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端廷:大千世界,万物共生


共生态——2023深圳湾公共艺术季

前言

策展人/王端廷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45周年,是深圳建市46周年。短短46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从一个以捕鱼和航海为业的“深水沟”一跃成为世界闻名的现代工业大都市,创造了人间奇迹。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深圳民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依托大湾区现代文化整体优势,深圳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在数量上有大幅度增加,而且在质量上有根本性的提高。深圳正处在城市文化转型和升级的进程中,并在向国际化文化都市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深圳湾公共艺术季”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这是我国较早采用“公共艺术季”这个名目且不间断连续举办的大型户外国际艺术展览项目,经过多年的坚持和积累,它不仅成为深圳市民每年期待并参与的文化节日,也成了深圳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由于众多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亮相、深圳湾独特而优越的展示空间和深圳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在我国日益增多甚至是遍地开花的公共艺术展览中,“深圳湾公共艺术季”起到了标杆作用并产生了示范效应。

  “2023深圳湾公共艺术季”是这一展览项目的第五届。本届展览的主题是“共生态”,这三个字又可分解为两个词,即“共生”与“生态”,两个词共用一个“生”字。“共生”(Symbiosis)是一种生物现象,即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共存的现象。“共生”这个概念还扩张到社会领域,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生态”(Ecology)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这个标题的英文本可以翻译为Symbiosis and Ecology,但本人认为Symbiosis这个词的含义更宽,可以涵盖Ecology一词的含义,且为简化起见,英文标题只用了Symbiosis这一个单词。按照策展人的思路,这个展览不仅仅是为了诠释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样一个小主题,而是要表达大千世界、万物共生这一大主题。具体而言,展览将从“自然共生”“人类共生”和“人类与自然共生”三个层面来演绎“共生态”这一主题。

  围绕“共生态”这一展览主题,策展人邀请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德国艺术家艾恩·克里斯蒂安·米勒(Arnd Christian Müller)、中国艺术家陈文令、陈志光、戴耘、邓筱、傅中望、焦兴涛、李象群、刘明慧&李康文、夏航和张树国等13人共12件作品参展。展览场地深圳人才公园是一个海滨公园和休闲带,有海湾、草地、树林、桥梁和环海步道,并且毗邻深圳最繁华的中心商务区(CBD)。展览充分考虑了作品与场地的协调性和关联性,依据场地条件合理选择和安置作品。

  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展览,这里从“自然共生”“人类共生”和“人类与自然共生”三个分主题对整个展览及其作品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a82459f6ae2234c00552ad00fc7f1b56.jpg

  一、 自然共生:地球是所有生命的家园

  地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已知的所有生命的庇护所。地球如何产生,又是何时产生,不仅是科学,也是神学所要回答的首要的问题;不管是神创说,还是自来说,人类已知的地球地质史已有46亿年。无论地球经历了怎样的冰火淬炼、板块漂移和物种变迁,今天人类生活的地球都是宇宙中最完美的天体。地球有地核、地幔和地壳,它的外表覆盖着海洋和陆地,陆地上有山川、森林和沙漠。地球有恒定的磁场和地心引力,确保地球上一切物质及其运动保持稳定状态。地球有湿润的大气层,不仅为所有生命提供必要的空气和水汽,还为地球上的生命阻挡了太阳辐射中包括紫外线在内的各种有害射线,使其免受伤害。地球自转及其绕太阳公转,使得它始终处在昼夜和冷暖交替的状态。作为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地球拥有一切生命所必须的阳光、空气和水。无论地球是怎么产生的,我们都得承认它是人类所能感知到的最神奇最完美的存在。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第二个像地球这样存在生命的天体。

  整个地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而地球生态系统从外部来看会受到太阳系的制约,在其内部又可分成规模不同的无数小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动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以及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是以其他生物为生活资料,由此构成了一个食物链。例如海洋动物界的食物链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大鱼死后又成为细菌的食物。食物链顶端的物种数量少,但个体生存能力强;食物链底端的物种个体生存能力弱,但数量大。从数量来看,食物链成金字塔结构;按照这样的结构,大自然自动地维持着生态平衡,并保证各物种的延续。大自然不会让一点资源被浪费,生命互相转化,循环往复,这就是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定律。

  根据“物种2000组织”(Species 2000 Organization)在2020年12月推出的月度《生命目录》(Catalogue of Life),地球上现存的已经被人类描述过的未灭绝动物有1.339.437种,植物有370.236种;未被人类描述过的物种估计比这还要多数倍,动物至少有约700万种,植物至少有约170万种。

  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由于气候变化、地质灾害或陨石撞地球等原因,曾发生过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这5次大灭绝分别为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侏罗纪大灭绝和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这些事件的规模和原因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彻底摧毁了当时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剧和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张,今天的地球每天都有物种消失。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伦敦动物学会”(ZSL)发布的两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年版》(Living Planet Report 2020),1970年至2016年间,全球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平均下降了68%。

  为了阐释“自然共生”主题,本次展览挑选了几件动物和植物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的并不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但在这个展览里,在这个主题下,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或许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读出不同的意义。

  在世人眼里,蚂蚁总是被看作弱小和卑微的动物,人们甚至把人类社会底层民众比作蝼蚁,但是在地球上蚂蚁却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物种。根据近期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一篇论文提供的数据,全球已知的蚂蚁种类和亚种有15700种,蚂蚁总数大约有2亿亿只。蚂蚁种群的总生物量(所有个体总碳重量)约为1200万吨,比野生鸟类(200万吨)和哺乳动物(700万吨)的总和还要多。相比之下,人类的总生物量为6000万吨。

  蚂蚁是一种组织严密的社会性动物,蚂蚁社会由蚁后、工蚁和兵蚁三种蚂蚁组成,由于功能的不同,各种蚂蚁在群体中有着不同的地位,扮演不同的角色。蚁后负责繁殖后代,工蚁负责筑巢和寻找食物,兵蚁则负责守卫巢穴、抵御外敌。这样的社会结构与人类社会基本相同。

  三十多年前,我曾从广播电台听到一篇题为《蝼蚁壮歌》的散文,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南美洲一个森林边缘发生了火灾,一群蚂蚁被山火包围并开始被热浪吞噬生命,正在全军覆没的危机关头,蚁群迅速抱成一团,奋力向山下河流方向滚去。虽然蚁团外层的蚂蚁在滚动中被烧焦,但蚁团最终滚进了河流,该蚁群的基因得以延续。蚂蚁这种为族群的生存而勇于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令人惊叹,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些蚂蚁有这样的意识并采取这样的行动呢?这是一个未解之谜。不管是真是假,这个故事和“蚂蚁死亡漩涡现象”都让我对蚂蚁这种动物的集体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6eddebe4baf47914ff99739fb12a04f0.jpg

陈志光  《战》  13.5×17.5×10m  不锈钢  2017年

  陈志光的网名叫“蚂蚁”,他是一个以蚂蚁为主要创作题材并将蚂蚁形象的刻画和蚂蚁精神的表达推到了极致的艺术家。他塑造了一个大小不同、体型各异且数量庞大的蚂蚁王国;在他眼里,蚂蚁是人,人就是蚂蚁。毫无疑问,他塑造的蚂蚁是一种拟人化的象征形象;他赞颂蚂蚁顽强的生命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无私的团队合作意识,将卑微弱小的生命提升到神圣的高度。

  他的参展作品《战》(2017年,图2)是一件13.5×17.5×10米的不锈钢巨型雕塑,这显然是一只兵蚁,它摆出战斗的架势,带有针刺的尾部高高翘起,显示出一种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它正在履行自己保卫蚁群的使命,为蚁群的生存而战斗。陈志光将微小的蚂蚁放大到超乎寻常的尺寸,令人产生如梦似幻的超现实的心理感受。

  这个展览中有一件作品是取材于深圳本地一种珍稀冬候鸟黑脸琵鹭,使得展览与当地有了紧密的联系。

  黑脸琵鹭(拉丁学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是鹈形目鹮科琵琶属动物,中型涉禽,羽毛白色,喙、眼部和脚均为黑色,因其扁平而长的喙与中国古乐器琵琶相似而得名,又名黑琵鹭或黑脸鹭。黑脸琵鹭在春季繁殖于朝鲜半岛北部,冬季飞到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越冬,深圳是其冬季重要栖息地之一。每年10月,当黑脸琵鹭纷纷飞抵深圳,深圳爱鸟族都会通报信息、兴奋莫名。由于人口激增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黑脸琵鹭的栖息地越来越少,数量日益减少,已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定为濒危保护等级,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07c92f81f2024108b0dfffb21370bd5e.jpg

刘明慧&李康文  《时光II》  高5m  不锈钢喷漆  2023年

  两位年轻艺术家刘明慧和李康文专门以黑脸琵鹭为题材为这次展览创作了高达5米的不锈钢雕塑作品《时光Ⅱ》(图3),他们以卡通化的手法将黑脸琵鹭塑造成一个活泼可爱的潮玩形象,并且赋予其诙谐幽默的人格特征。这是一个喜欢晒太阳、吹海风、发呆并且喜欢琢磨尝试新玩意的年轻创客;他开朗自信,乐观进取,昂首走在开创未来的路上。在这两位青年艺术家眼里,黑脸琵鹭之所以在冬季迁居深圳生活是因为深圳的宜居环境,而全世界游客和优秀人才之所以来到深圳也是因为深圳这座新型国际化大都市的开放、包容和活力。作品采用卡通化的造型也符合当下潮流艺术的流行风尚,具有国际化广泛传播所需的艺术特征。

  竹子是中国原产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广泛,用途多样。在中国文化中,因其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和傲雪凌霜,竹子被赋予了高洁清廉、坚忍不拔的人格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梅兰竹菊作为四君子,是文人画最重要的绘画题材。

  戴耘从2007开始利用旧建筑拆除留下的带有水泥的红砖块作为雕刻材料,并由此形成了辨识度极高的个人雕刻风格。他的红砖块雕刻作品题材广泛,包括汽车、电视机、家具、人物、动物和静物等等,广受观众欢迎,并受到学术界高度肯定。近五年来,他采用水泥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使自己的艺术语言更加灵活、创作题材更加丰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77c6080f0b1f8d7e567d0a97a3d05eba.jpg

戴耘  《种竹》  220x163x260cm  水泥 竹子 钢筋  2021年

  他的参展作品《种竹》(220x163x260cm,水泥 竹子 钢筋,2021年,图4)是一个四棱台形状的构筑物,用钢筋做骨架,外部浇筑水泥。在水泥未干时在其中插入竹段。在水泥干透之后,再把水泥表面打磨抛光,而让竹段露出平面。这件作品在户外展出时,由于风吹日晒雨淋,那些竹段会发霉变色,有时候还会有野蜂在竹筒里筑巢产卵。在水泥里种竹子,戴耘的这件作品是对现代城市急剧扩张、水泥钢筋建筑丛林无限膨胀、无情而又过度地挤占了地球上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空间现象的讽刺、批判和抗议。

  作为中国当代艺坛著名艺术家,陈文令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但却一直难以被归类。人们通常将陈文令当作雕塑家,而实际上他的艺术是雕塑与装置相结合的产物,是雕塑装置化或装置雕塑化这一当代艺术创作类型的典型范例之一。我一直将他的创作称为“雕塑-装置艺术”。陈文令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他的艺术大多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关切,因此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品质,然而,他又总是通过非再现性的形象塑造使作品呈现出奇异的魔幻现实主义面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62a25d948735e967466339ec06a9ac29.jpg

陈文令  《鉴古知今》  370x190x300cm  不锈钢  2017年

  他的参展作品《鉴古知今》(370x190x300cm,不锈钢,2017年,图5)就是一件典型的“雕塑-装置”作品。从形态上,这件作品好像是一棵带有树屋的树,有树枝、树干和树根,树屋是一个内部带有照明灯光的装置,屋顶被设计成布满繁星的夜空。这个通透的空间,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变换展示物的小展厅。在作品的下部还有一个可以让观众坐上去的小吊椅。这是一件集审美、实用和互动性为一体的雕塑-装置作品,陈文令给该作品取了一个哲学化的标题,意在表达人们可以通过往昔更好地认知今天、通过别人更好地认知自我的观念。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看到这棵树及其树上这个可以看到星星的小树屋,不仅会让我们回忆起人类曾经有过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也会唤醒我们珍惜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的未来充满期待。

  二、 人类共生:世界一家

  本人的微信个性签名是意大利谚语“Tutto il mondo è paese”,翻译成中文就是“世界一家”,我毫无隐瞒自己的世界大同的价值观。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与动物无异;事实上,人类原本就是动物界的一类,即直立行走的无毛动物。基因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在98.6%到99%之间,人类与猫的基因相似性为90%。人类有过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的人类像动物一样,依照弱肉强食的动物生存法则,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只有到了文明社会,这一丛林法则才逐渐被人类抛弃。

  数万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看似纷繁复杂,诸如利用火、制造工具、发明文字、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纺织衣物、改朝换代和内外战争等等,但在我看来,真正对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并对塑造今天世界文明具有最重要影响的只有三个因素:科学、神学和民主体制。人类是一种拥有自主意识、自由意志并且能够自我进化的物种。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脱离动物界、遏制动物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力量是智慧和善良,其中智慧是手段和道路,善良是目的和方向。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产生了三种文明形态: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都是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的自然文明,而工业文明是一种人造的文明,它是按照人本主义世界观、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和科学主义手段建立的全新生产生活方式。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为机器文明,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是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工业文明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文明那种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工业文明时代是行不通的,因为所有的工业产品,小到一只铅笔,大到飞机轮船,都是各行各业分工协作的产物。工业生产方式既分工精细又密切合作,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团队协作精神成为工业文明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自由、民主和平等则是工业生产生活方式所要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

  人们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商品化和信息化等概念来描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整体或部分特征,但本人更愿意用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这三个概念来概括我们所处时代文明的总体特征,因为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作为包括中国在内整个世界文明中已经出现和正在发生的现象,蕴含着当下中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意识形态各个层面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从农耕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型、并向先进工业文明世界开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从传统的手工劳动转为现代工业机器生产,中国人开始了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2001年12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实现了跨越式升级,中国经济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按照潘石屹的说法,中国加入WTO之后,财富增长是前50年的7.8倍。毫无疑问,中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受益者,甚至应该说是最大收益者。全球化不仅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短短二三十年就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一跃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使得中国人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更重要的是,加入WTO不仅意味着中国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而且使得中国人的社会身份由“国民”变成了“地球人”或“世界公民”,这种身份的改变带来的是中国人观念上的蜕变。

  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塑造了当代艺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自由和平等。作为这种价值观的体现,当代艺术不仅在艺术主体的构成亦即艺术家的身份上实现了性别、民族和种族平等,而且在创作主题和创作方式上积极迎合大众的需要,主张观众的参与亦即观众与作品的互动。

  本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是一个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展,不仅参展艺术家的构成体现了全球化的特征,而且参展作品也反映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95aebf6ec1976a07e8b6a44d9f53504a.jpg

展览策展人王端廷(右)与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左)

  策展人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国际著名艺术家霍夫曼及其代表作《大黄鸭》(Rubber Duck,高1800cm,综合材料,2023年,图6)参加这个展览。霍夫曼被称作“大黄鸭之父”,自2007年诞生以来,他创作的巨型充气装置作品《大黄鸭》已经到过世界五十三个地方。从2013年第一次在香港亮相,《大黄鸭》也已经在中国各地展出过十多次。尽管已是家喻户晓,中国观众仍然对《大黄鸭》痴情不改、热情不减,于是有了这次《大黄鸭》在深圳的展出。

  深圳湾人才公园为《大黄鸭》提供了绝佳的展出场所,这里有海湾、蓝天、白云、草地和深圳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CBD),优美自然环境、高耸的建筑群特别是392.5米高的中国华润大厦(春笋大厦)给《大黄鸭》营造了梦幻而壮丽的背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7ed7e1879bcce050dc0720c251347d63.png

霍夫曼  《大黄鸭》(Rubber Duck  高18m  综合材料  2023年

  霍夫曼曾说:“我创作艺术,不提供阐释。”关于《大黄鸭》的产生和意义,人们有了太多的解读。尽管霍夫曼本人不承认《大黄鸭》与儿童玩具澡盆橡皮鸭之间的连带关系,但人们认定《大黄鸭》是小黄鸭的放大版,并从这个超大号的玩具身上找回了童年的快乐。谁不留恋快乐无忧的童年呢?!毫无疑问,抓住了快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这或许就是《大黄鸭》历久不衰、广受欢迎、成为当今全球最著名公共艺术作品的首要原因。特别是这个寒冷的冬天,这只快乐的《大黄鸭》可以抚慰和治愈所有人的心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7e9029a8088d3449950ab3445dc68c9a.jpg

霍夫曼  《大黄鸭》(Rubber Duck  高18m  综合材料  2023年

  《大黄鸭》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在全球化遭遇挫折时,《大黄鸭》在深圳这座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展出,是中国仍然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的象征之一。霍夫曼说过:“《大黄鸭》没有国界之分,没有种族歧视,没有政治内涵。”无论如何,我们赞赏霍夫曼的普适主义价值观。

  自2000年起,艾恩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3年,这位德国艺术家同时从事绘画、雕塑、装置、室内设计和公共艺术创作。他擅于从简单甚至日常物品中发现并揭示出微妙的美感,其作品具有极简主义的魅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1607874bbec8434aa5937ca4b615d146.jpg

艾恩  《泡泡》  150x120x320cm 亚克力 不锈钢 2016年

  他的参展作品《泡泡》(Bubble,150x120x320cm,亚克力,不锈钢,2016年,图7)是由五组长方形亚克力板构成的装置,每组亚克力板分三层,分别是红黄蓝三种不同色彩并各自带有不规则的气泡状圆形。从形式上看,这件装置作品的源头是抒情抽象绘画,由于艾恩改变了材料和技术,将三层不同色彩、不同形式的透明画面叠合在一起,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混合,使得整个装置作品的色彩异常丰富、形式极为复杂。由于是在户外展出,这件装置作品本身的色彩与太阳光线之间会产生千变万化的呼应效果,从而演奏出一首活泼而激越的色彩交响曲。这件作品不仅可以让观众从视觉上获得对阳光和色彩的新感受,而且可以让观众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工业文明时代机器生产方式和数字技术对夏航的艺术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2011年开始,夏航抛弃了传统的雕塑创作方式,改用现代工业材料和数字技术手段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他对工业产品特别是机器有着狂热的迷恋之情,因此采用机器制作技术和不锈钢材料创作了大量动物、人物、车辆和抽象雕塑作品。夏航不仅有高度理性的头脑,而且有一颗充满梦想的童心。对他来说,艺术创作就是玩游戏,他把雕塑作品当作一个大号玩具来构思、设计和制作。就像乐高玩具一样,夏航的作品都是由各种零件组装的,只不过他的这些零件不是来自现成的机器零件,而是他用数字技术也就是电脑3D建模软件设计、再由工厂进行激光切割完成的非实用性零件,他用榫卯连接、焊接和螺丝组装等手段将各种零件组合成雕塑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d8c6e0217c987fb03ca86d9b8d0875a5.jpg

夏航  《机械路霸-脉冲》  280x120x140cm  不锈钢  2015年

  他的参展作品《机械路霸-脉冲》(280x120x140cm,不锈钢,2015年,图8)是一辆由大约六千个不锈钢零件组合而成的摩托车,虽然不能骑行,但却体现了这位年轻艺术家自幼对摩托车的迷恋和对制作玩具的兴趣。这是一部机器的童话,它不仅被艺术家注入了情感和生命,而且充分体现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美学趣味。

  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空间艺术与设计专业的邓筱,是一位对宇宙奥秘和自然科学理论充满热情、并用艺术方式加以阐释的年轻女艺术家。高度的理性精神、对现代工业材料和机械技术的驾驭能力及其作品所呈现出的冷峻格调,使得她的艺术具有鲜明的去女性化特征。她的早期创作大多使用的是布料和橡皮等软性材料,并且喜欢采用机械转动技术。那是一种缓慢的单频率的转动,意在表达作品的转动与人类感觉到的宇宙万物的运动速度是协同一致、甚至是静止不动的理念。这样的表达契合了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的“飞矢不动悖论”。最近几年,她偏爱镜面不锈钢材料,但继续保留了机械转动技术。她还喜欢球体造型,并将展出环境考虑在作品构成的范围之内,试图通过不锈钢球面反射周围的一切,使作品的空间无限扩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ceb5d7eb28a72972484a253584b44d4a.jpg

邓筱  《奇点》  直径3m  镜面不锈钢  2020年

  她的参展作品《奇点》(直径300cm,镜面不锈钢,2020年,图9)是一件直径三米的球形装置,取材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霍金的宇宙学理论。奇点是大爆炸宇宙论所说到的一个“点”,即“大爆炸”的起始点。该理论认为宇宙是从这一“点”爆炸后而膨胀形成的。奇点是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热量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点”,一切已知物理定律均在奇点失效。邓筱用一个中心凹陷球体来展现奇点这样一个坍缩的黑洞及其无限幽深、无限实在,但又无限渺小、无限虚无的超物理特性。实际上,邓筱的这件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她试图用物质呈现非物质,用可见展现不可见,用有限阐释无限,用形而下的存在表达形而上的观念。她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是,世间万物皆有人类永远不能穷尽、永远不可控制的神性。

  三、人类与自然共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913年,法国作家夏尔·佩吉(Charles Péguy)指出:“自耶稣基督时代以来,世界的变化远没有最近30年之大。”(转引自[美]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汪晴、张禾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1页)

  与佩吉发此感慨的一百多年前相比,今天世界的变化之大绝对是超乎佩吉想象的。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工业化生产力加上跨国产业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了全球整体财富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欲望。然而,人类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是来自对自然的索取和对资源的占有,有限的地球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以及人类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土地沙漠化、海洋和空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灾难正展现在我们眼前,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的过分强大打破了地球固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可能不会导致人类灭绝,但极有可能导致人口减少。就像恐龙和猛犸象灭绝一样,真正可能导致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被灭绝的最大可能性只会是天文灾难。人类只是地球的过客,地球在人类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人类即使灭绝了,地球还会继续存在。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只会使得人类自身陷入生存危机,保护地球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作为人类命运最敏感的观察者、思考者和表达者,各国当代艺术家也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许多当代艺术家都是环保主义者,他们更将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主题。

  在策展人与霍夫曼关于《大黄鸭》展览各项事务的沟通过程中,这位来自“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大本营荷兰的当代艺术家,也反复提到环境保护问题,特别强调在展览宣传推广和衍生品设计生产方面力求简单节约,避免污染环境。

  在这个展览中,策展人选取了李象群和张树国的人像雕塑作品、傅中望的雕塑作品《瓶合》,意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愿,而焦兴涛的互动影像装置作品《柔软的斜杠》则可以被解读为对日益严峻生态危机的忧虑和警告。

  李象群是一位有着扎实的写实基本功同时具有当代观念的雕塑家。他总是将自己的艺术置于历史与现实的两级地带,其作品既有对历史的回望和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关照和热情。他擅长人像雕塑创作,并同时采用两种风格塑造人像。对于真实人物肖像作品,他的刻画可以达到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对于历史和象征性人物形象,他则采用取其结构神态、简化细节的表现性手法,着力于人物内在精神意蕴的表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49f48287141156dc4089a69a3aeb445a.jpg

李象群  《G弦》  高400cmx底座直径170cm  铸铜  2023年

  他的参展作品《G弦》(高400cmx底座直径170cm,铸铜,2023年,图10)塑造的是一个女青年形象,她身姿矫健,充满朝气;前腿跨出,后脚尖点地;双臂前后平伸,右手握有一只铁饼;带有长长脖子的头部微微后仰,脸上一副怡然自得、心绪飞扬的表情。这与其说是一个掷铁饼的运动员,不如说是一个正在合着音乐节拍跳动的舞者。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德国古典音乐大师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Aria Sul G,又称《G弦之歌》)。据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做了手脚,除了最粗的那根G弦之外,所有的琴弦都断了。正当大家准备看巴赫笑话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歌德赞叹道:“《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人们公认,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是一首具有庄严格调和迤逦诗意的乐曲,李象群的《G弦》用视觉形象传达了音乐的优美旋律,女青年那两条平伸的手臂仿佛那根单独的G弦,而手中那个铁饼就像是琴弦上的音符,人物的姿态和神韵令人联想到轻快而悠扬的音调。这是一件兼有表现性和象征性风格的雕塑作品,它讴歌生命的激情和活力,赞美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带给人们超越凡俗生活进入崇高之境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位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又有在美国长久生活经历的艺术家,张树国的雕塑艺术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呈现出两极化状态,他的早期创作是高度写实的“历史人物系列”,后来又完成了不少极简主义“抽象雕塑”,这类作品多半属于大型户外公共艺术项目。在这两极之间是他最喜欢的“女人体系列”创作,这是一种高度简化的人像雕塑,截取的是人体的局部,较多的是人体的躯干。简化是张树国沉迷已久的研究课题,而女人体成了他进行简化研究的媒介。他的女人躯干雕塑删繁就简,将形体塑造推到了具象与抽象的临界状态,正所谓简约不简单,他试图剥去人像的表象,呈现人体的基本结构,进而揭示出女人的内在精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f8c3c25d75cf9dc820bb902753c567dc.jpg

张树国  《永远的爱》  高2m  镜面不锈钢  2023年

  他的参展作品《永远的爱》(2023年,图11)是一座高2米的镜面不锈钢雕塑,从正面和两侧看上去,作品呈上下两段式结构,上下凸出,中部凹陷。由于极度简化,这件作品的形体模棱两可。它既像是一个被包裹的婴儿,上边是头部,下边是身体;又像是一个孕妇,上边是胸部,下边是腹部。它躺卧时像婴儿,树立时像孕妇。由于这次展出时采用的是后仰70度立姿,它更符合孕妇的形象,因此艺术家本人为该作品写了这样一段解说词:“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孕育着崭新的生命。雕塑以风姿绰约的抽象造型,讴歌伟大母亲的爱!”

  傅中望是一个在西方现代主义观念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东方观念主义艺术家,他采用的是后观念主义艺术通行的创作策略,即挪用、重构和再造。他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和“楔子”元素放大,构建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创作符号和观念体系。他的创作兼有形式主义和观念主义的双重特征,既是形式主义观念化的产物,又是观念主义形式化的结果。具体而言,他的“榫卯结构系列”虽然表达了观念,但更侧重于形式;“楔子系列”虽然拥有形式,但更侧重于观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b100257c2474971e6a5edad3a03ccaaa.jpg

傅中望  《瓶合》  245x68x315cm  镜面不锈钢  铜  2019年

  他的参展作品《瓶合》(245x68x315cm,镜面不锈钢,铜,2019年,图12)算得上是“榫卯结构系列”的变体,他将两个形状相同、材料异质的瓶子相互嵌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整体造型。借“瓶”谐“平”之音,表达“平安”和“和平”之意。实际上,这件作品还蕴含着世间万物都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焦兴涛是一位善于将寻常之物挪用和改造变成艺术作品的后观念主义艺术家,工业文明时代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都能成为他加以利用的创作素材,并且总能从这些人们视而不见的寻常物品中发现与当代社会亦即人们的生活处境密切相关的深层次问题。焦兴涛是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者,也是现实问题温和的评判者,他的雕塑-装置作品往往采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在看似轻松调侃的情调中,表达对这个时代包括消费主义、乡村空心化和留守儿童在内各种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和深刻忧虑。焦兴涛信奉博伊斯的“社会雕塑”观念,身体力行,以艺术家的身份通过艺术改造项目直接参与乡村建设事业。他在贵州与村民共同发起成立“羊磴艺术合作社”,自2012年一直持续至今,是我国当代艺术界艺术介入乡村项目的典范之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836cfe4f0cee8e14c35a562c1497d15f.jpg

焦兴涛  《柔软的斜杠》  200x20x200cm  不锈钢  漆  二维码  2020年

  他的参展作品《柔软的斜杠》(200x20x200cm,不锈钢,漆,二维码,2020年,图13)是一件互动影像装置作品,它具有焦兴涛艺术的典型品格,既诙谐幽默,又严肃认真。很显然,这件作品是对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红色禁止标识的挪用和再造。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特别是在公共空间,人们到处都能看到这个红色禁止标识,作为各种警告和限制性规则的符号,禁止标识是一种用于规范人们行为的标识,以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秩序,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在焦兴涛创作的这件带斜杠的红色圆环形禁止标识中,本为笔直的斜杆已经坍塌弯曲了,这一巧妙的处理,将现实世界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进行了图像化的呈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温和的讽刺。这个装置作品的底端还安装了轴承,观众可以转动耍弄这个圆环。作品还配有一个二维码,观众扫描可以观看一段与作品相关的有趣动画影像。这样的设计更加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深圳。深圳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最佳证明,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创造的世界奇迹。四十多年的时光,深圳造就了一代新人,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深圳人的开放意识、国际视野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包容、活力、敬业-自律守纪、创新、友好、高效、独立、高素质、开放和前卫是2019年全国网友评选出的新深圳人十大关键词,而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口头禅更是将深圳人开放包容、平等待人的胸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公共艺术是一个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变革进程而出现的暂新文化现象,而公共艺术原本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的产物,开放和包容不仅是公共艺术的特性,而且是公共艺术的初衷和目的。让艺术融入生活,让艺术走向大众,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样式,而是一种艺术价值观。公共艺术是开放包容的,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深圳的公共艺术事业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不是偶然的,因为深圳人的品格正是公共艺术的精神。可以相信,深圳人将在开放、包容和创新的观念引导下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王端廷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欧美同学会会员。2015第九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四次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分别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院(1997—1998年)和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艺术史系(2002—2003年、2010年、2018年)。曾任《中国美术报》(1985—1989年)编辑记者,长期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研究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工作,已出版译著专著20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作者:王端廷<b><a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