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点 | "世界如何需要我们,我们如此需要世界"2023年美术馆人可读之书之国内出版

  编者按:2023年早秋的伦敦,已寒意深重。待从威尼斯的微凉中飞到,不得不多加件大衣。与一众千里赴会的朋友们参加完方力钧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个展的隆重开幕,迅速转了一圈中国画廊和中国艺术快要集体消失的FREIZE(比之疫中的2022,中国相关已有所曝光,却因没了借口反显颓相),装了满脑子的非洲艺术(无处不在),便不得不匆匆回撤了。相比2022年“封锁”中的“壮烈”之行——两个月47家机构的拜访量,今年的欧洲行,我个人虽然有参与威尼斯设计周策展的收获,但机构联系之寡淡在这十几年的从艺经历中确实前所未有。听到看到,无非我们向左,世界向右。如果说2022年感受到的背向而行,还有一种要被国际同行打捞的惺惺相惜,2023年则颇有些茕茕孑立了。2022年秋天,当我听到刚离开中国多年“尊贵待遇”的老外馆长当面抱怨“China is gone”,只当是其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往昔的怀念,这次却咂磨出些世态炎凉。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多年穿梭在中西方艺术机构之间工作的人来说,无论是什么样的现实,总归要找到延续工作的方法。“世界如何需要我们,我们又如何需要世界”,这个问题萦绕整年。加之,2023年也是我从艺以来的“研究年”(手边除主持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的种子基金研究项目“海外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研究”,还有国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美术馆未来发展趋势”的参与,加之博士论文),大量的专题性学术阅读之余,年末对2023年艺术书的翻翻拣拣,似乎凑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拼图。这个拼图从冷战后将美国现代艺术推向欧洲与世界的批评家格林伯格出发,为艺术在文化尤其是异文化中的生根觅些端倪,继而从女性(翟永明《天赋如此》)、儿童(李杰《儿童美术馆》)、民间非主流机构(Alice 陈《露台计划之淮海中路1431号》)的角度,勾连文艺复兴至今的千年视觉史([意] 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透过边边角角枝枝蔓蔓,看能否探得些光亮来。当然,另有一本《美术馆指南——基于设计的角度》是所有做美术馆的城市建设者和美术馆人要开启一个美术馆的基础。

相关链接:

观点 | 为什么美术馆如此重要?2023年美术馆人可读之书之国际出版


以下介绍2023年度美术馆人可读之书:

书名:中文名:露台计划之淮海中路1431号

主编 :ALICE 陈

出版:正向艺术研究会

出版时间 :2022年8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322b3acd25c6eccb8e9ad66bca445542.jpg

  2020年,Alice陈(前艺术家陈羚羊)宣布,在终结了15年的艺术家身份后,将以“Alice陈”这个名字和自创的“正向艺术研究会”平台展开工作,“露台计划之淮海中路1431号”非营利项目是首先公布的是项目。2022年,Alice陈夫妇结束上海任期,告别居住了四年的淮海中路1431号,计划中的10个艺术项目——分别与张鼎、于吉、施勇(衍生项目:刘亚囡)、殷漪、杨振中、江南基栈、得译工作室、老妖精、王欣、丁允的合作——宣告完成。同时10次有意思的“露台聊聊”整理完毕,这些话题涉及到: “上海艺术家”、“非营利艺术空间”、“多重身份”、“位于公共空间的艺术”、“正向”、“异质与同质”、“外国艺术家在中国和中国艺术家在外国”、“以小组作为方法”、“艺术疗愈”、“来!把话筒给最年轻的艺术界新生力量”。这两个核心内容的图片+文字阐述资料加之Alice与各位艺术家的对谈、展览现场的直播拼监控,加之Alice以这些工作为中心的创作和项目来龙去脉的介绍,以上所有内容在非营利资金的支持下得以出版,形成了我手头这本相当有分量的图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992538380c10959dd1b9b2ed4ea287b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4421c8b38f3bb190712d21dd442b6be8.jpg

  这是多年来我见过的个人自组织的非营利项目中,最有质量的总结与出版。排除Alice陈作为领事夫人的身份特殊性和领事官邸露台的位置唯一性为项目带来的光环,以及项目过程中(大量时间处于封城和封控)“露台”——一个可以从室内伸向室外空间——的特殊与重要的意义,对于机构的项目出版来说,此书的核心借鉴价值(尤其是对持续型艺术项目的出版)在于:1.主体项目的完整与成熟,以清晰明了的结构在出版中贯穿,框架之中艺术家的呈现完全不受限,丰富的面貌又被相当有秩序地编辑整理出来,不乱。实话说,这里面的艺术家后一半我都不认识,甚至从未听闻。Alice在介绍每一位合作者的篇初,都说明了理由,比如选择江南基栈,“艺术家自我组织艺术平台的工作方式,以及注重研究,不强调作品的视觉景观性,立足本地、跨学科的工作风格”。逆“潮流”正是当下当代艺术缺乏的。2.谈话主题的选择与突出。话题选择相当切“题”,这个“题”,是指谈话发生的此时此刻此地此人此情此景,10次话题又形成了一个相当人情味和具备文献价值的记录。比如,在上海谈上海等等。艺术界的谈话最容易谈散,本项目每期参与谈话的人超过5位,最后能一直产生集中有效的生产,记录整理者能以相当生动和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核心要义,话题集合能形成艺术的时代截面,可见主编的视野、取舍、心力。3.工作的方法与成效。很多自组织的项目常常在过程中出现变形(多因钱或管理),或是在出版中弥漫着无视读者阅读逻辑的自恋。这本书呈现的是举重若轻的松弛感,有限预算守本真。我有幸去看过施勇和于吉两个项目的现场,同样的小露台,不同的大天地。项目主持人与参与艺术家的全情投入可见一斑。


书名:艺术与文化

作者: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译者:沈语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44e51cae9600093bffc32123996bca88.jpg

  从疫情到战争,这几年国际形势的对于扎根中国的艺术文化交流工作者所造成的困扰和带来的问题是普遍的。刚入行的2006年,我只是对西方同行判断中国当代艺术和设计的标准的好奇,这几年更多发展为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到底对国际专业界、对世界能有哪些贡献。既可说是升华,也是历经冰火两重天的国际关系后的现实反思与真实写照。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代表作《艺术与文化》中所代表的观点,曾在这个过程中零散接触过。但我是看到这本书,才对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方法、视野角度、思想系统有了相对整体了解,也才发觉其启发与魅力,对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还是降维打击。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虽然此书的译者、艺术史家沈语冰先生包含格林伯格自己,都否认其美国政府“御用文人”的身份,否认美国艺术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以及他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的贡献(这个角度过于玄幻)。但是美国通过推广抽象表现主义,初步在全球建立了艺术话语、取得了艺术史发展中重要的一席之地却是不争的事实。格林伯格在其间的参与包含于1950年12月服务于美国中情局旗下的“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这个机构资助了美国绘画欧洲巡回展、威尼斯双年展美国馆等。《艺术与文化》中,无论是论述某位画家或是谈论一个群体,多处可见格林伯格将“法国艺术”作为“美国艺术”对标和超越对象进行对比论述的桥段——格林伯格正是通过对莫奈、雷诺阿、塞尚、夏加尔、毕加索等以法国为主要发生地的前后印象派、立体派艺术的分析,将各发展的必然方向与最高潮头都推导到抽象表现主义——他的“纽约画派”。由此,波洛克、德库宁、霍夫曼这些以美国尤其是纽约为艺术发生地的艺术家进入了艺术史的中心舞台。格林伯格同时建立了其作为艺术批评家最重要的贡献——定义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以一个学科特有方式批判学科本身,不是为了颠覆它,而是为了更为牢固地奠定它的能力范围。”他也因此成为后现代主义崛起道路上首位鞭尸的对象。

  本书可看做扭转美国现代艺术发展方向的雄辩文本,收录了《前卫与庸俗》《架上绘画的衰落》《抽象艺术、在现艺术及其他》《“美国式”绘画》等37篇经典文章。以中国当代艺术现如今的处境,他的很多金句换个背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非常有代入感,比如:“巴黎依然是现代艺术的源头,那里迈出的任何一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高级艺术来说都是决定性的——之所以高级,恰恰是因为它能够对巴黎这个现代性的神经中枢的震荡做出回应并加以拓展”,让我们尝试把“巴黎”和“现代艺术”换成什么?


书名:天赋如此 女性艺术与我们

作者:翟永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5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083ea45826d3d379017ae6f30a2e81b1.jpg

  受2023年威尼斯双年展破纪录地展出约90%非男性艺术家的影响,今年国际国内的大小展事破天荒地出现了一拨“女性艺术”的行情。翟永明这本关于女艺术家的随笔集,15年前曾难产(出版却几乎从未面市)。借“女性”一夜苏醒的东风,由中信大方的精良制作。从1999年开始写作到此次轰动上市的超过20年跨度中,当年需要打捞的有些艺术家如今已经街知弄闻(如草间弥生、阿布拉莫维奇),有些被遮蔽的名字也被放上台面(珍妮-克劳德,和她丈夫克里斯托一起包裹国会大厦的人),有些则经历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如作者从其学生时代就观察的曹斐),除了汉娜•荷依、奥基弗、弗里达、路易斯•布尔乔亚、朱迪芝加哥、李•克雷斯纳、薇薇安•迈尔、喻红、姜杰、秦玉芬等部分写过的艺术家根据最新状态进行了修订,此次还新增了中国新生代艺术家蔡雅玲 、耿雪、柳溪、周雯静、胡尹萍、童文敏。

  在我看来,翟永明老师的诗名——在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遮蔽”了她作为艺术家、策展人和非营利艺文空间推动者的身份。“白夜”作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滋养中国文艺圈、国际诗歌界近三十年的所在,翟永明老师在其间所付出的心力实非常人所及。因为和小翟老师因为去年的VOGUE访问聊过些机构运营和艺术策展的话题,我看这本女性艺术家“故事书”,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路。比如她感受到的中国女性艺术家群体对女性身份的认同现状,读者可以结合不同年代的艺术家创作(甚至不局限女性艺术家)进行新的编织,比如对女性推动艺术发展路径的方法的探索。等等。这些概括或总结,都是建立在作者详实丰富的资料研究和细腻敏感的情感叙事基础上的。不是把活跃着的女艺术家作品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女性艺术展,而是通过艺术讨论人类面对问题的某个特殊性侧面。强调作者的眼光是“非艺术史家”,在我看来大可必。所谓的“艺术史”,或者策展所需要的“学院”式饶舌,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尤其在本非“正统”的“女性展”中。这本书还可以链接今年大火的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从零开始女性主义》,我很开心在对女性身份认知问题上,这两位我喜欢的两位作者有近似的观点,而这个问题是我在研究女性艺术家过程中常会产生的困惑),以及艺术家向京与戴锦华、陈嘉映等人的谈话录《行走在无形无垠的宇宙》,苏珊桑塔格访谈录《我创造了我自己》。


书名:儿童美术馆

作者:李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11e51964328714a120915421af63ef9e.jpg

  四川成都A4美术馆和副馆长李杰在美术馆与儿童链接方面做的工作,业界名声赫赫,无论是上门取经之众或是李副馆出门分享之频(最近一次是我们国社科”我国美术馆未来发展趋势“论坛的分享),做当代美术馆的人基本有所耳闻。这本2023年再版刊行的书,来自十几年如一日、日复一日地走访儿童、家庭、学校,凝练了作者亲身参与的数千场、数万人次的一线美术馆儿童美育活动的经验。在教辅机构流散以及教育部多次下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今天,对于新时代的美术馆教育、馆校合作方式都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思路和启发。

  这本书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亲历感”“现场感”“共情力”。这种力量的来源,直到读到后记中作者自己的故事——如何在已经过世的、少年宫美术教师的母亲影响下走上艺术教育之路,才验证了热爱的来源——伟大的母爱。如此,这份延续到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孩子身上的艺术教育果实才会如此真挚与丰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47b8bccdb18618fe7dc4c01dff7a630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5a6246ee35f5adba0b46ab9c732ca3a0.jpg

  本书成书大约有三个角度:

  1,有教育儿童需要的大众读者;

  2,职业的儿童教育者作为读者;

  3,美术馆领域的专业读者。

  行文的基调基本在往第1点靠,内容分类体例则是围绕第3点。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基本围绕:了解儿童、美术馆和儿童美术馆是什么存在、儿童美术馆国内国际现状(什么样的空间、怎样的参与形式、什么类型的项目、如何安排教具藏品、如何进行年龄分组等)、儿童美术馆中的策展和教育工作如何展开、A4美术馆iSTART儿童艺术节相关经验、美术馆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A4美术馆为例。尤其让人记忆深刻的是A4美术馆文献式的案例整理,无一不是以儿童作为主体去思考展开完成的,这些充满创作力和思辨力的儿童,时时让人感受到各种低迷的未来还有点希望。不过,可能因为作者刻意追求的广受众的行文风格,相关的内容并非全然集中有序,再或者文字涉及到不同阶段或是不同功能的文字合集,在成书处理时形成了些含混地带,可能会导致功能型要求非常强的专业读者,得深度阅读才能总结融汇,无法迅速达到将此书作为工具的目标,如能再版适当调整,应该能够成为儿童美术教育者的必备书籍。


书名:中文名:后素——中西艺术史著名公案新探

作 者 :彭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9月

中文名: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

作 者 :[意] 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

译 者:狄佳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未读

出版时间 :2023年5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f2ea17968061d5e51987ab5ade97201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9b9c177cbd62189774c81d9274c342e0.jpg

  鉴于我三年多的博士研究的理论基础来自图像学和视觉文化,相关的阅读摞起来应该过人高,因此这两本书的出现所带来的惊艳效果,还是很值得一提。事实上,与我专注的图像背后的意义不同,这两本书都是从图像的物理角度(构成或观看)出发的。

  如果要写一句小红书式的广告语推广《图像》——这本书是一个图像制造宝典,以文艺复兴到当代社交媒体的千年图像史,分析千年流传千万点赞的图片背后的秘密;

  彭老师的《后素》则更适合豆瓣式的“凡尔赛”——“中国美学界多年理论荒以来的一部光彩华美之作”,十个三五千字的小篇章,“向十个艺术史上著名的公案抖腕一刺”,似“名剑穿花”,兰薰桂馥。

  《图像》采用了完全不同于艺术理论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闪灵》并置;将抽象艺术、当代广告并置;将小津安二郎与库尔贝的风景并置……解剖取景、构成、形体、网格等,说明“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也说明了“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 大量实际图像分析(印制也很精良)推动写作。据说看完此书拍照点赞能超千万,听听就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9bbecb94a0ed3a43ed174b1f0c918347.jpg

  《后素》谈的都是一直在谈且还会谈下去的悬案:绘画是先有具象还是先有抽象?先秦人画画是先施彩色还是白色?《宫娥》的视点是直面还是镜像?美术史家与美学家之间为什么彼此之间看不起 ?《鹊华秋色图》要从左往右看还是从右往左看?梵高画的鞋是自己的鞋,还是海德格尔认为的农妇的鞋?……古今中外,以悬念推理的方式探究,乾隆爷听了要翘胡子,福柯看完要吐血,海德格尔看完要爬坟,你看完也别认为就能得到谜底。

  这两本书颇适合比较阅读,推荐它们的核心在于通过他们学会独辟蹊径来了解观看、设计观看、组织观看——这是美术馆工作的基底。比如《图画》在于提示“特定文化、职业环境或历史时期”会带来某种“眼球行为模式”,会”因为新技术的到来发生的改变”(或者新的存在方式)。在讲到“排画师”这个职业盛行的时代,19世纪的沙龙的展示是拥挤的捆绑式展出,而到了1929年MOMA开馆展后,“静默稀疏”式逐渐成为了新标准。这样的例子在全书七个章节中均由不同程度的展现,因为大量的内容涉及到图片之间的并列与链接,因此我在阅读中时时会有小窗弹出“布展注意事项”,“策展并列方式”,“评论可参考角度”等等。当然,作者确实具备独特的角度和超凡的拼贴能力。他确实是在讨论物理的图像,讨论什么是一张图像的焦点、边界、构图、光线、大小、比例、色调、剪裁、复制、留白、视线、平衡、放大……但同时也在讨论文艺复兴的贡献、沙龙审美的特质、印象派的成因、抽象艺术的土壤、新闻摄影的真实、电影画面的艺术史链接、虚拟图像的组装……对于专业从业者来说,两位作者挑选引用“金句”和创造“金句”的独特品味也使阅读增加了许多乐趣,比如彭峰老师这一句:“没有心灵,就没有图像”。


书名:美术馆指南——基于设计的基础

编者:唐克扬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e1924dae8ca06bf23ad8a1c6fb1f360d.jpg

  这本书是任何美术馆建设者的入门指南,目前市面上还没有比这本书更为恰当的指引。从城市语境、艺术承载、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四个层面,本书详尽讨论了当代美术馆设计相关的方方面面,以期将“世界的”和“中国的”美术馆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书的基础来自2011年中国美术馆新馆国际竞赛的招标文件——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任务书,这个文件的基础来自中国美术馆新馆建设过程中历经的各类国际咨询和有经验的参与建设的国际建筑事务所的建造经验。闭眼入,不多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1c8c1f6e85bd643ba1929fedfb7eb94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2/5b2517beabdf77e85b36a6e64150dc87.jpg

【作者介绍】

罗怡博士

策展人和博物馆顾问。曾担任今日美术馆副总经理(总编辑),今日美术馆设计馆(筹)的执行馆长,[东方艺术]杂志编辑总监等。

有《美术馆》《文化造城》《像野狗一样生存》《在中国设计》《平面设计死了吗》《艺术博物馆》等多部著述(编著、合著) 出版。是“社会能量”、“超级媒体”、“在中国设计”、“开放式原创”“CBD艺术季”“SKP艺术大家”“SKP艺术先锋”“方力钧澳门艺术博物馆个展”等多项设计展览与艺术活动的策展人。她参与过国内众多美术馆如龙美术馆(上海浦东)、设计互联(招商局与V&A合作设计博物馆项目)、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余德耀美术馆、红砖美术馆、大千当代艺术中心、深圳坪山美术馆的筹建或项目顾问。担任北京CBD、深圳湾超级总部等区域的文化规划顾问。曾为中海、招商、恒力、OPPO等提供企业文化设施咨询服务。


作者:罗怡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