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董亦菲毕业作品《桃源·幽径》

2024-06-16 18:1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dc9c084e8963f4fb83071a92e1579813.jpg

董亦菲,2002年出生于河南,2020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现居北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1b3eea0d4418b71ed41c4c776115a48.png

董亦菲,《桃源·幽径》,绢本设色,128x94厘米,2024年

《桃源·幽径》作品自述

“桃花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化符号之一,承载着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作为中国画的题材被长期沿用。在毕业创作中,我以“桃花源”为创作题材,将近年来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实践创作与内心所感相结合,以展现自己心中理想的“桃花源”。

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借鉴传统仙境山水、隐居山水图式,结合中西方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方式与多维空间中的矛盾营造相融合,以实现对中国画空间的重构,尝试创造出新的空间表现形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32af9fc47e96459df4a12581c56a62c1.png

创作草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246ec78e5625c221b98869976d4a8f63.jpg

创作过程

在构图上,我借鉴了“三远”法中把多个视点统一的空间表达方式,利用视错觉构成矛盾空间的效果,来营造出神秘而柔和的画面意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115d9d0d8695f8f87f546112ffa59228.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bdc5d286366c1270e31707b1c7660852.png

同时,结合视知觉理论中的透明层和画面框架理论,使画面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加空间层次。

绘画作品中的框架被阿恩海姆比作“窗口”,安排水浪、楼梯、月亮、山石等元素破开人为构造框架直线条的连贯性,既保留了框架的图形特征,又能使空间层次更自由多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0b31fcd15e25c563e7763225d115649c.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bdcd424da151f87a23fcf15857ef6f4f.png

在画面元素的选择上,我以建筑为主体,左右两侧选用了五组不同透视角度的楼梯作为视觉引导,构成矛盾空间。这些元素体现了东西方风格的对比,例如支撑在水面上的古希腊立柱与珍奇柜样式的建筑中摆放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文玩、盆栽、小亭和山石。水这一元素在画面中起到了统一和营造气氛的作用,楼梯与水、云与水在画面中相互转化,既形成了元素的呼应又点明了对传统仙境山水的借鉴。

材料上主要使用了绢本和水性材料。在绘画步骤上先采用界画的方法用淡彩勾出笔直的外轮廓线再通过多次晕染和局部水洗的方法使线条融入画面,同时还使用了背面贴箔、烧箔、腐蚀剂和局部使用金银粉等技法来增强画面的虚实关系和丰富画面效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16f9af048fe2ba3aaae6586a9650f30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eb9f64fb072f9e9511784420a138e334.jpg

2024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作品展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edf835af8aa78170ae16aa40aba84cac.jpg

指导老师刘利平(左)


导师评语:

“桃花源”被视为文人墨客理想的生活蓝图。董亦菲以此作为毕业创作题材,极具挑战与创新精神。

画面整体绵延回荡,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粉红色调的应用,透着纯真与美好。画中的亭台楼阁、山石、栽花、引水、造桥、通过云雾的点染,使回忆与想象在这里交织,传统与创新在这里碰撞,魔幻与写实在这里交替,时间与空间在这里得以生长,整个画面意趣盎然,令人回味。

她对中国画特有的空间表达,散点透视,以及对物像的重组,使得“桃源生活”变得可视、可感,可居、可游、可望。这无不体现了她对传统中国画基本特征:“造境与写意的精湛应用,对观、感、味认知事物方式独到理解,对诗意栖居的个性表达。作为一名本科生,能做到此,可喜可贺。

最后,祝她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永远向着明亮那方,也祝“桃花源”成为她心中永远的故乡。

刘利平

甲辰于清华园

刘利平,字木铎,号清园逸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


2024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现已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4号展厅、四层7、8、14号展厅,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多功能厅、B区学院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展出至6月27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