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考古发现看2000年前的荆楚饮食习俗

2018-01-22 02:12

  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荆楚文化,孕育了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最古老的铁器制品、最精湛的青铜工艺等。荆楚民风民俗是荆楚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彰显之一。1月20日,由省文化厅、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举办的“荆楚文化与湖北民风民俗”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就荆楚文化对湖北民风民俗形成的影响和作用、荆楚民风的区域特征、荆楚民俗的本土特色等各抒己见,展开学术讨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看到,从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成果谈荆楚饮食习俗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荆州博物馆馆员蒋鲁敬认为,尽管战国秦汉时代距今已超过2000年,但荆楚地区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有关饮食的资料比较丰富,不仅有出土实物,而且在出土的遣策简牍中也有饮食资料的详细记录。这些考古成果,可以让我们从一定程度上了解楚人先祖的饮食习俗。

  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的墓主为“左尹邵”,属于“大夫”一级的贵族。该墓出土的植物标本,经过鉴定已确认有:栗、枣、柿、梅、梨、菱(角)、莲、荸荠、姜,出土的动物遗骸经鉴定确认有:鲫鱼、家鸡、家猪。出土的简文内容,不仅记录随葬食物的名称、数量,有的还对食物的制作方式等有较详细的描述,如“蒸豕”和“炙豕”、“熬鸡”和“炙鸡”两类,显然是对食物原料如“猪”“鸡”的不同制作方式,与“熬鸡”制作方式相同的还有“熬鱼”。记者了解,当时的“熬”“炙”方式,与今天我们烹饪中熬煮、烧烤方法差别不大。

  蒋鲁敬介绍,在荆州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动物骨骼,通过鉴定可以确认的有水牛、黄牛、家猪、鸡,对8号铜鼎内出土鱼骨鉴定,发现有乌鳢、鲤鱼、鲫鱼和红鲌四个种类的鱼骨。2014年,荆州夏家台的棺盖和头箱发现了13条保存相对完好的干鱼,在棺盖还有部分稻谷。

  在江陵凤凰山墓地出土了一批珍贵简牍,部分内容涉及有关食物,分别包括:稻米、白稻等各种稻米的名称。出土的笿中有盛放鸡蛋、梅核、李核、生姜和鱼刺等。而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因为墓主地位和身份较高,故其出土文物所记食物种类也相当丰富,仅肉类就有牛、羊、鹿、豕、狗、鸡、鱼、兔等。从所记鱼的名称有鲫鱼、鲤鱼之分,反映了对于鱼的种类的认识。肉类的制作方式有炙、熬、蒸、煎等,各种“羹”类食物名称更是多达十余种,既有单一的肉羹,又有不同肉类混合、或与蔬菜合成的羹。

  与会专家们认为,战国至秦汉时期食物种类的丰富、食物制作方式的多样,大致反映了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饮食结构逐渐得到改善。部分食物的制作方式具有延续性特点,反映了荆楚地区饮食习俗的地域特色。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