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路易威登基金会开馆三年与中、俄、非连线的跨文化艺术版图

2017-06-30 11:41

  刚刚在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开幕的“格哈德·里希特”作品展是基金会“Hors-les-murs 墙外”项目框架内,继东京、慕尼黑、威尼斯等城市后,第五个旨在分享、传播基金会馆藏之美的地标。路易威登基金会主席伯纳德 · 阿诺特曾在2014年开馆时说,希望路易威登基金会成为“巴黎艺术新地标”。近三年过后,这一愿景已成现实。作为一个当代的西方艺术机构,如何对今日世界的地缘政治现实发出质询,甚至促成改变,是基金会反复叩问的话题。

  路易威登北京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的开幕展览,知名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作品展于6月29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活动以路易威登基金会的“Hors-les-murs 墙外”项目框架策划,在东京、慕尼黑、威尼斯与北京路易威登 Espace 文化艺术空间中,展示基金会尚未公开的馆藏,希图实现路易威登基金会走向国际、向世界传播艺术之美的愿望。

  “艺术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路易威登基金会主席伯纳德·阿诺特(Bernard Arnault)曾引这句毕加索之言总结路易威登基金会的收藏与展览理念。对当代艺术的支持与推广是路易威登基金会致力的方向,而“正如路易威登集团所赖以为基的价值观——基金会会透过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当代创造” ,对当今的艺术界产生深刻影响的20世纪艺术,亦是馆藏及展览中的重要脉络。

  基金会开幕伊始,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总监苏珊·帕杰(Suzanne Page?)即为博物馆的长足发展制定了计划。帕杰写道:“路易威登基金会持续不断形成的馆藏主要是自上世纪60年代始的作品,随后当代的作品也陆续入选。这一收藏系列既不追求客观性,也不追寻公共收藏所集的综合性,而是充满激情,并试图分享某些作品带来的冲击和美——此类作品能够打破规则并重构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因此,路易威登基金会的收藏主要遵循了情感的指引,这种指引从一种知觉立场出发,沿着四条线索行进:主观性的表现主义、冥想性、波普和音乐/声音。”

  开幕展览的首个阶段聚焦于对盖里建筑设计的探索,观众在同步展出的艺术作品中可初步领略基金会对艺术的特定选择。第二及第三阶段的开幕展则将基金会的艺术愿景充分延展,以阿诺特为基金会的收藏及展览所描绘的视野为重点:通过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个人作品展及呈现20世纪上半叶经典艺术的群展,分别展现了基金会的当代与历史视角。

  路易威登基金会第二阶段开 幕展“联系”现场,为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个人作品展

  第二阶段开幕项目的压轴展览“联系”(Contact)是艺术家埃利亚松自2002年法国展以来的第一次个展。艺术家在基金会内部建立了一个“宇宙”,探索了“自我、空间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埃利亚松以镜面作为空间构型的主体,延续了其以往对“光”与“天象”的探索。在漆黑的空间中,变幻的光影模糊了日常的空间向度,观众仿佛身处太空,并为面前的斗转星移所震撼。谈到基金会对当代创作的审视标准,阿诺特说:“这些当代艺术家由于善于发现和感受这个充满疑问、混乱与情感的世界,因而创造了这些作品。这不禁让人想起埃利亚松惊人的艺术魅力。”

  着重展现20世纪经典艺术作品的第三阶段开幕展“激情之匙”现场

  “激情之匙”(Keys to a passion)是路易威登第三阶段开幕展的主题 。爱德华·蒙克、克劳德·莫奈、亨利·马蒂斯、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安迪·沃霍尔......这些20世纪艺术史上重要人物的经典之作皆在展出之列。展览通过四个精心织构的序列探索了基金会的四条展藏主线。

  自开馆展之后,路易威登基金会举办的三场重量级展览,将法国艺术界与中国、俄罗斯及非洲连线,逐步构建起一个具有国际性声誉的跨文化艺术版图。这些规模空前的展览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与路易威登基金会与来自俄罗斯、美国、中国、欧洲、南非等全球多家重量级博物馆的通力合作有着莫大的关系。路易威登基金会所呈现的一系列着眼于“他者”文化的展览,都在反思着:作为一个当代的西方艺术机构,如何对今日世界的地缘政治现实发出质询,甚至促成改变。

  2016年1月,路易威登基金会在巴黎呈现“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展览。此次展览是路易威登基金会首次针对某一地域所组织的展览,也是十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在法展出。展览汇集了12位生活在中国大陆且生长于60、70、80不同世代的艺术家。以汉语拼音书写的“本土”(bentu)为展览标题,暗喻着对“标签”的颠覆。展览所呈现的多样化面貌,打破了西方观众脑海中既成的中国形象。

  2016年10月,“现代艺术经典图像——史楚金收藏展”是20世纪初著名艺术赞助人、专注于法国现代艺术的俄国收藏家谢尔盖·史楚金的个人收藏,自1948年被分散后的首次重聚。展览展出了130件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颠覆性的前卫绘画作品,包括亨利·马蒂斯作品22幅、巴勃罗·毕加索作品29幅。该展览的参观总人数达120万,一举奠定了基金会在艺术文教领域的国际性声誉。

  目前正在路易威登基金会举办的“艺术/非洲,新工作室”,是巴黎首次大规模呈现知名收藏家尚·皮高齐(Jean Pigozzi)的非洲艺术品收藏;展览由皮高齐收藏、聚焦当下南非艺术创作力的“在场”展,以及基金会收藏的非洲艺术作品三部分构成。这一展览延续了基金会对收藏史的挖掘,及对特定区域艺术的“祛魅”探索,呈现出复杂多样的非洲当代艺术场景。

  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外景

  路易威登基金会坐落在巴黎市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中的游乐园(Jardin d’Acclimatation)内。基金会的落成,复兴了这片曾经一度沉寂的自然遗产。作为弗兰克·盖里辉煌建筑生涯中近年最重要的作品,路易威登基金会无疑是世界各地建筑爱好者们的向往之地。

  盖里以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时代的玻璃花园庭院建筑为灵感,以12片帆状玻璃结构构成建筑的主体,特殊的半透明外观反映着变幻的天空与公园内流动的自然,同布洛涅森林这个巴黎重要的历史与文化区域的过去与当下相互呼应。整个建筑占地1.1万平方米,包括7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其中,设有11间展厅,用于展示基金会的馆藏、艺术家捐献品,并举办临时特展,此外建筑内还设有一间可容纳350座的模块化设计的礼堂,用于呈现音乐及现场艺术项目。参观者在一览展品之后,可以在露台上俯瞰巴黎的景致:从艾菲尔铁塔到圃龙林苑(Bois de Boulogne),从公园的鸽塔到拉德芳斯的高楼大厦。

  丹尼尔·布罕基于路易威登 基金会建筑创作的作品《Observatory of Light》,基金会的玻璃帆篷被覆盖上滤色片

  如巨大飞艇般的流动外形与仅采用间断玻璃墙面的“透明性”正是这一建筑的最大特点。在这个“不设围墙” 的博物馆中,参观者既可以在展览区看到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玻璃帆片之间的空隙欣赏到艺术的踪迹。盖里在谈到这一项目在他职业生涯中的特殊性时说道:“我从未设计过任何一个完全类似的建筑,路易威登基金会这个项目的复杂程度是十分罕见的,从技术层面来讲, 我们探索了一些很难用玻璃实现的东西。”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为路易威登基金会开馆特别创作的特定场域装置《视野之内》

  阿诺特在2014年10月路易威登基金会开馆时说道:“事实上,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建筑物是路易威登基金会的首个艺术宣言。”基金会的开幕展览即围绕盖里及其所打造的这一建筑杰作展开。在回顾盖里以往建筑杰作的同时,展览对盖里及其事务所在运作路易威登基金会项目时所涉及的所有资料进行了彻底的挖掘:从最初的草图到最早的概念模型,从建筑结构的数字演示实验到构成项目的“帆篷” 原型……淋漓地呈现了盖里构建路易威登基金会的创意历程(这一展览的精华部分,曾作为首个“Hors-les-murs 墙外” 项目,于2015年6月巡展至北京)。

来源:艺术国际-新闻过眼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