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齐建秋:别让衍生品违背初衷

2017-02-23 10:02

  近来,书画的衍生品——高仿的复制品、印刷品困扰着涉足这个领域还不那么久的书画收藏者。其实随着衍生品制作工艺的愈发先进和精良,这种几乎以假乱真的仿制品令一些业内人士和鉴赏家也有走眼,所以现在一般对名家书画的鉴定程序变成这样的了:看画(包括作者的风格和笔墨),再看款、印章,还要看纸张和装裱。除了这些传统的审视项目外,现在又加上了一条:最后一定要看看是不是印制品才能下最后的判断。

  假画和印制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假画是人工制作出来的,就是说它是由人临摹画出来的,再拙劣的假画也是画,还是属于书画的范畴,更不用说张大千仿石涛一类的书画了,那要算是不错的艺术品了。而按照名家真迹仿制出来的衍生品再逼真也是机器制作出来的,是印刷品。按艺术品分类和拍卖业的规矩,印刷品是要归纳在古籍善本的范畴里。现在令人伤脑筋的事就是名家画作的印制品频频出现在一些拍卖会上,这些镶在镜框里的“名家画作”颇不好辨识,让业内的一些收藏资深人士也有中枪。对于古代和某些近现代临摹高明的假画,拍卖者和竞投者往往各执一词,甚至要请出权威机构和专家来公断,但对于被看穿的仿制品只能是一面倒的官司,拍卖公司容不得半点推诿和含糊,必须退款。仿制品不是画,当然也就谈不到假画或伪作,它是印刷品,本质上同报刊、书籍没有区别。

  衍生品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最早无论是荣宝斋还是朵云轩或十竹斋的木版水印是十分好辨识的,即使对书画艺术和鉴赏不甚了解的人也可以通过笔触来区分真迹和衍生品。进入新世纪以来书画的价格越来越贵,为了走艺术品大众化普及的路子,催生了书画名家衍生品制作业的发展,而随着高清电脑扫描制作和高级全色印刷技术的发展,书画衍生品特别是当代书画衍生品真是到了一种几可乱真的地步。

  中国画的衍生品发展本来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人们更多更好地了解名家大师的艺术,并具有了将这些和原作无多大区别的复制品请回家中欣赏的经济能力,但现在的问题是衍生品的发展有些变了味道。其一,西画复制品的判别比中国画在宣纸上印制的复制品要容易得多,现在中国画复制品的逼真程度越高,判别越难,对真品市场的冲击及负面作用越大。其二,复制品原来的本意是对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名作,以及稀缺、价格昂贵的名家大师的作品重复再现供更多人欣赏,但如果所有的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都那么自恋,都要复制,就极大削弱了艺术复制品的神圣性与神秘感。其三,有些并不那么知名的艺术家手中也有自己大量作品的衍生复制品,在不是很重要的场所和一般性的展览中,他们展示的往往是自己原作的复制品,一般人甚至圈内人也很难看出来,当看到一些不谙内情的观众在一些复制品前啧啧赞叹的时候,我的内心都会感到莫名的“蓝瘦香菇”,这和演艺界歌手的假唱有什么区别吗?

  看来国家应当对于衍生品的制作、生产和流通有明确的法律规范,特别对书画的高仿真复制品应当有强制性的规定,比如应当要求复制品与被复制的真迹作品要有明显的尺幅区别,如果谁认为这样的规定是因套用西方的艺术品的有关规范和要求而不屑,认为这是根本无所谓的事情,那么它反映在这些人骨子里的就是在思想深处的观念上还没有把中国画看成是艺术品,而仅仅看做是一种观赏和把玩品。再有,还要在复制品的醒目处设复制品的特定标识,就如同在香烟盒上要标注“吸烟有害健康”一样,提醒观赏者和购买者注意这仅是复制品,不是作者的原作。另外,在使用复制品展览时,必须明确标明这是复制品而非真迹,一定要有一种对观众负责的态度。

  衍生品的生成、变化与流通是艺术品市场多思路、多卖点、多元化的体现,如果能够有效管控,会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不但会违背初衷,还会将好事情做俗、做贱、做滥,贻害艺术品市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害莫大焉。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齐建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