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2-05 09:22
2月3日起,山西博物院集结湖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宜昌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共6家单位收藏的331组660余件文物,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的“争锋——晋楚文明特展”亮相,“讲述”春秋时期瑰丽壮阔的历史。
2月3日起,山西博物院集结湖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宜昌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共6家单位收藏的331组660余件文物,在山西博物院举办“争锋——晋楚文明特展”。这是省博举办临时展览以来,展品规格最高的一次,102件一级文物绽放华彩,呈现那一段春秋岁月。
春秋时期,晋楚都是当时的大国,相继称霸。晋之文化,承继宗周,糅杂戎狄;楚之文化,尊崇周制,浸染蛮夷。两者南北并立,各领风骚。晋楚争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文明的全方位竞争。以晋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各自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客观上促成了先秦时代“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在开展之际,本报记者带你一起去领略晋楚长歌的壮美。
两国青铜器印象
温婉女子对阵敦实大汉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青铜大鼎。这是晋楚两国标志性的器物,但却彰显着不同的风范。
“这次展览,展示了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的风采,所展示的器物,也都是两国实力的最好佐证。”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在展厅正前方的右侧,楚国的青铜升鼎犹如一个细致、温婉的女子,静默地绽放着它的华彩。它质地精细、纹饰华美,尤其是鼎的中间部位,呈收缩状,就好像女子婀娜的小蛮腰。“与晋国的青铜器不同。这件鼎是敞口的,还有个腰身。鼎的四周沿上雕琢着兽头,纹饰比较繁琐,和咱们的中原风格大有不同。”这件鼎名为鳞纹铜鼎,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出土于河南的淅川下寺楚国墓地,是楚国的典型器物。相比而言,左手边摆放的晋国列鼎,大口、深腹、圆底,给人大气、稳重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敦实的小伙子。这件列鼎名为附耳蹄足铜鼎,在我省侯马市上马墓地出土。
两件青铜器,都是春秋时期贵族所使用的实用器物。通俗点说,这些都是用来煮肉的器物,但是一个透着“魅惑”之风,一个走着朴实路线,这是为何?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是有严格礼制的,尤其是中原地区。不过,当时的楚国并不在中原地区的范畴,虽说早期青铜器的风格是一致的,但到了春秋中晚期时代,楚国的青铜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既然说了青铜器,那你知道青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吗?在展厅内,就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流程介绍。从铜的开采工具,到铸造青铜所使用的陶范,都有文物遗存来佐证。“在湖北省大冶市,发现了一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是当时楚国重要的铜矿区,铜在当时是最重要的金属,所以这也为楚国争霸中原提供了雄厚的战略资源。”工作人员说。
在这里,还推荐大家欣赏一件名为“虎头铜灶”的文物,它出土于太原市的赵卿墓,但是在山西却很难见到它的踪影,因为它的器形和用途太特别了,会经常赴省外展出。这件文物灶体呈虎头状,双目圆睁,灶门似大张的虎口,顶部有圆形灶眼,灶眼内置釜,釜上套着一个铜甗(yǎn),通俗来说就是个笼屉。不过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却是灶眼后面圆形的筒状物,恰似虎尾,其造型就是我们常见的烧炉子所用到的烟囱。工作人员说:“这件器物非常少见,在国内也是首次发现。应该是贵族在外面打猎或行军时用的小灶,让他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吃上一口热乎饭。你看在灶台两侧还有铁链子,就是为了便于携带。”
吴王夫差剑
已知存世量仅9柄
吴王夫差剑是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所用的剑,在本次展览中,就有一柄。通过百度检索,这种剑目前已知存世的量只有9柄。当时夫差(公元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制造了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本次展示的是1976年在湖北襄阳出土的吴王夫差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在这柄剑的背后,蕴含着很多神秘之处。吴国是在长江下游南岸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而楚国的主要范围就是在湖北,夫差剑怎么到了楚人手中?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春秋中期开始,吴国紧跟着诸侯争霸的步伐,凭借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和雄厚的冶铸实力,创新青铜兵器特别是青铜剑的铸造与装饰,有可能是当时出售到楚国的,另一个情况就是赠送,还有可能就是打仗。“吴楚两国渊源很深,吴国曾经差点就灭了楚国,结果楚复国时就找了秦国,二者联合发力,反而把吴国灭了。”
一网打尽24个小国家
重点推荐“反水”的曾国
西周王朝,推行“封诸侯、建同姓”的国策,对先贤后代、开国功臣及同姓子弟进行大分封。随着国力的增强,晋、楚两国不断兼并周边弱小的诸侯和蛮夷戎狄,疆域逐步扩大,形成了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圈。要说本次展览之所以难能可贵,就是因为还展示了晋、楚两国辐射下的24个小国的出土文物。
这里,要隆重推荐一件曾国的文物。这件文物名为“曾仲斿(yóu)父铜壶”,在湖北省京山县苏家垅出土。这件铜壶的纹饰非常精美,但关于这个小国家的传说却更吸引人。据工作人员介绍,春秋时期中原地区有三个曾国,有一支就迁到了湖北,曾经名声大噪的“曾侯乙”就属于曾国人士。“相传曾国就是中原派去长江地区的一个‘眼线’,本想起到监督楚国的作用,没想到最后曾国‘反水’,和楚国的关系越来越好。楚昭王逃亡之际还到曾国避难,曾国算是立了大功的。”其实关于曾国,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宋代以后,在出土文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曾国,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曾侯乙墓的发现,让这个小国家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因此,很多论述都是推断的,而这段传说的真假,似乎也只能留待人们考证了。
晋楚争霸已然远去。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么这些文物似乎诉说的就是那个时代下的风云际会、百家争鸣。晋楚文化的精髓,正通过这一件件文物得以呈现。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孙轶琼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