg

自 序

“远方”是一种曾经的过去,也是一种想象的未来。“远方”带着记忆,带着曾经的岁月与情感;“远方”也向着未知,向着渴望与预想,向着一片遥远的蓝天。

“河”是一种流,流自过去,流经现在,也流向未来。“河”是一种永远的流淌,时而激湍涌动,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汩汩自在,它,流向大海,汇入大洋。

人生何曾不是这样,艺术也大致如此。

因此,这个展览围绕着“远方与河”来展开,从我的出生地和学画之初的“韩江”开始,流向我人生转折处的“珠江”,又流入我走向北方远处的“后海”与“湾流汇”,再“穿越”而向远方。记得青年时期,曾每天中午只身游渡韩江的出海口,在那潮涨潮落来回2000多米的礐石海湾,自由自在享受海浪、阳光或狂风暴雨;也记得后来到了北京,有人规劝我“后海”水很深,多点留意,然而我很自信自己的水性。其实,我就是在这样的河海之间游过来的,因此,对“河”,对河的“远方”,很有感性认知与切身体验。

于是,这个展览就是我与“河”,我与“远方”的故事。

王璜生  2022年10月


I  韩江

潮汕因为古代的一位敢于谏迎佛骨、驱祭恶鳄的文人,而山姓“韩”江也姓“韩”。我生于韩江边,从小喝着姓“韩”的水成长,也在姓“韩”的江击水中流,骨子里还是希望有那么一种文人的风骨情怀。韩江川流不息,岁月跌宕蹉跎,我长大了,也出走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00d8551fd532c66c2ab0a1f8ede926e7.jpg

父亲的速写《寄给孩子们的自制玩具》1961,这些来自远方的玩具成为了我艺术与情感的启蒙

我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画画的,只觉得在我童年的时候,玩的玩具是几个用木头拼装钉成的木头车、木头人等,造型很独特别致,上面还涂上了红、绿、蓝、黄等的颜色,我经常照着这些玩具画了起来。这些玩具是父亲远在粤北“劳动改造”之余,利用工厂的废木料做的,他回家探亲时带回来,教我们玩耍,同时也教我对着它们“画”。这可以说是我画画的最早的启蒙。后来父亲从粤北回到汕头后,便较正式地教我学习中国画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1498d7b4c04177ece06eb2f9f41e2c73.jpg

童年的画  1962-1964

从韩江边的老宅,到江南的庭院园林,我读到了其中的文心与历史,其中的情怀与哲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内外融通”的哲学精神无不体现在建筑园林的空间观中。我曾作诗题“天地悠然图:日月随盈昃,天人自在论,凭栏心渺远,宇宙小乾坤”。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eb2eb8be0f44990b9d4bd83c28accf09.jpg

2006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王璜生:天地悠然”个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f96489557c29b19efb98f11de5e8c3cc.jpg

天地悠然·卷开天地远  纸本设色 185x600cm 2006

 II 珠江

从韩江到珠江,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1984年,我在韩江边出发,骑车珠江溯源,行程三千多公里,一路写生、写作、拍摄,磨炼了自己,也走向了自己独立的路。1990年,定居珠江边的广州,画画、编辑、策展,走上了探索文化与坚守精神的美术馆之路。于是,珠江就有了关于骑走、磨炼、探索、坚守的种种生命与情感的记忆与故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48fcee53a4c879932bc627e0c6b521d4.jpg

珠江溯源的崎岖山路上  1984

在当年的日记本里,发现一片作为生命经历印记保存下来的珠江源植物标本。于是,我重返珠江源,延续了当年的做法,采集植物标本,将它们转化为影像、绘画,以古老的水墨与拓印方式,记录下植物的物态与肌理,而特殊的手法又使图像产生X光片的效果,蕴涵着对生命本质探寻追问的含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c419a2648d93603e4819a451dd5c650f.jpg

珠江源植物图志   纸本水墨拓印  46x35cm/件  2020

为“珠江溯源记巡回展·贵州站”专门创作的混合着行为、拓印、书写、影像的大型作品《骑走》,重新唤回了当年在黔东南、黔西南莽莽高山砂石路上艰难骑行的记忆与体验,以及在那个年代“骑过去,走过来,不知在哪里;走过去,骑过来,寻找我自己”的茫然而坚定的心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91751fb3d93fe8c4c730db70e53b325.jpg

骑走  纸本水墨拓印  730x1450cm  2021

 III 后海

在一个没有大江流经的都市,却有着大大小小的“海”:“北海”“后海”等,“后海”也成为了我2009年移居北京之后时而在这里放松心态的绝佳去处。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后海”,在那里,可以有风花,有星辰,有雪有月,有酒有茶,在忙碌吵闹的一天之后,“后海”的夜一片宁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fef2a2189ea1ebe026950f6e4c5eabd9.jpg

记忆的花园210928  纸本设色拓印 125x245.5cm  2021

近年来对两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一个是关于“记忆”,一个是关于“植物”。植物关联的是“生命”“生长”等问题,而记忆则是存在于生命中的种种说不清的东西,是情感?是历史?是过程?是时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进行着对父亲粤北劳动生活这段历史的记忆重述,并希望创作与“生命记忆”相关的新作品;而2020年疫情以来,对于“生命”的深入体验与重新思考,产生了关于自己成长、生命经历的记忆重思,特别是唤醒当年珠江溯源采集的植物标本的生命及情感记忆,因而也创作了一系列以植物为元素媒介,探讨时间、过程、成长、生命、情感、记忆等话题的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a05e6a65ff01fe9b6aeceb8ecd93e283.jpg

“记忆的花园”系列  水墨设色拓印  尺寸不均  2021

▎ IV 湾流汇

在北京的北郊,河道纵横,我在一个叫做“湾流汇”的地方,搭造了自己的工作室,也进行做东汇西流的艺术实验工作,于是,就有了“游·象”“痕象”“箴象”“空象”以及“墙”等系列纸上水墨作品,又有了《界》《隔空》《缠》《溢光》《谈话》《述影》《呼/吸》等空间装置/影像作品,在2020年3-4月疫情期间,在空无人气的北郊河道边,又创作了《风之痕》影像作品,用多种特殊的媒介材质,将像风一样的生命之“痕”记录下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de564151de290c791c27d0264558073e.jpg

工作中  2017年5月北京

当下世界不安的现实如战争、逃亡、难民、越境等,引发了我少儿时期以来的记忆及曾经的耳目经验,六七十年代地处南方海边的家乡,时常接触到“偷渡”的时事和故事,以及有相关经历的人,其场面感至今仍历历眼前。“界”,既可能指向于边界、区域、边境,指向于挣扎与奔突,而也可能是生存及精神的另一种向往和境地,一种恒永的境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3fd60df12cee136bdc51681438fa7c25.jpg

界  摄影  45x60cm  2017

“风之痕”系列作品是2020年春夏在北京和广州工作室及野外创作的,包括平面制作、动态影像、摄影、声音及综合材料等作品形态。我尝试着将绘画创作与多种艺术表现媒介及手法综合交叉运用,构成作品、视觉、心理、空间、时间等之间新的关系及多种新的可能性。而对生命的感怀及关注一直是我艺术创作关心的主题,生命面对历史,面对社会,面对人与人的关系,也面对各种各样不测的病与毒等。生命也许很脆弱,很无奈无辜,但生命也很轻盈,也很自在很美丽。我用纱布,用水墨与颜色,用拓印等方式,用各种特殊的媒介材质,将这样像风一样的生命之“痕”记录下来。可能是伤痕,也可能是痕迹,也可能是种种的记忆之痕。风吹过,留下微微的痕,也带走曾经的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b3ed2763b75228270a5d5b5980810c2e.jpg

“风之痕”系列作品  2020

▎  V  穿越

人生之于时间是一种穿越,生命之于空间也是一种穿越,而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与存在,更是一种穿越,穿越于无尽的荆棘,而向着渺远绚烂的未来世界。于是,我尝试运用新媒介技术,引发新的视觉感知与思考。

展览名称:王璜生:远方与河

主办单位:何香凝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展览日期:2022年10月22日—11月26日

展览地点:何香凝美术馆4-8展厅

展览总监:蔡显良

展览统筹:程斌、樊宁

展览协调:余湘智

公教与推广:骆思颖

信息宣传:赵越

展览设计:良风设计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