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熊宇 空白之影

2015-10-01 00:00

  熊宇作品中的人物总是透露出一种无人问津的忧伤,之所以“无人问津”,是因为这种忧伤似乎不需要被他人刻意捧场。正恰逢不惑之年,因此他的绘画中流露出的不再完全是技法的纯熟,而更多是人生、是经历。“忧伤”或许来源于压力,但忧伤过后,诗意、冥想、呓语、神秘才是灵魂最终的落点。

  1975年出生的熊宇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从硕士毕业那年开始,熊宇就基本保持着每隔一年办一次个展的频率,每两年就能为观众和自己交一份艺术答卷。熊宇身上有70、80年代艺术家的典型特征,因此他的绘画中体现了1970年代中后期一代人的许多特点,比如梦想——漫画般的视觉风格、唯美忧伤的形象、幻境般的色彩……熊宇的作品常常如同舞台情景,他将优美典雅的视觉符号添于纸上,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梦,梦醒来则是对成长和当下生存状态的思考。

  现在的熊宇,除了艺术家,还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导师、四川大学美术馆的馆长。美术教育家、策展人汪帅曾这样评价他“熊宇是学者型艺术家,是自觉的学院派。所谓自觉,他更早懂得站在有限的窗前去眺望无限的窗外。他并不属于某个特指的学院,他只是恪守学院精神,所以绝不会用某个学院的屁股来决定他艺术的脑袋。”

  每一次的展览对熊宇来说都是一次探索。在创作中他总是会遇到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点,这些探索有的时候显得漫无目的,但实际上又有着内在的某些联系。 蓝色是熊宇在以前作品中惯用的颜色。蓝色象征着纯粹、宁静、忧伤,和熊宇作品中惯用的大眼睛孩童一起,表现出一个充满想象的内心世界,尽管这背后也许是作为成年人的熊宇所面对的各种喜悦、忧伤和困惑。直到2014年“蓝树林”的展览,人物的形象被不断弱化甚至消失;在肌理上,熊宇也引入了水墨和丝网版画的一些独特的绘画技法,以及平面化的装饰纹理,让画面透露出一种斑驳感;同时蓝色色调也被如同记忆中交叠的各种色块和各种偶然必然形成的印记所代替。 再往前倒推两年,熊宇在成都举办的展览中,对欧洲古典绘画构图的借用是他在艺术探索中的另一个亮点。那是一种视觉上的品味,并不是某种固定的技法或某种固定画面的元素,这种视觉的品味是深入到艺术家骨子里的、是其自身内在的文化烙印,是其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共同影响的产物。这种影响融入到艺术家的血液当中,不管他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创造什么样的题材,这种影响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作品中流露出来。“对于我来讲绘画中某种经典的追求一直贯彻始终,这一点并不会因为画面题材,以及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我一直认为,‘绘画’有着‘图像’始终无法替代的东西。”熊宇如是说道。

  用内心来重新提炼生活的体验和经历 忧伤是熊宇作品中另一条线索,尽管这或许不是他刻意而为之,但它的的确确地发生了。哪怕是大眼睛的卡通形象,其原本应有“萌态”反而被忧伤代替。这种大眼睛、面带忧伤的形象似乎已成为熊宇作品中的“固定形象”,但他本人却不想借这种“固定形象”来表达心中的所想:生活的体验和经历经由内心重新提炼之后,或许最终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所以在熊宇的创作中,你没有办法找到这个人真实形象的存在,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拟的,但又源自现实。 忧伤则是因为承载了艺术家自身的生命变化。那些人物之所以没有“萌态”,是因为在熊宇眼中,这种“萌态”是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可能在十几岁的年龄段里才会拥有的气质。“生活的经历是会变化的,慢慢地你会承受很多的压力,比如考大学的压力,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工作以后职业的压力,结婚生子之后生活的压力……压力会一直伴随着你的,甚至你会觉得越来越多,”熊宇认为,“萌态”在没有压力之前会有;有了压力,自然会逐渐消减了。已经过了懵懂的年纪,因此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经过熊宇内心压缩了的、生活的积淀。

  伴随“波普式浪漫” 杉本博司、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都是熊宇感兴趣的艺术家,尤其是作为“波普艺术之父”的安迪·沃霍尔的创作对熊宇有很深的影响。安迪·沃霍尔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评价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安迪·沃霍尔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 熊宇的作品中也反复出现过漫画般的诗意形象,为此外界曾一度给他贴上“卡通”的标签。熊宇自己则认为,这是波普艺术思维方式的一种延续,比如村上隆在创作的时候,会用到卡通形象,或直接引用卡通形象,像波普艺术一样的创作。 熊宇的作品中有一种波普式的浪漫。比如作品《旅行之探索版》中,强烈的色彩处理、如同大卫·霍克尼的作品般写实中又带有变形的风格、符合大众化、娱乐化的观众视角,都在这并不厚实的布面上可见一斑。

  左手虚拟,右手现实 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他的生命是很有限的,精力也是很有限的,他没有办法去经历很多事情。但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人造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产生虚拟的生活体验,比如在游戏里面扮演一个角色,在移动社交网络建立自己虚拟的网络形象。从本质上讲这一切都是一种生命经历的体验,和读书看电影是同样的概念,和现实的生活也是同样的概念,这是一种虚拟的文化,也是全球化下我们今天的人都会面对的一种现实。它迅速、低成本、范围广,甚至你可以不计其数一而再再而三地体验。 绘画从某种意义上来会带给人类似的体验。对熊宇来说,绘画的时候,生命是开放的,生命体验和社会生活中的感受可以在在绘画中来回穿梭。“对我来说对虚拟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只是关注点不同,本质上都是艺术家对自身所处之社会语境的一种观察、理解和体验。”熊宇为现实写下虚拟的故事,似乎又为虚拟勾勒出现实的结局。如作品《禁锢之地》中,窗外的世界有一轮落日西沉,远方的天边泛着金光。山和树沉默地伫立,只在即将暗沉的天色里留下一个倔强的身影。不知是冰凌花还是雪花,在窗外,抑或是在结界之外将画面分成两个世界。似乎身披圣光的两个人,被一条铁链拴在一起,他们睁大了眼睛却看不见喜悦,长着翅膀却飞不出去……他们是天使?是堕落之神?是被禁锢?还是在涅槃? ……

  谈到10月10日即将在Hi艺术中心举办的个展“空白之影”,熊宇表示在不可预期的人生经历当中,正是不断产生的新思维和过去的经验不断碰撞,才产生了新的作品和新的变化。自身所拥有的多重身份,正是他创作的源动力——艺术的探索和发展没有固定的道路,艺术家需要周围世界的刺激来促进艺术创作的发展。

  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新探索,时光会将带不走的丢不掉的都慢慢筛掉,但熊宇笔下那似乎无人问津的忧伤,正慢慢浮现出一抹空白之影。

来源:HI艺术人物 作者:吕晓晨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