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去年8月,吴文博以100余幅关于上海街景的绘画作品完成了他作为艺术家的首秀。今年是他在上海生活的第七年。近日,吴文博艺术设计展“撇捺之间”在上海商船会馆举行,全面呈现了其在艺术装置、绘画和设计创作上的历程,是吴文博在上海七年艺术实践的综合性展示。
三种艺术实践
本次展览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展区。在动态的室外展区,吴文博携手灯光照明专家田鑫、音乐家曾子岚共创的“逐浪”艺术装置互相映照。沉寂百年的古院落在现代化声光电组合的激发下焕发新生,是东西方美学文化的浪漫交融。穿过这片蓝色的浪潮,位于室内的其余装置作品如TOUCH、花|河|岛、COCO Universe串联起吴文博历年来的心路历程;
“梧桐树下”系列绘画作品再现了上海建筑黄金时代的“文化痕迹”。作品中强调“人文情愫”与“在地文化”,通过对上海梧桐区建筑的描绘,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建筑项目部分是吴文博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代表性项目,包括成都麓湖的项目“晒网”、迪拜的项目“在云端”,还有“孔明灯”“书之帆”等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吴文博对城市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跨越媒介的艺术视野。他将艺术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从展览中,可以看到吴文博进行了建筑设计、绘画、艺术装置、诗歌、散文等多种跨界实践,也经历了心路历程的变化,从最初的迷茫到后来的目标明确,最终在设计、绘画、文学等领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独特视角。这些作品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吴文博在上海七年时光的沉淀。
喜欢上海
因为留学和建筑项目的开展,吴文博拥有在世界多个城市驻留的经历,寻找每个城市的独有气质成为他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说到巴黎,就会想到那种黄灰色的墙体、红色的屋顶和白色的烟囱,说到威尼斯就会想到有蓝色的河流,有彩色的房子,河上有桥,桥下有船。而说到成都,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松弛和舒适,是一个很悠闲的城市。这些都是一个城市性格的代表。”
吴文博尤其喜欢上海。自从2018年来到上海,吴文博居住的地方从愚园路到建国西路嘉善路,再到如今的新华路,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均集中于此,无论是上班还是散步,都在这片区域内活动。
艺术家吴文博在展览现场
这一带原是法租界的区域,保存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上海老房子,这些房子不仅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建筑风格,还融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吴文博从这些老房子中,发现了许多值得记录的美景。在接下来的100天里,吴文博完成了每天一幅绘画作品的创作计划。在这些画作中,吴文博捕捉了许多生活中的瞬间,比如他曾住过的阳台、办公室的窗角、邻居的院落、以及常去的咖啡馆等。吴文博希望通过这些画作和文字,将这些老房子的故事和历史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它们的魅力。
此外,吴文博还注意到,这些老房子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价值,比如公司旁边的那家酒吧,吴文博和同事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欢笑和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店可能会消失,但它的房子却会一直存在下去。
此次作为展出地点的商船会馆拥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会馆和公所曾经曾是上海的普遍存在,是上海作为南北贸易枢纽的见证。其中,商船会馆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会馆。吴文博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和这座老建筑的共鸣。
“总的来说,我的这些作品和文字不仅是我个人的回忆和记录,也是对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吴文博向雅昌艺术网强调,“人”是他所有艺术实践的核心。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吴文博与嘉宾合影
【对 话】
撇捺之间
雅昌艺术网:这个展览是您近些年艺术实践的阶段性呈现。为什么会用“撇捺之间”作为主题?与您的创作理念之间有何关联?
吴文博:我在想主题的时候,正好在家里练字。当时我就想到,撇和捺是汉字书写中的基础笔画,它们构成了汉字的骨架,象征着支撑和结构。同时,撇捺给人一种平衡与和谐的感觉,这与艺术追求的美学原则相呼应。
一撇一捺就是一个“人”字。所以,“撇捺之间”也象征着人在行走、在人生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状态和情境。展览的展陈和内容都是为了表达主题——即一个人终其一生对理想追求的过程与经历。“人”是我所有表达的核心。展览不仅限于画展中描绘的上海,更蕴含了跨越数百年的时光流转,在同一空间内所展现的多样化情感体验。
雅昌艺术网:您一直在创作中探索城市性格以及文化的在地性。在这个过程中,您有哪些收获?
吴文博:城市性格以及文化的在地性,是我这几年一直在考虑的问题,目前也还在持续探索中。每个人对城市的理解都不一样,包括当地原材料和能够代表城市的颜色。比起直观表达,我更希望将这些元素进行抽象处理再运用到作品当中,如此能让城市的纹理和故事的层次逐渐显现。
商船会馆全景图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您看到的城市面貌,也可以通过您的作品看到自己生活的城市。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观看关系。为什么选择商船会馆作为观看的地点?
吴文博:这其实是一个偶然。上个月,米兰时装周上举办了一场以“东方叙事”为主题的时尚盛会,我展出了一组名为“踏浪逐日”的作品,该作品象征着东方丝绸之路的延伸,从中国长江延伸至欧洲地中海,其中融入了诸如蓝染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此次展览在历史悠久的达芬奇科技博物馆举行,这座古老的建筑承载着几百年的文化底蕴。当时,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若能在一座中式古建筑中再次举办一场综合性展览,将主题从意大利转向国内,这将是一次富有深意的转换。这既是一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也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深刻探讨。于是,就有朋友向我介绍了这个地方。
雅昌艺术网:在审视您的作品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东方元素,同时亦能感受到您从西方文化中汲灵感。您如何看待中西方艺术与文化对您创作产生的双重影响?
吴文博:我们从小所受的艺术教育体系都是源于西方。以素描为基础,然后学习色彩与速写,后来涉足建筑领域,也是遵循西方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甚至,在来上海之前,我的设计理念与手法都是深受学校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然而,近年来,我在闲暇之余重拾画笔并研习书法,同时广泛涉猎文物资料,频繁造访博物馆。在这一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觉得东西方艺术和文化是不矛盾的。艺术分为“艺”和“术”。前者是指想要表达的内涵,包括思想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等等,而“术”是指要达到以上目的的方式方法和具体的实施途径。用成熟的现代建筑语言和解题方式去完成项目,是“术”;将东方的艺术表达和西方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寻找两者间的平衡与交融,是“艺”。除了满足基本功能和美以外,建筑还需要被赋予精神内涵。带着这样的思路去做建筑设计,我会感觉正在实施一件艺术作品。就创作体验而言,装置艺术往往能激发艺术家更多的灵感与创造力,带来更为愉悦与自由的创作感受。
雅昌艺术网:您在创作中对表达方式有哪些偏爱?
吴文博:到目前为止,我倾向于采用一种敏感且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我的审美体系中,美观是作品的基础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我在特定时刻的心境与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与我在上海这七年来的心路历程紧密相连。
雅昌艺术网:这场展览收到了怎样的反馈?装置强调与观众的互动,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瞬间?
吴文博:我在第二个装置“TOUCH”中设置了一个向上攀登的梯子。我意图传达的是,初来上海的人们面对目标的心境:尽管他们清楚自己追求的理想,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却日益狭窄。现场装置的设计巧妙地体现了这一点,底部宽阔,而顶部则尖锐,形成了一种人为的透视效果。有很多观众过来询问是否可以攀登。这个行为也透露出他们内心深处对进步的渴望和积极态度。我还在《花|河|岛》现场看到人们露出了淡淡的忧伤,连手机都被他们遗忘在一旁。
艺术之美,往往在于其含蓄与深邃。它无需过多言语解释,而是通过氛围的营造与情感的传递,使观众能够沉浸其中。这正是艺术文化的魅力所在,它能够跨越语言的界限,直击人心。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装置作品中能看到您撰写的诗歌,而且在每一张绘画作品中都写下了一段小散文。由此可以看出您的文学素养。在您看来,文学为您的艺术带来了哪些改变?
吴文博:在中国传统书画中,书画紧密相连。在绘画旁边,常以诗词作为点缀,诗画相融。现在,我们也在探索如何使艺术体验更加全面而立体,包括艺术装置中的灯光、音乐以及文字描述等等,都是为观众开辟出更多元、更深刻的感知渠道,就像能运用五官一般,既闻其声,又观其形,更感其情,全方位地沉浸于艺术的海洋之中。
雅昌艺术网:您目前拥有设计师、艺术家多重身份。您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如何实现身份切换自如?
吴文博:它们都属于艺术创作的一种,都是我热爱的领域。当我在建筑设计的繁重工作中感到疲惫时,绘画便成为了我恢复精力的方式,通过画笔和色彩暂时忘却工作的压力;当画画的时间过长,我便会转而思考下一个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概念,以此来激发新的灵感和动力。无论是装置、绘画还是建筑设计,它们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让我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乐趣和满足。同时,这些活动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与放松。
雅昌艺术网:经过这个展览对您以往艺术实践的梳理,您将来有哪些创作计划?
吴文博: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会长期坚持下去。当我感觉时机合适并构思出一个具备完整逻辑的作品时,便会考虑进一步采取行动。就如同我去年举办的那次画展,正是基于一个成熟且富有深意的主题构想而得以实现的。目前,我正着手撰写一部小说,这一创作过程可能相对漫长。
当前我正考虑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我和团队正探讨与意大利及迪拜方面的合作机会,以期实现装置艺术或展览的落地。我们期望能够在欧洲或中东地区进行更多类似的尝试与布局。
雅昌艺术网:谢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