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春九月初笔——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九月秋风起,花落悄无声。
站在秋的路口,看落叶渲染,看落花沧桑。
有人说,那就是“冷秋、冷月、冷落叶”。
然而在这里,李春国画艺术公众号,却是一如既往的“暖情、暖意、暖岁月”。
这里,奇峰灵石、草木一秋、云烟雾绕、溪水流连。
这里,诗情画意、云水禅心,我们浅浅相遇。
【翰干马】
——苏轼
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此画此诗真已矣,人间驽骥漫争驰。
山清 李春作品
50x50cm
2017年
题画诗:【山清】
——李长风
归雁一行过远山,滚云遮谷势连绵。
叶稀林透秋岩紫,风猛苔悲瘦水澜。
不道浮云皆是客,只谈过雁有回还。
叶生叶落浑如梦,秋去秋来难尽参。
题画诗:【一丛花令·山清】
——许流华
斜阳照渠小桥西,陶醉情痴迷。
乡山小道观风景,水清澈、溪水涟漪。
几处虬枝,半坡芦苇,英落卷云移。
谁在逍遥默吹笛?山清隐竹篱。
一群大雁南飞去,轻掠影、邮寄征衣。
花谢叶残,相思绵绵,情愫梦里凄。
李春的这一幅《山清》,画面景色隽秀,透出一种野趣。蔼蔼的山林中,烟岚轻起、云影参差,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下面的古诗:
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
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清溪几度到云林 李春执笔
题画诗:【鹧鸪天·清溪几度到云林】
——许流华
懒宿南山欣画屏,木屋水溪齐相迎。
吟诗红叶情愫乱,靓影春景梦不成。
日将暮,岁有情,流年记忆恨凋零。
雁声逝去秋风起,却见野花滴雨声。
自古以来,诗与画之间总有一种秒不可言的关系。
如苏轼的诗中所写:“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在唐代,诗画艺术的交融就有了以下三方面的表现:
第一,画家将诗意、诗境转换成画意、画境,以诗入画,将诗意融入画境中。这是一种艺术再创造。
第二,唐代出现了大量的题画诗。诗人们先以饱含诗意的眼光来欣赏绘画,再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现出画境。
第三,诗人巧妙地借鉴运用绘画的表现方法和形式技法来写诗,使诗中有画。
北宋初年,中国绘画开始有了重视诗意的倾向。
郭熙在《林泉高致·画意》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指的就是绘画同诗歌一样都具有表达颜色、情感、声音和思想的能力。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著名的人类学著作《新科学》中,把早期人类的这种审美创造性思维形式,称为“诗性智慧”。
在维柯看来,这种诗性智慧是心灵和精气结合的产物,他认为:“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受力和生动的想象力。”
诗性就像是一种原初的感受力,它是一种深入腹地的力量,有一种不可复制的表达性,根植在每个人身体中。
诗性留在了这里,那么对于人的本质、绘画的本质的追问就不会停歇。只要我们仍然保持着纯真的本质,诗性绘画就会把我们引向那块心灵栖居的大地。
清溪几度到云林 李春作品
50x50cm
2017年
【注】云林——隐居之所。
唐 王维《桃源行》诗: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金 张斛《还家》诗:
“云林无俗恣,相对可终老。”
清 陈大章《送胡卜子南归》诗:“白雉冈头荒圃在,未妨述作老云林。”
题画诗:【鹧鸪天·清溪几度到云林】
——李长风
独木清高守旧岩,不卑风雨自参天。
久悉小径疏人事,已惯贫宅少锦鞍。
居世外,远波澜,一山风雪一山寒。
风吹老叶翻山去,雪上新枝展素颜。
李春的这幅《清溪几度到云林》,山林淡含烟,万影弄秋色。
深秋季节,木叶尽脱,古松兀立。云林深处,一亭子幽幽隐于暮色山中,似乎寂寞的人在此流连和等待,多么幽寂。
但是,看那万影迷离,盎然映现出一个奇特的仙境;看那溪水潺潺、烟岚缭绕,好一个饶有奇趣的世界。这里,充满了无边的生命活力,似一曲人间绝妙的音乐!
画中的艺术,就是要把聚集在生命深层的活力掘发出来。
如,忽然有极其微小的而不为人注意的物象点醒,一曲溪水,一缕青苔,数片云霓,似隐似现盘旋的青萝等等。云烟之下,似乎在沉默的山林中响起了一声惊雷,我们便在瞬间见到了永恒。
作者:三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