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指数 | 月度(2023年11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导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雅昌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1a472a206cee05d776fc22449b92e703.png

雅昌指数 | 月度(2023年11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策展人:宗晓  《剧变生态》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审视变形 反思技术的关系

2023年11月4日,《剧变生态》在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宗晓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99dd73c0c4b7300c8c67400b0fa7e0e7.jpg

Hyundai Blue Prize Art + Tech 2023获奖展《剧变生态》展览现场,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e12f7276c12569b23bfe4a32caf66d81.jpg

Hyundai Blue Prize Art + Tech 2023获奖展《剧变生态》展览现场,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剧变生态》以变形作为主线和隐喻,邀请大家观察和想象去中心化的世界。变形既指代物理和化学性状改变的“变质”现象,也指代生物的形态转变,即“变态”,还暗示着不断迭代,不断变化。展览通过两个维度进行探讨:主动与被动的变形。作为一种求生手段,“主动变形”拷问了我们对自身身体发生形变的接受底线以及与“入侵”生物共生的可能性。“被动变形”则聚焦于技术的发展对于整个星球代谢方式的改变,并鼓励人们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严峻影响。

展览现场:科技的视角学习和观察自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b187f0c1e2378d8c4356e144f0968466.jpg

肖靓 & 甘艺震 《根系生成》

仿生雕塑/家具 2023

200x50x55cm;88x69x60cm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2/12d33f71d056c93be775278937b7e5c1.jpg

苏咏宝 《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

玉米须,线,声音,电机

尺寸可变 2019

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此次展览虽然与科技密切相关,但却不仅仅是一个以技术和屏幕为主的展览,相反很多作品都非常有机,不断提示我们去学习和观察自然。进入展览现场,管展线路被策展人精心设计,就像是一条窄窄的单行道,作品散落在道路的两边,在行走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作品,就像是欣赏路边的风景一样。当然很多作品也与自然有关,比如《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由干燥的玉米丝制成,艺术家经过手动梳理和整理,从粗糙的杂草状存在转变成了轻薄透风的编织网,以制成有机的茧,使得空间内部的光影变幻和清甜香气能够穿过其中。《根系生成》艺术家利用参数化手段模拟了植物的生长过程,生成出的桌椅设计,并用钢筋打造出来。


策展人:龙星如、钱诗怡 无声之后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打开一条“无声”的阅读路径

2023年11月4日,“无声之后”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龙星如、钱诗怡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91c032a8ba3e27cdf4a651b0d004b13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c3a54560b92b5a69de48cb8d61a681e5.jpg

展览现场

聆听的反面是无声吗?对于声音的辨别和认知素来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方法,展览的出发处对于依赖聆听技术去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行垂问:在有限度的聆听之外,我们能否走进那个看似无声、尚未被单一听觉模型治理的世界?寂静、无声所投射出的关系性对象可以怎样被解读?是什么制造了“静默”,而我们在无声环境中究竟能听到些什么?展览以“无声”为隐喻的起点,试图通过一系列围绕声学、聆听、或声音可抵达的环境和技术展开的关键词(静音、噤声、无声物等),来打开一条非视觉中心亦非科学中心的阅读路径。

展览现场:感人和认知之外的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3875564b5b96a2362cd8b2aa5a57cae2.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的作品,很多时候都超出了人们的感知范围,甚至是认知范围,在这里好像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另一面的大门,比如作品《无声鲸笺》是一组亲密的异地书信往来,从声音档案中一段无声的记录,感知一头蓝鲸发出的次声,以及其他所谓“无声”的对象。在舒比吉·拉奧的《纸浆》项目中,非人类的知识与脆弱性构成了她研究、写作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而这件作品也正体现了这一点——栖息地破碎与消失的声音,以及她从童年时期在她与家人所居住的北印度山脚下的丛林中学到的,关于跨物种呼叫与交流的知识。


策展人:杨北辰  元素小说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元素如何形塑人类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0d36fec2208d4a60a03839a4d804550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278dca4e642277299c849c8e9735a944.jpg

展览现场

2023年11月5日,“元素小说”在美凯龙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杨北辰担任策展人。展览受到普里莫‧莱维的小说《周期表》的启发,将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的元素视为一种“媒介”物质,并由此观察元素是如何形塑着人类的技术与文化。

展览现场:感受物质变换的魅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7d6c05bc4db68728380d7c909394824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4379d2d7b7f2bbd0c05a361ea3f3a2ba.jpg

展览现场

这是一场与“元素”有关的展览,进入到展览现场,更像是在看一个“科普”展览,会增加很多额外的知识。比如马丁·范登·艾恩德(Maarten Vanden Eynd)与刚果民主共和国艺术家穆萨萨(Musasa)合作的系列绘画《物质的重要性》,每张画描绘了某一元素的外观和与之相关的产品及功用;朱利安·查理埃的《烈焰之下,静水深流》,水与火和谐共处;展望的《素园造石机——一小时等于一亿年》(2010)建造了一个半自动、半人工操控的造石机,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气候要素,在一个小时内制造出自然界亿万年才能形成的山石结构。


策展人:彭锋 许江:所念皆山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现艺术家的“真我”与“真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07456772f9bd8195c3905a3f1eac92d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d84d677f0eecaefa419d21acdd2f38a4.jpg

展览现场

2023年11月5日,“许江:所念皆山”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彭锋担任策展人。展览两个空间各自以“葵园如山”和“所念皆山”为主题,共展出许江2000年至今创作的油画和影像作品一百余件。“葵园如山”是作者近二十年间的人生况味和存在历史。“所念皆山”则呈现了作者身即山川,于丘壑林木之间求真、求本、求心物。山水是他命中注定的归宿,是他持续深入中国艺术精神的返归之途。

展览现场:感受“山”的精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5bdd7813f6909051a2fa7bc680075f3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6d52e0a91f93f0a0655db6029e051d5b.jpg

展览现场

展览的两个展厅给人不同的感受,在“葵园如山”展厅中,向日葵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精神震撼,而在“所念皆山”展厅,则能感受到艺术家与本我的对话,虽然画幅变小了,但更自由了,从这些作品中,观众能够有多重的视觉、情感甚至是人生的感触。


策展人:策展团队 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为观众提供一个时空 思考宇宙

2023年11月9日,“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幕。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策展人为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策展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向在荣、哈莉·艾尔斯(Hallie Ayres)、卢卡斯·布拉西斯基斯(Lukas Brasiskis)以及出版编辑本·伊斯特汉(Ben Eastha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fe679c0fbb5f7e1ec67eb24ccb4f126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2c2355a40a7a552681aa16ef63525607.jpg

展览现场

以“Cosmos Cinema 宇宙电影”为题,第14届上海双年展将为观众提供一个时空,让人们置身其中,思考宇宙的运作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Cosmos一词的希腊语词源不仅意味着宇宙,也意味着美与和谐。而汉语的“宇宙”则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与电影有着强烈的共鸣。第14届上海双年展希望表达这样一个观点:理解天地宇宙可激发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思考当今世界面对的愈加错综棘手的多重挑战。

展览现场:理解宇宙的不同途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d95302a108c514fc8d0db6042459c25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e1c25d5b2ea396a06166b7b067b3a361.jpg

展览现场

展览中的作品采用多种形式与创作方法。它们反思不同的宇宙学说和微观现实,并指向人类与天地互动以及理解宇宙的不同途径。 特雷弗·帕格伦的作品《非功能性卫星原型(设计 4 ;建造 4)》,是以卫星为原型的反光雕塑,他的要求我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周遭世界。无论是通 过图像、雕塑、新闻调查、写作还是工程学,他的创作都挑战了构建我 们经验的叙事,并提出了替代性的解读。 陈滢如通过对宇宙学体系的阐释来追溯权力的历史。其作品《是非之外有座花园,你我相遇于此》受13世纪波斯诗人鲁米一首诗的 启发(作品标题是其中的诗句),讲述了愈疗的过程以及对人类苦难的 沉思。


策展人:蔡萌 照常进行——广军画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一个关于“艺术状态”的展览

2023年11月17日,“照常进行——广军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蔡萌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984ca6117c0685342a78ce67f83e7d7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44919906185dcb1deb7af38573252599.png

展览现场

策展人蔡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到,此次展览不是一个艺术家的回顾展,也不是一个学术研究展,而是一个关于“艺术状态”的展览。蔡萌谈道:“在馆方和艺术家的全力配合下,此次展览得以成为一次‘无方案策展’,整个过程完全是偶发和随机生成的,仿佛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秩序或隐秘法则在操控着整个展览,借助着我们的手,让这些作品到它们该去的位置,呈现出它们应有的状态。”

展览现场:放松观看艺术的地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69f297404d0acefc60851213f07c674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1/682ce5433426ddea1b8f303ec528901b.png

展览现场

整场展览与我们经常在白盒子美术馆空间中见到的很不同,作品随意的摆放在空间中,还摆放着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教具,没有灯光,没有展签,观众进入到展览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观看,觉着好看就多看会,不好看可以随时离开,正常展览观看下来非常的轻松、惬意,甚至可以在展厅坐下来聊聊天。


策展人:鲁明军 激进的喜悦:公元两千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回望世纪之交观念摄影或录像作品

2023年11月18日,“激进的喜悦:公元两千”在剩余空间开幕,此次展览由鲁明军担任策展人。

世纪之交,国内曾涌现一批观念摄影或录像作品,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艺术家们对于全球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巨变的美好憧憬和乌托邦愿景。也是在此前后,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艺术家逐渐开始使用新的摄影和录像技术,尤其是PS(Photoshop软件)极大地拓展了他们关于摄影、录像及图像的认知和实践。这些作品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这一特殊历史时刻集体情绪的刻画,同时也是技术媒介变革的重要见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2c30cea3efe4dabab937d03a9e59e66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67de6bcb9a4f09968be386d209ec8c7f.jpg

展览现场

二十年后,摄影、影像技术已经历了多次迭代和更替,全球化也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回看这些技术“粗糙”并极具时代特征的观念作品,我们固然感慨于技术媒介对当代艺术的深刻影响,但这样一种久违的“乐观”情绪和“喜剧”色彩似乎更值得我们深思和玩味。

展览现场:梦回2000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09bc51f8bc1003c705421465272bea7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1/91e71ad29a39471cfba8435a74c6f1a3.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就像是一个时间机器,带领观众回到那个世纪之交的年代,重温当时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墙面上悬挂的大尺幅人像,他们的笑脸极具感染力,观看后会不自觉的想要跟着微笑;另外一组铺设在地面的照片,更像是时间的切片,斑驳模糊中突现出清晰的画面,就像是斑驳的记忆,模糊又清晰。


策展人:赵子懿、陈建新 我在异想世界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在“异想”世界找寻“自我”

2023年11月18日,“我在异想世界”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赵子懿、陈建新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5c4d472ddaa850c7a51a87bd2148e081.jpg

惠唯作品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e330c4e57929b9635ca861d8e5991e37.jpg

李伟&刘知音展览作品现场

“找寻自我”一直是人类社会探索未知的重要路径,在艺术创作中也化为异质同化的母题,在“异想”世界找寻“自我”,将现实世界中的诸多问题转换视角,成为观看和解读的另一种方式。“我在异想世界”强调“我”作为主体,这个我不仅仅是艺术家或者艺术家幻想中的那个自己,也是大千世界中我们中的每一个,策展人希望人们能够在展览中发现那个隐藏起来的自己。

展览现场:变身另一个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3a16b11c487d170bf481ba9d6341ae2c.jpg

张国亮作品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a8689e0b17e51d652744407a5b3842b5.jpg

张占占作品展览现场

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艺术家的相像力,就像是施了魔法一样,变化出了各种各样的化身,比如艺术家张占占笼罩在孤独中寻找同伴的兔子,那只充满灵气,拥有圆滚滚眼睛、钻蓝色鼻头的火红小棕熊,或者惠唯魔幻世界中安静缄默的小丑Timmy和活泼可爱的Tammy。忻洛汀画作中总是手持物品的锅盖头小女孩,或者李继开创造的在蘑菇堆和西瓜堆里自得其乐的小男孩。还有林正创作的胸怀天下的“二二超人”,在这里总能找到另外一个“自己”,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策展人:刘旭光 第六届美术文献展:归墟与维度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用新媒体艺术来体现关于“维度”的思考

2023年11月24日,“第六届美术文献展:归墟与维度”分别在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出,此次展览由刘旭光担任策展人,夏梓、吴垠、李新铎、符坚、刘鸿萧组成策展团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ed2dceed917b8364eb89ae9da3d1c4a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3e01acc9fe94799e11a78d5a8ca2f707.jpg

展览现场

策展人刘旭光介绍,“第六届美术文献展” 实际上是用新媒体艺术来体现关于“维度”的思考、“空间”的关系。展览主题为“归墟与维度”。“归墟”一词来自《山海经》。就像东海的水不断被“归墟”这个地方所吸吮,今天宇宙探索中的黑洞也吞噬着星系,也是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中产生新的物质,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在整个宇宙大的循环里,人类生存在三维空间之中,但精神追求方向却超越生存空间、并在多维度的空间中思考问题。数字时代为艺术探索和思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新媒体艺术在近二十年中得到了非常深入的发展,并且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参展艺术家的选择主要在东方的大背景之中,是从我们的角度出发选择看世界的方式。

展览现场:多元的艺术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05ed919ac392d097b6a3a77aa8f1239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1/b76785ed1fae743377ab51fa74782c27.jpg

展览现场

湖北美术馆展出了四个单元中的前三个:“空间/场域”“光影/媒介”“形式/跨界”,利用展陈空间优势展出了多件大尺幅作品,有对日本物派艺术、后物派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呈现,也有邀请观众参与的交互性作品。比如日本物派代表艺术家榎倉康二的代表作《墙》。在1971年的巴黎青年双年展上,不到30岁的榎倉康二在两棵树之间建造了一堵由混凝土打造的隔“墙”,这件作品成为了物派代表作之一。第二单元“光影/媒介”以数字媒体艺术为主,邀请观众参与互动。来自新媒体未来艺术小组、费俊的两件巨幅作品,分别占据了空间的两条展线。他们和空间中的其他作品打造了一个通过图像和网络数据连接获得光影的视觉艺术空间,观众可以在细腻的光影效果中感受到视频中的图像力量。美术文献中心展出的第四单元“语言/对话”则以文献的呈现为主,在其中可以看到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前沿问题。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