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徐累:时间,过去与未来

“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这是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结尾的一句话,也是徐累在尹山湖美术馆最新个展“时间三体”中与大家共勉的话。既有现实的写照又有徐累对艺术的回望和期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33021eb68deed8f174b6ab3b29a665b7.jpg

艺术家徐累

此次展览围绕时间概念层层展开,汇聚徐累36件作品,创作跨度从1993年到2023年。徐累站在历史和现代的临界点,在传统中寻找未来;他借用中国文化原理,将东方与西方、古老与现代、新奇与经典归纳到一种共生的图像经验中,在一幅幅精致优雅的画面中,我们可以品读出徐累对艺术史的关照和对时代的感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ba7925e1bdd89fc526e7d01582781da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6458dcd96abe772469c013a46935ac3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e2d6b36b6c7a8fcaa983af5e62c6ed5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cf2fc4a2a63184cc9e50644005c6600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ca8cb3afd56b816e813e12ac52660cb8.jpg

展厅现场

尹山湖美术馆的展览空间营造的像苏州园林一样,在一步一景中,观众可以体味徐累关于时间的三种体验。这种体会有时间的定格,时间的平行和时间的折叠,代表着徐累30年艺术的流变过程,从个人到共性,从内部到开放,从过去到未来。

对话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主题为“时间三体”,以时间的角度切入来理解您的创作,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徐累:我原来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一直在与“时间”纠缠,而且自觉不自觉地,不少作品都是“时间”的隐喻,比如1995年的《沉没的青花》隐喻“似水流年”,《如影观》表现“白驹过隙”,《节度使》象征“成住坏空”的漫长时变,都与“时间”有关,不过这几件作品没有包括在这个展览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be8598ae639673e87172270f6ed3f926.jpg

徐累,笼中对,63×51cm,纸本水墨设色,1994

雅昌艺术网:展览呈现了“时间的寓体”、“时间的定格”、“时间的平行”、“时间的折叠”四个部分,既是不同时期作品的区分,也是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能否谈谈您对这四部分的看法?

徐累:“时间三体”,实际上就是关于“时间”的三种体验形式,三部分恰好均分了三十年创作上的侧重。“时间的定格”是前期作品,灵感来自老照片的“此曾在”,静观其中,恍若隔世。“时间的平行”,左顾右盼的是事物的“对仗”,实际浓缩了“时间”中的运动,结果是平衡两极之间的关系。其中,2010年的《世界的尽头》,是第一次在国内展示,以明代“世界地图”作为开端,“鸟骸”作为结束,时光不仅匆匆,而且是消蚀的过程。相比之下,“时间的折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就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穿越”,按量子物理对时间的解释,是一种可能性的景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d8d7b1c40bed0209db0df947689b0b4d.jpg

徐累,世界的尽头,132×325cm,纸本水墨设色,200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0c3d3751da453397783fdec7f75d6205.jpg

徐累,一生悬命,130×65cm,纸本水墨设色,2009

雅昌艺术网:在“时间的折叠”板块中,展示的均为您最新的实践,其中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您将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在一件作品中,比如《兴会》中我们看到李成、看到尾形光琳、看到戈佐利等人的的山石树木,在《倪瓒与达芬奇》中,两个可以说毫无关联的人物被放在了一起,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这种实践的?

徐累:201 2年我创作了《霓石》,两种物质形态虚实相间,就像“太极”二仪,矛盾中的统一,这是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智慧,后来就以这种“原理”处理古今、东西方的对立,好像变得迎刃而解了。

世界是多元复杂的,但我们可以用这种模式处理关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不关乎此消彼长,不关乎孰重孰轻,文明是遥相呼应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4dbe6d26cb6768afedc53177d0f6c97d.jpg

徐累,午梦千山,154×270cm,绢本水墨设色,2015

雅昌艺术网:就像您谈到的关系,具体实践中您是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

徐累:暂时忘掉立场,忘掉态度,拿来就好。我没有有意去修改原生态,照本宣科,这个就相当于“现成品”的概念。若要以中国的画理说,就是“仿”,就像董其昌做的事情。

过去我们强调要有“原创性”,可是那里做得出来?到现在我们没有贡献出世界认可的任何一个“流派”,倒是在“演绎”上,我们有一些天赋,比如音乐上的人才。所幸,二十一世纪就不是“原创”的时代,而是“综合”的时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7917e7c74b75e50467e3546a999c5c78.jpg

徐累,鹊华异色图,50.5×169.6cm,纸本水墨设色,202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c658b9a53eb5145e86ab567e43cf6ce2.jpg

徐累 ,世界的床,50×73cm,绢本水墨设色,2021

雅昌艺术网:从作品中可以看到,您最感兴趣的似乎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元素,为什么会对这个时期如此钟情?

徐累:我以为中古时期,也就是“文艺复兴”之前,印度、波斯以及中国,人类的艺术差异没那么大,中亚的、欧洲的、东亚在年轻的时候,求知欲很强,很多方面异曲同工,真正的差异是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的。

不要以为欧洲中世纪是黑暗的,其实那时候对世界的表达方式非常自由,表现上非常有趣,因为文盲多,所以万物就用图像表示。文艺复兴之后,科学的眼光代替了心灵的眼睛,讲究透视了,反而立定了,人的观看方式就不那么自由了。

即便是“透视”,也不完全是欧洲人发明的,它起源于阿拉伯的“光学”,传到欧洲加入“几何学”,这样一点一点相互影响、相互建构起来的。去年在故宫午门展览的新作《世界的重屏》,就想说类似的事情,过去说“宇宙”,“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加法,现在“时间”、“空间”交织在互联网的时代,就是“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4/59c5e6aabbf04236d6c8e5e9e418534f.jpg

徐累,月牙定理,180×270cm,绢本水墨设色,2022

雅昌艺术网:在“永生·时间的寓体”中展示了您最新创作的系列作品,“月亮”成为您创作的主题,为什么会对“月亮”主题情有独衷?

徐累:不知为什么,从2010年开始,我隔一段时间就会画与月亮有关的作品。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月亮有孤独的亲密感吧。也因为月亮是真正介于现实与现实之外的,所以变成古今中外想象的共同体,即便要增加这种想象比较难。我喜欢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他也是月亮的幻想者,有好几篇关于月亮的小说,比如《月亮的距离》,月亮曾经离地球很近,用梯子就能登上去,特别有意思。

这次展览与月亮有关的作品有五件,后来索性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变成“三体”之外又一体,其中还包括一件装置,是大部分埋在地球土里的一个金属“月亮”,如果放在广场或草地上,效果会更好。

未来,我还会制造更多“月亮”之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