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我们鼓励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四川美院作为国内重要的美术学院之一,在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培养出了诸如罗中立、何多苓、高小华、程丛林、张晓刚、周春芽等一批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更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现任四川美院院长的庞茂琨同样也是其中杰出的一员,其附中、本科和研究生生涯均在四川美院渡过,恰逢毕业季,谈及当前的美术教育,他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鼓励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陈熹

  先对古典绘画模仿和研究

  后来逐渐逃离

  收藏周刊:不少人认为,毕业作品是一位艺术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您会如何描述“我的毕业创作故事”?

  庞茂琨:我的毕业创作一共有三次,一次是附中、一次是大学本科、一次是研究生。(在)附中的时候毕业创作画了一个茶馆里的场面,农民在茶馆开心交谈场景。但当时附中是没油画学的,我等于是尝试了自己不熟悉的画种,名字叫《僻壤之乐》。这是反映成都老茶馆区的平民生活,人物比较多,也算是一种自我挑战。

  收藏周刊:当时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之前没有设想过的困难?

  庞茂琨:边画边摸索,充满了新鲜感,而且我们也受当时77、78级的影响。也借鉴了列宾的《伊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那张作品的一些元素。本科二三年级,我就画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苹果熟了》,入选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当时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即将到毕业时,我想做出一些改变,尝试一下其他的风格。最后,毕业创作应该是画了风格各异的七张作品。有少数民族题材的写实风格,也有变形的、表现的、古典的……在当时,我画的写实里面也带有一点象征主义倾向以及拉斐尔前派风格的影响,画面有点伤感、神秘,也画了陕北的题材。

  研究生期间,我慢慢喜欢上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作品,毕业创作的时候又跑到大凉山去体验生活,画了一批具有象征意味的彝族妇女,画面比较肃穆、庄重。后来那批画在四川美院陈列馆一直挂了好多年,影响了后来不少学生。其中一幅是《扬》,就是彝族妇女在倒玉米;还有《喂食》和《捻》,都是追求那种很凝固的、永恒性的时空感。可以说,研究生的这批作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确定自己未来的一个走向。毕业以后对西方古典绘画有过一段很长的模仿和研究,到后来就从里面逐渐的走出来。

  罗中立的《父亲》

  在视觉上让观众受到一种刺激

  收藏周刊:您当年的创作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庞茂琨:当时大家开始追求人文的、人本的东西。研究生时期则跟当时普遍模仿西方现代主义的潮流背道而驰了,我是自己又选择了西方古典主义,其实那个时候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同时影响中国。

  收藏周刊:我们留意到,满足猎奇心理的作品充斥着近年的毕业展览的现象似乎越来越明显,您有同感吗?

  庞茂琨:这个现象我觉得肯定是有的。现在跟刚刚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很不一样。那时候有针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现在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模仿西方的所有艺术风格以后,又进入了一种回到自我,回到本土问题的状态。

  还有,这一代的中国小孩,生活的经济环境都好很多,对现实问题体会得不会很深入。而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有趣的、反常的、刺激的东西。包括一些时尚的元素。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代人肯定是要比我们那一代对新的元素更敏感。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地去批判他们。我们那时候一创作就总是得有深度:画一些贫穷的、苦旧的就能传达一种沉重的价值观。但现在的艺术的出发点就不能总是这样了。比如有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画的抽象的、符号化的东西,其实是有深度的,他们在体验人的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可能性。这一代年轻人对新的东西比我们当时敏锐。至于想要达到让人惊奇、一鸣惊人的想法,其实每一代人都会有。包括罗中立的《父亲》,当时都是想在形式上让人感觉非常惊奇。画这么大的头像,这么多的毛孔,他实际上也是在视觉上让观众受到一种冲激。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收藏周刊:面对庞大的学生队伍,我们提艺术的个性会不会有点困难?

  庞茂琨:那当然是困难的。对于如何实行特殊人才的培养的问题,我想,在建构标准的时候和评判的时候其实可以更宽松一些,容忍度需要更高一些。

  应该给年轻人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中成长,这样才可能生长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和思想、观念。

  现在的大学教育既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还要为他们建构正确的判断力。但是在学生发挥的时候又不能去限制他,让学生不断在认真思考上面花功夫。我们要锻炼学生的一种认真思考的习惯,这是教育当中要做的。

  收藏周刊:如何看待学生创作中的创新?

  庞茂琨:我们在教学观念上有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就是在创新点上面到底怎么去把握。比如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东西太不重要了,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画成什么样子就够了。我觉得不应该这样,还是应该看学生的作品出来之后是不是有独特性,是不是有新意。这才是重要的。反正我们川美是哪一个学生要是模仿老师的话,那肯定是在萌芽阶段就要被淘汰掉的。不像有些学校一个老师十几年教的学生全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我极力反对这种东西。学生在创作上能走自己的路,这是基本的艺术素养。

  美院培养的应该是

  高尖端的艺术创作人才

  收藏周刊:您觉得社会到底需要哪一种美术人才?美院在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庞茂琨:今天我们培养的艺术人才,应该还是要有各种各样的感触和个性化,社会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创造型的思维的人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模仿西方。艺术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要让人们真正地走向创新的时代。而不是培养一个标准化的人。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想、行为、观念、作品去带动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

  美院培养的应该是高尖端的艺术创作人才,而不是那种基本的适应各种基础工作或者美术普及工作的人才。

  收藏周刊:您觉得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美院有没有真的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庞茂琨:当然说要让每个学生出去都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不可能的。还是少数吧,少数是精英。但美术学院出去的学生思维还是比较活的,在创新创业上,学生都有很多办法。不管是做企业也好还是做其他,都要有一个灵活的思维。

  人物介绍

  庞茂琨

  1963年生于重庆,1977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