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考古学家呼吁:以“海洋”思维研究文化与文物

2017-12-10 02:32

  中新网济南12月7日电 (曾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研究机构的30余位考古学家12月7日在济南召开的“一带一路”与山东研讨会上,呼吁中国考古学界加强水下考古,关注海洋文化研究,以“海洋”思维研究文化与文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主任赵志军认为,在以农耕经济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以往中国考古学界对海洋文化和海陆传播研究重视不够,未来应以“海洋”思维去研究文化与文物,“小麦如何传入中国”“南岛语族的起源究竟在哪里”等问题或有望找到新的答案。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考古学界应加强海洋文化研究,赵志军提出,目前海洋文化研究面临两方面难题,一是由于全新世的海平面上升导致缺乏沿海地区考古遗址相关资料,二是海洋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大多数是跨国度的,需要国际合作研究。

  “学问是时代的学问,应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说,现在考古学界应用“一带一路”思维去回看过去已经发掘的考古成果,把原有资料和现有资料进行有效整合。

  白云翔认为,探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需要水下考古,更应该“水陆并进”,因为“丝路”带来的跨地域交流所产生的大量文化最终在陆地沉淀。

  此间,多位专家还就山东与“一带一路”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辉说,从山东已发掘的历史遗存来看,古代齐国出土的绿松石桃型耳坠、金银器等文物,明显具有中亚、西亚风格,说明山东尤其是古代齐地已与波斯等丝路沿线国家产生文化贸易交流。

  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系讲师陈杰说,对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而言,山东不是局外之地。从通道研究看,山东位于海、陆“丝路”的中点,连接洛阳、西安与登州等港口;从货源研究看,古代山东地区尤其是济水等交通干道沿线盛产丝绸,任城国(今济宁一带)、鲁梁(今山东、河南一带)等地均是红缇等优质丝绸的产地,部分有文献记载。他建议,山东对出土尚存的丝绸文物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以“丝绸”为切入点,追溯山东与“一带一路”的渊源。

  据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介绍,为增强水下和海洋考古力量,山东现已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开展了大运河济宁段、南阳湖湖中运道、威海湾近现代沉船、昌邑元代沉船遗址发掘等项目。山东还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在青岛投建国家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由青岛投资并负责建设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