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致许仁龙

  仁龙:

  年前在美院看到你准备展览的部分作品。它们说明你在艺术上走着一条很扎实、也很宽阔的路。衷心为你高兴!

  你说你信服“文如其人”的古训,十多年来,有意识地疏离社交活动,埋头于艺术实践,一面钻研传统文化,一面深入生活,力求从根本上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的“发展策略”硕果累累。近几年我有机会多次在你家看你的新作,每次都能感受到你的这份执著给作品带来的新意。这新意是什么?它的价值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我虽然还没有完全想成熟,但感觉到它的重要:它不仅与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些艺术理论问题相关,而且你以自己的艺术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有价值的诠释。就此我说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①,我们出生到世上,都是凡夫俗子。在为生存而进行的全部社会实践中,在对物质与精神利益的追求中,形成坊间通行的某种价值观:我们知道什么是“善与恶”,也大体能判断什么是“美与丑”。在学习艺术之后,我们发现此前对美的这种一般判断不够用了。学习中我们不仅知道手艺在艺术中的价值,而且逐步明白作品品味的高低,在艺术里比其它因素更富美学意义。我们走上一条不断追求作品美学价值的道路。

  从一个艺术学徒到对人生具有深层感悟的艺术家,是一条漫长的攀登之路,此路没有尽头。这里有展现人性的崇高和优美的无限可能,有承载内容和形态都无比丰富的人性魅力的广阔空间。但在这条路上,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向高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艺术品的美学价值,最终是被艺术家作为一个人的质的水平所制约的。许多人尽管不缺才气,不缺艺术家成功所需的某些主、客观条件,仅仅就是因为对“艺术品的美学价值最终是被艺术家作为一个人的质的水平所制约”这个道理缺少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自觉,他就在行进的某个点上停留下来。而我认为,你这十多年来在艺术攀登之路上所获得的成果,主要靠的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自觉。你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一个艺术家如果能从自己画面上的弱点,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不足所在,并积极充实自己,那就是一个能够不断前行的艺术家。

  ②,艺术家自身影响其作品美学价值的因素——从生物性方面到社会性方面——多种多样。其中人的精神品格,对于他作品的美学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在精神品格中,由生存实践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情感、意志和信仰的水平如何,又对精神品格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你从懂事到走上学画的道路,正值中国处在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的过程之中。年青时在美院你得到较好的专业基础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尊重普通劳动者等时代精神的启蒙,这使你在艺术气质上保持着质朴,在精神格局上,又具有较宽阔的情感关怀和文化视野。日后无论是对名山大川的感受、对书法中精神气度的体验、以及对花鸟魚虫的审美,都为你在艺术创造中吸收精神营养、锻造艺术形象提供了一个主体方面良好的基础。不要不珍惜时代通过学校给你打下的这个根基。将来不论你走多远,在你作品的光彩中,都必定蕴含着这个根基的意义。

  曾听你说起:一次在晋北农村过春节,你满怀兴致地为房东写春联,不仅写滿了正房、厢房、仓库,就連猪圈乃至一切可以贴上红纸的地方,都写上了祈福的文字。这事给我留下印象。我当时想:许仁龙对老乡有一份可贵的诚意。对于艺术家来说,这非常重要。另外,字是只有在忘我的自由表现中才能写得好的,当时贴在农舍和猪圈里的红联,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写的,肯定会有许多好字(起码比那些论价卖字所写的要自由洒脱)。对这些字没有被有心人所看重,我心里有些惋惜。但我坚信:对于积累下这样的实践体验来说,你在心灵上的收获,是无价的。

  ③,在我们过去接受的教育中,都知道精神品格的提高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其中包括生产实践和参与为解决社会矛盾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当然不错。因为人的精神境界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广义的)就无法发展。但是,在谈到这种“社会实践”时,一般都把艺术实践从中分离出去,不把它(围绕着画画展开的活动)看作是可以提高艺术家精神品格的社会实践,而仅仅把它当作艺术家提高技艺的一个不可或缺手段。如常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误解。

  艺术实践是艺术家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艺术家提高自身审美水平和作品美学品格的必经过程。全部艺术实践——从观察、构思、选材到一笔一笔地画;从最初的构思到无数的草图,直至作品最后完成——艺术家始终在进行紧张频繁的审美判断,体验着优质人性与自己塑造形象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是审美(主体)——实践(客体化)——再审美——再实践的精神与物质反复转换的过程,是艺术家精神世界提高的必由之路。

  你在河曲娄子营感受黄河的雄浑和苍莽;循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一带领略蜿蜒在群山峻岭中的长城精神;沿重庆、湖北一线瞻仰长江山水的崇高和轩昂;到东北领教长白山凌厉的风雪,其中你获得大量视觉感受,画了不少作品,这必然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和理解,这种体验和理解,不仅是在跋涉中、在劳累中得到的(艺术实践中的劳累,自然也是一种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人性的锻造),它更是在审美中、在运笔中才得到实现的。不能把这个过程理解为仅仅是素材的积累和手艺的磨练(这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些年我从作品中,从你对画面整体的把握、运笔的沉稳而不僵滞、活络而不浮华……等等之中,不仅看到你对工具的把握更自如,而且感受到你对人性美的某些方面的理解有新的发展。作品是作者的外化,它把作者呈现在人们面前。

  ④,你热爱书法,据说收藏的碑帖比画册多。人们为什么热爱书法?我想那是因为几千年书法中蕴涵的人性美吸引着他们。作为一种意义与声、象的符号,一种纸上的墨痕,书法与优质人性是通过“节律同构”联系起来的(这与中国画中的笔墨与人性的关系相同)。简要地说,当书法(纸上的墨痕)所呈现的节律(刚柔、软硬、干湿、虚实……),与某种人性美在节律上取得同构时,这书法(作为一种形象)就承载着人性美的魅力。

  中国画和书法所使用的工具——毛笔、墨、宣纸和水,在人的驾驭下蕴藏着通过节律同构体现人性美的巨大可能性。这是其它许多书写工具所无法与之比肩的,这在人类书写和绘画的工具史中甚为罕见;而中国人在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中,不断把这种体现人性美的可能性发掘出来并达到如此高度,在世界文化史上则绝无仅有。中国书法是艺术的海洋,这既指前人积累的造诣之深、之广,也指它提供给今人发挥的无限可能。

  我羡慕你能在书法这个海洋中拼搏,当游到深处,何者为更高?何者更具人性美?对此只有游到那深处的人,才能做出更为清晰的判断。做这判断,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而当你享受这审美愉悦时,你的人性也得到陶冶(这就是书法可以修身养性的由来)。也就是说,当你在书法实践中,不仅是你的勤奋在锻造着你;那一再展现在眼前的、卷帙浩繁的书法遗产所承载的人性美引导着你;而且你在书法实践中也实现着自身的审美理想,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中国人的“笔墨观”与西方人的“形式本体论”在探讨的问题上,似有重叠的地方,但在认识的角度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对笔墨的评价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笔墨不仅与品格、情绪、意境等人的精神现象相联系,而且常常就把笔墨冠以艺术家的名字,如“黄宾鸿的笔墨”等等。因为艺术家通过笔墨传达了丰富的个人信息,体现了艺术家极具个性特征的人性的魅力;西方人的“形式美”则是独立自足于人之外的一种造型法则。

  与形式本体论不同,进入作品的深层,“笔墨观”看到的不是“形式本体”,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个人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文化传承中的人。作品正是作者人的外化。而西方的“形式本体论”看不到这些,他们认为艺术的“本体”,就在“形式”和“语言”之中。而实际上,艺术的形式和语言,不过是人性的展现形态;人才是艺术的根本。

  整个文学艺术与人性之间的相关性,不容置疑。但这种联系又是复杂的。原因在于人性与文学艺术的相关性,受到文学艺术各自不同的语言形态在传达中不同特点的制约。人的丰富性在不同艺术品种中,不可能得到同样的显现。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以后再谈。

  ⑤,既然我们相信“文如其人”是一条真理,那么对人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应给予回答。在这信里没条件深入讨论这个复杂的问题,但你这十多年最值得总结的地方,就是你在实践中注意去把握人与艺术的内在联系。为了证明这一点,我试着对人和艺术再说些看法。

  人性,是人文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对它不能回避而应认真研究。我赞成唯物史观关于人的看法。用最简要的话来说,我认为人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物性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构造的运动中生成的社会存在。人性不是永恒不变的“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马克思语)。不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也不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随着社会内在矛盾的历史运动而不断发展的。唯物史观的这一观点,把对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从而也为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提供了深化的可能。

  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实践中被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依靠,不是外在优越的自然条件,而是自己——包括生物性和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在内的——能克服艰难险阻的人的质量。当优质人性以感性形态显现时,人们惊羡和爱慕的情感就会由然而生。这种对优质人性的欣赏,就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引导人性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命体验。每个时代人们对优质人性的理解和感悟,成为那个时代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从事的艺术活动,是艺术家对自身质的魅力的一种追求和展示。在这追求和展示中,艺术家的人生观、审美观、性格特征、神经类型、艺术功力和才华等等,都或深或浅地通过具象的和节律同构的形态呈现于作品之中。我们可以从人的表现中认识艺术,也可从艺术的表现中认识人。清醒地认识人与艺术以及作者与其作品的关系,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上都有重要意义。

  不知我是否说清楚了人与艺术的关系,好在我们还有机会讨论,那时再做补充和修正不迟。

  ⑥,你非常尊重中国画的传统,还俏皮地说:“对传统我只学习不批判,对当代的东西我只批判不学习。”其实批判与学习都不是绝对的,学习中包含着批判(扬弃);批判中也不会没有(正面的或反面的)学习。

  文化传统是活的,它始终是人类社会中与民族一起发展的“人”的对应物。传统中经历时间筛选而被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人精神与物质(实质就是当代人性)发展的基础和根据,当代人又以自己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物丰富和超越原有的传统,使人性进一步得到发展。人类就是这样,在传统与现实的转换中进步。由此看来,一个民族不仅有通过遗传而延续着的一代又一代人的生物性的“血脉”,而且依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一代又一代延续着民族的“文脉”,文脉是不能通过生物的遗传来接续的,全部与文化相关的东西都要通过后天的教化才能实现传承,而文脉能否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直接影响整个民族人性的水平。可见尊重传统的重要。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为了创造新的文化,否则,继承就失去意义。

  对当代中国画我充满希望。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重要的承载者,在当代多样的艺术品种中,它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的对应物。当代中国画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发展,应是预料之中的事——虽然现在问题不少。重要的是一种蓬勃发展的苗头已经出现,它不取决于什么潮流或政策,而是被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它所面临的文化情境所决定的。今天中国画发展条件之优越,是历史上少有的。无论是从全国的角度看,还是从你个人的情况看,中国画的前景,都是“耗子拉木掀,大头在后”。

  前面提到的使你获得“硕果累累”的那个“发展策略”,一定要持续下去。它不是阶段性的策略,它应该是一个终生战略,这道理对每一个画家都不例外。

  说这么多其实中心就是一个:艺术是人类探索人性美不可或缺的手段,艺术的新意即艺术家人的质的魅力的新的展现;它的美学价值是被这“人的质的魅力”的价值所决定的,除此(人的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之外,艺术没有任何其它的价值坐标。

  下面该由你来说对我的这些意见的意见了。

  顺祝春安!

杜键

2013年1月30日

作者:杜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