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从2024年12月20日开始,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身体在课堂:以身体为媒介的学院教学与实践案例展” 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正式对外展出,汇集了来自全国高校的26个与身体相关的课程教学案例,以及师生文献和部分作品,成为国内首个以身体为主题的教学研究展。
开幕式几天后,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参展教师周斌分享他在开幕式后与策展人的一段对话,关于做这个展览的想法由何而来。作为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给出的回答是:带着历史意识、现实担当和未来眼光,做节点性的事。
节点,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对于此次展览和活动的总结描述。她表示,“身体”从被表现、被凝视的对象变为被主动感知的主体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鉴于当代艺术教学中的实验性尝试困难,此次展览的主题在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中提出非常难得。
开幕式合影
案例
26个展览案例分别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利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天津美术学院影视与传媒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等院校和专业。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教授陈默带来的“行为艺术课堂教学与展览实践”案例中,资料详细梳理了2005年发生在成都的行为艺术作品《@41》的现场和引起的讨论,参与者众多。周斌非常直接地表示,没能成为1/41是他在2005年最大的遗憾之一。而当时还是美院学生的何利平则表示,在美院中诞生这样的艺术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年青一代审美标准的转变,同时也反映了年轻艺术家对传统学院教育持有的怀疑态度。
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的和丽斌带来了“行为艺术”和“新表现绘画”两个课程的展示,均为面向该校所有专业本科二、三年级以及全体研究生的选修课。从展示中可以看到教学形式的丰富和多样,除了常规教学和作业,还有诸如参加校外的艺术活动、听讲座、参加工作坊等内容的呈现。和丽斌表示,这些经历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从事艺术创作的热情和信心都大有裨益,是促进他们成长的有效途径。
叶甫纳带来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的“身份与行为”课程,该课程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吕胜中开设的“自我表达”课程,从2010年开始逐步推广,2014年由原本担任助教的叶甫纳接手并独立负责教程教学,目前是本科二年级的必修课。展览展示了该课程在2012年至2023年的课堂教学、结果汇演的课件、图片与视频记录等等。叶甫纳在近十年里对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优化和完善。在教学手记中,叶甫纳写到:学生们参与课程的过程往往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疏离到沉浸的蜕变,并随着课程的推进会逐步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展览中也能看到学生对于课程的直接反馈。在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学生的课堂作业档案中,学生毫不掩饰对课程的喜爱:“五周的时间转瞬即逝,这是三年以来上过的最有意思的课程了。”并有学生表示,将把这份热爱和兴趣延续到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
展出案例都是按照任课老师为单位进行展示。有老师提交多门课程的教学,还有些来自不同老师的课程名称一致或者在内容上联系紧密,呈现不同的侧重点或者方法。时间跨度近20年,展览试图呈现散落在国内各类学院里的、以身体为媒介的教学与实践现状,同时也让这些“散点”因此而获得连接和沟通的场域。
隐匿
从这些案例中不难发现,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曾经在各个美术院校兴起,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和鼓励下走出课堂、走进公共视野,并引发大量关注。但是,随着整体社会环境以及艺术语境的改变,有关身体媒介的课程也变得复杂和多元,有了剧场表演、当代舞蹈、声音艺术、跨媒介演绎等诸多元素的加入,以及在各门类的专业教学交流和展示中常常隐匿不见。
研讨会现场,主持人为执行策展人之一的吴颖华
作为执行策展人之一,吴颖华在案例收集中深刻体会到过程艰难,此次展出的案例是收集的所有。她回忆,由于国内艺术院校关于身体课程的相关资料公开度较低,院校之间在这一领域的交流也相对有限,工作团队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多方打听和反复沟通,经历了数月才逐步构建出参展课程框架。
“它们很难被归于同一类艺术教学和实践,但核心都离不开身体;它们也不被设置在同一个专业或院系,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绘画艺术均有,院内教师与外聘教师结合,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抑或工作坊交互,不一而足,但无疑都体现了学院部分同仁对身体实践之于艺术教学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胡斌在展览前言中如是说。
2021年,艺术家蔡青受邀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的15位研究生上了三周的“行为与空间展演”,意在为公共艺术教学增加丰富的表现力和灵活性,或增加公共艺术创作的宣传力度。除了预定的教学框架,蔡青还在学期同期进行了一个网络艺术《变脸》项目,吸引成熟艺术家加入,目的在于让同学们感受并真实地进入展演体验。目前由蔡青负责的“行为与空间展演”是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必修课。
来自湖北美术学院的参展教师炭叹则发现,对于目前的美院教育来说,身体教学不再局限于一门专业课程,而更多凸显出一种疗愈的效果。她认为,尽管AI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人类在短时间内依旧无法脱离自己的身体。因此,如果艺术领域缺少“身体”这一维度,艺术创作势必会变得单调。课程中的“身体”练习所带来的表达性疗愈是有目共睹的成果,也是她在教学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胡斌强调,此次展览并不完整和完善,甚至会有缺漏,但重要的是,这是基于当前艺术教学和形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发出的一种声音。在后来的对话中,胡斌不仅讲述策划本次展览的初衷和策展逻辑,更阐释了在行为艺术式微、人工智能发展的当下,强调身体作为艺术媒介的意义。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策展人胡斌在开幕式现场
对 话
雅昌艺术网:您以往聚焦和关注多为近现代美术史,此次关注行为艺术和以身体为媒介的学院教学,是何契机?
胡斌:其实我一直是兼顾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艺术两方面的研究和策展,并且近些年我不断试图将两者能够联系起来思考。关于当代艺术,我持续保持着对前沿的、实验性的现象的持续观察。在我的印象中,随着艺术市场的兴盛和学院机制的调整,当代艺术已从边缘走到了较为主流的位置,然而,它的媒介和观念的实验性却并未获得更大的拓展,反而在某些方面还出现萎缩,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便是其中的例子。而在整个当代艺术生态中,少数活跃的行为艺术家大都能从相应的学院教学那里找到关联。但这样的课程和教学交流相对于国油版雕等传统专业来说显得非常稀缺。在更大的范围来说,我觉得关于身体的体验和思考对于整个人的成长都具有突出的意义,不应该被忽略。正好我的一个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吴颖华的毕业论文就在关注这一块,便想着将这种前期准备和一个展览结合一起来做。
雅昌艺术网:展览呈现了多个美院的多个教学案例,时间跨度超过20年。在策展中按照什么线索来梳理这些案例?这些案例呈现出哪些共性?
胡斌: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线索,因为一开始只知道很少的案例,完全命名为“行为艺术”的课程是极其少的,而且因为环境的变化,有的已经改名或者停止;当然,还有就是对于身体实验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不一定局限在“行为艺术”。所以,我们一开始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广泛调研,了解不同院校的相关课程设置情况。等大致情况有了了解后,便向各任课老师发出征集作品和文献的通知。基本的要求是呈现课程大纲、课堂实录以及师生的相关艺术实践。这些案例最大的共性当然是围绕“身体”,这也是我们这个展览的立足点,但打开的面向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身体与行为,身体与空间,身体与剧场,身体与跨媒介等等,但它们又不是截然不同的,经常是可以交错的。
雅昌艺术网:在行为艺术式微、人工智能发展的当下,强调身体作为艺术媒介的意义为何?对于当下的美院教育有哪些启示?
胡斌:从艺术媒介的角度,我觉得身体作为媒介的式微是需要正视的问题,艺术正是要突破那些体制的、商业的某种局限,进行甚至是具有冒险性的探索,不然,它就会越来越丧失活力。身体只是一个符号,它触及到我们社会的某些敏感地带。而在一个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知识迭代似乎越来越偏于技术和思想层面,身体的真实触感被忽略,而身体和思想以及技术本是连为一体的,缺失了身体的能动性,思想和技术也会有局限。而对于我们当下的美院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来说,身体的意义更是尤为重要。我们展览的主标题“身体在课堂”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呼吁,其实现在大部分的情况是身体并不在课堂,那只是一具躯壳,思想也不在,意识早就被手机牵引;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僵化,身体的打开或许能够起到某种撬动作用。
王晓新与现场观众互动,完成行为作品《修身》
和丽斌表演即兴行为《7乐章》
林映池与现场观众互动,表演即兴作品《The Moment》
蔡青表演行为作品《焦点大卫》
雅昌艺术网:展览开幕式的前一天邀请了参展教师王晓新、和丽斌、林映池、蔡青进行现场行为表演作为预热。观众的参与和反馈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胡斌:我个人其实对行为表演缺乏很专业的判断。我只是觉得,这种即兴的或带有一定预设的现场表演能够激发人们的活力。因为我们经常按照布置、按部就班地去完成某项工作,当面对这种面对面的、突如其来的,尤其是直接对应身体的行动时,无论作出何种反应,对自己都是一种激发。而这次四位艺术家的表演,我觉得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不少学生对此是很投入也很渴望的,有的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就能被充分带动起来,甚至有些超乎我的意料。
雅昌艺术网:谢谢!
作者: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