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大瑞:油画呈现“山水之乐”

2018-01-28 16:41

  “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这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对山水与道的关系的重要阐释。所谓“以形媚道” ,即山水蕴大道于其中,又通过“美的形式”将其展现了出来。在当代,山水依然是众多画家所观照的重点对象,并不断对这一古老绘画类别进行现代性转化,将之延伸到更广泛的艺术领域,画家王大瑞就是其中的代表。

  将生命感悟融化于山水间

  王大瑞不仅把山水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现实中也全身心投诸于山水之间。自2004年起,他便在河南与山西交界的太行山深处构筑工作室,常年在此生活、创作,体味天地,丹青不辍。常人看来荒凉寂寥的大山深处,却是他眼中深厚的艺术宝藏,“其实从宋代开始,太行山就是画家描绘的对象。白云苍狗,人世改换,只有这片山川仍在”。王大瑞每年大部分时间踏踏实实地在这里感悟、漫游、思索、创作,其实也是与古人进行的一场对话,继而付于笔端。

  现在每年到太行山写生的有近20万人次,但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难求深入。对此王大瑞有自己的看法:“只有用心去解读自然,才能获得最真实的审美体验。我一年四季都会选恰当的时间留在这里,感受其四时变化,所谓‘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种感悟让我的创作更加充实。”将生命融化于山水间,与自然朝夕相对,感悟于胸中,自然流露于腕底,才谈得上不仅有“山水画”之形,而得山水之气、之意、之神。

  以油彩扩展的山水美学

  王大瑞自幼研习水墨,对传统山水画颇有心得。而这些年来他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以油画的材质来表达山水之精神。在他看来,传统山水画重意不重形,求淡不求浓,而油画以造型为主,以色彩见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在美学、技法、构成上,二者也相去甚远。怎样表达,如何表达,就成为王大瑞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不断地摸索实验中,他也有过踌躇不前的阶段,但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路径。“我们常被流派、分科和材料、技术所限制,然而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扩宽视野,互相融合才是一条生新之道。因此,在用油画创作山水时,我尽量让自己摆脱材料和技术的限制,打破流派与画种的界限,试图将水墨和油画的特质相融合,以此抒发东方人的心性,表现我心中的明山秀水。”他说。

  在《家山之春》中,他用较写实的手法刻画山川、湖泊,但在细节的处理上,譬如树木、房屋、村落等又颇为写意;色彩运用大胆浓烈,不同的颜色相互映衬,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和景明;在《若兰幽谷》中,他从微观切入,以仰视的角度构图,近景求实,细节分明,远山转虚,处理浑然,再加之色彩上的鲜明对比,画面整体色调明快,气韵生动。

  王大瑞说:“在把不同材料、技法相融合的过程中,我发现用油画画山水并没有对山水意境的表达造成阻碍,相反,其色彩的搭配、布局的把控,让山水更加真实而有味。”他的山水不求表面上的“东西融合”,不完全写实,也不刻意写意,而是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做不同处理,以山水意境丰富油画语言,以油画材料扩展山水美学。

  王大瑞的《微尘》系列、《井底之蛙之山水困顿》系列、《禅林》等作品,无不流露出一种禅意。在《禅林》中,他以中国传统文人所推崇的竹、石为中心,描绘了一片清幽澹雅的禅林,使人望之顿生清凉之感。他说:“我常常到山中的寺庙里看僧人们禅修,或者在寺庙的空间内感受其静谧。我觉得‘禅意’在画中主要体现为一种空明的境界,一种静意。因此,我画苦竹、云雾、石头,都是寻求这种空境。”

  “山水”对于王大瑞来说,不仅是一个画种,更是一种文脉传承、一种生命感悟。古人说“画如其人”,山水不仅是王大瑞艺术上的表现对象,也同样在日积月累中改变、塑造着王大瑞的精神深处。他认为,当代的语境下,我们无需再在东西文化间偏执一词,种种文化的滋养和信息都可以为我所用,无论水墨语言还是油画语言,重要的是个人的选择,要有独立的表达。王大瑞选择的这样一条山水美学之路,正是其在诗意与禅意中探索山水之美、把其生命感悟形于纸上的最好表达。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森正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