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晚安,老家!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

  ——题记

  老家!老家!

  老家,用书面语解释就是故乡、家乡、桑梓等。但总觉得少了一份切心切骨的亲切和自然。辞海对老家的标准解释为原籍。如果再多个儿化音,老家儿,那么含义就变了,指的是自己或他人已经年迈的父母。然而再一想,老家是什么,乡愁是什么,其实都是故土家园里的老人、那随着岁月变得斑驳的墙壁、那年少时光里的错错落落的故事。

  老家,两个最最寻常的字组合在一起,漫不经心随口而出,却无端端惹人惆怅。离乡日久,老家就在最深的梦里飘荡。醒来对窗外的夜空、清风,默默点一枝烟,想啊想啊,想着想着就会微笑就会流泪。老家,此刻在心最柔软的地方苏醒,散发出沉郁的芬芳,流年的沧桑发出沙质的歌声。总令人想起席慕容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我相信,每一个童年在农村度过的人,都是抱着乡村才能心安的人。那些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那苍茫茫的玉米地,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无穷的生命力,更是对生命往复循环的轮回的认识。那随风掀起层层波浪的玉米地,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一个文化图腾,以生命的形式。

  玉米地在记忆中成为一个经典的符号,不断放大不断膨胀。记得老人曾经这样对我说,酷暑的夏夜,坐在玉米地畔,能听风穿过玉米叶沙沙的声音,伴随着虫鸣蛙鼓,你能听见玉米啪啪拔节的声音。我曾经把这话复述给一个朋友,他竟然流泪了。我默然而肃,为生命里的感动。

  在流年里静坐,老家的风从原野远远吹来,鼓荡着我们的沧桑的心。老家的玉米地,粗糙而温暖,依旧飘荡着我童年的歌谣,一遍一遍……

  第一次看见许英辉的玉米地,尚未完工,月夜下的玉米地。静静的深蓝的夜空,一轮月华流泻,那些齐刷刷仪仗队般的玉米地,层层叠叠的暗影、红樱子在月光下摇曳,金色玉米探头张望,对着月光露齿微笑,夜风下飘过的混合了泥土气息的玉米的清香。相信那一份满足和惬意,足以荡涤你疲惫的身躯和沙漠般的内心。我们几时迷失了那夜与生命的传奇。你是否会在静夜,想起那论乡下的月,想其那片葱郁的玉米地、想起来那些蟋蟀、纺织娘、荧火虫,想起坐在谷草垛上看月亮在白云里穿行,想起躺着黄土地上,嚼着草根数星星。

  记得当时,我回头对他说了一句:“你的内心很华丽。”

  “你可曾幸运地经历了田园牧歌的生活?!”许英辉突然这样说,刹那间,这个大个子的神情突然间变得温情,眼睛里散发出一种光辉。于是,各种童年的趣事就如一幅画卷在我的眼前一重重展开。很多时候,童年的印记沉淀尘封在生命深处。经年后,蓦然发现自己重新站在童年的那个起点。豁然洞明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生命回归本初的感动。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工艺史上空前绝后的分水岭,传承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冲得七零八落,自给自足的村落经济被连根拔起。许英辉的确值得骄傲,因为他的童年和少年沐浴了村落社会的余晖,那是农村农业最后的辉煌。

  许英辉的玉米地系列,毫无例外的打下的重重的底色。那厚重的苍青色,还有那隐隐的金色,宛若壁画般的绚烂,有着一种仪式般的神圣神秘感。也许是长期以来的脱变与净化,对历史和文化的追问、解读与深层次的挖掘,艺术的唤醒意义已经超越了俗常的娱赏意义。一抹苍青与褐黄赭红的追寻,追寻的其实是一抹渐行渐远的史册颜色,寻的是一掬平白踏实的人情况味,寻的是一点逐渐尘封的田园生活,寻的是一曲锅碗瓢盆的生活韵味。那一汪深沉的绿,就这样清凉凉的流泄泼洒,平添一份久违的亲切、自然和感动。

  生活在河北大平原的人大多对玉米地情有独钟。许英辉的老师乔晓光以玉米地闻名全国。同为河北籍的徐晓燕的首次为人们所认识也是源自于她的《玉米地》。乔晓光的玉米地侧重与象征性与表现性,是对生命的礼赞。其笔风粗犷,色彩浓郁,对民间文化传统的情感真实而浓烈。而徐晓燕,以一个女性的身份,以母性的厚重,对厚重的大地做执着的坚守。基调朴素平实而浑厚,更多表达的是一个女人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和认知,把玉米地延伸到精神层面,深具人文性。

  作为乔晓光的嫡传弟子,许英辉在色彩和造型上能看出师承关系,但是许英辉的玉米地却是另一番面貌和情感。许英辉笔下的玉米地的原动力源自对家乡的一种情结。而他并没有现实的画玉米,而是通过记忆的通感过滤,表达他对远逝的农村文明的一种缅怀和守望,传达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追问。玉米地只是载体,他以长锋几笔勾出铁线,然后又用彩墨色彩与油画的语言层层遮盖,以渐次浓淡和空间呼吸间折射出玉米的岁月刻痕。那份内心的警醒与自由就在这看似随性实则严谨中匠心独运,一气呵成。他对文明历史的解读和对当代艺术的敏锐,以独特的构思和方式,把抽象、表现和图象结合在一起,对具像与抽象、写实与空间、平面与立体、质感和空气感处理的恰到好处。这种色彩和调性是具有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运用。这不仅仅是对彩墨和纸本探索性的推进和贡献,更是把风景推进到历史的断层去剖析和深读。抓住符号性的东西,把玉米地以一种生命轮回的哲学形式,做图腾式的敬畏和膜拜。

  许英辉的内心语言是华丽而鬼斧神工的,他的画面状态、画面语言和画面质感是难以用语言来整合的。在作品的细节和整体处理上,许英辉对笔触的强调和对比雄强有力,对地平面的处理营造出一种英雄的神圣和仪式感。大小空间的透视是散点而多维的,而这一切又在矛盾中和谐地统一在宁静的张力里,干净利索,挥洒自如。而艺术家本人的情绪和思想就在这平静中游离而冷静。

  对艺术家的作品解读,最重要的是图象和语言。而我更关注的是图象背后的意义。许英辉的玉米地系列,对大地追忆和对农耕历史做回望式的重构,其实是对美术史和文明史的探究和冷思。这种破碎伤痛的历史感和文化意义追寻,略带沉重,使得画面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立足与当下对历史和文化做深度思考的艺术创作状态,恰恰是内心大格局的呈现,唯此才具有成就大艺术的条件。

  生命循环往复,自然与文化从来是浑然一体。人生总在不同的节点蜕变成蝶,华丽转身。而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内心的执着与坚守。老家,以最纯净的歌声,和最纯粹的语言,用灵魂诠释艺术新主张,给美术史以新的希望和方向。

  这世间,有一种精神超乎世外,面对斯,只有静默,唯此才足以表达我们的敬畏,唯此才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老家已经不再,而我们的记忆中老家被无数次咀嚼,反反复复。宛若那残破的屋角下的青苔,毛茸茸葱葱笼笼起来。而灵魂的归处精神的原乡依旧是我们的老家,我们那魂梦里生生念念的老家。

  读许英辉的玉米地,那渐已消隐在风尘里历史的老家旧貌就渐渐轮廓清晰。在岁月河里跋涉,暖心的依旧是老家那轮明月,那抹斜阳。无论是月夜下宁静的玉米地,还是饱硕成熟的老玉米,抑或收获后归于大地的平静;无论是幽深悠然、旷远博大还是辉煌横溢,无意都散发出一种诗性、智慧、哲思,不雕琢不刻意,只有发自肺腑的真情,却发人深省,回味良久。那是我们已经生根和离根的文化血脉啊!在文化的脉络里,我们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承传?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沉重的负担成就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我骤然明白了那负担其实是一种使命和担当,是人类甘心付出的身心的原动力。

  而中华文化的核心是自然哲学观,这里面没有小我的沉沦与悲惨,而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精神,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我为万物,万物为我,与自然合一,一切事物在笔下都有生命,富于生命和情感的歌唱。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而是整个民族的命题。而许英辉,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情感,用玉米地这个文化符号,对中国文化内涵做出哲学而形象的图式解读,这无异是成功的。

  作为艺术家本人的许英辉,惟其所愿的是终其一生,抒其不倦的朴素情怀,任时间在笔端流过。玉米地不仅给他自己以幸福的享受,也给观者带去了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和向往。一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一阙月夜下的宁静是小夜曲,让人有了重拾生活信念的意义。

  晚安,老家!

作者:贺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