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不管画什么画,什么风格,必须用心真诚地画,这是最关键的;而旅行可以让心灵找到它最想表达的东西,跟着心走才能画出有生命力的画面。
“乖乖”站在作品前的杜春辉沉稳平静,
让人一时间无法把现在这个形象和
头顶草帽,蹲在荒郊野岭,奋力挥动画笔的“民工”
联系到一起。
只有看过他的画才知道,
不那么高雅美好的状态正是杜春辉把内心深处的
向往和追求“点燃”到最高点的时刻。
他对个体生命的探索和对世界的思考都融合成
画笔下色彩斑斓的群山和阔水。
《崂山贴》2014年 200x1000cm
《光明》2013年 600x400cm
去年他把自己近期的作品汇总到一起,
举办了名为“云起山水间”的作品展,
其中包括《崂山帖》、《光明》等,
代表了他创作进入新篇章的重要画作。
《光明》中被杜春辉注入了概念性的哲学思考,
从佛教里讲的光明理念出发,
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总结出对大是大非的理解。
自《光明》之后,
他不满足于困顿在几十平甚至上百平米的工作室里,
决定出走到天地间,
让画笔跟随心灵的游走而四处历练,
画面也在变换中成为记忆的最直接见证。
“山水”之后,杜春辉的脚步未停,
从家乡山东雄壮的山水漫游到江南细腻的秀美风光中,
以不一样的笔触诉说着
“人到痴绝处、无梦下徽州”的情愫。
这一次他以“锦绣”为名,
把江南的荷塘、柳树、巷弄、白墙灰瓦都收进画中。
《2013.3-5》2013年 400x200cm
《感伤》2013年 80x80cm
《黄河石林·草书》2013年 150x540cm
《情人峰之晨》2013年 60x70cm
《霞光》2013年 180x150cm
《致冬》2013年 180x180cm
杜春辉与每个靠自身努力“存活”下来的职业画家
有着相似的艺术历程,
出生于山东荣成,
因为爱好十六岁进职业学校学画,
之后考进山东艺术学院,
毕业后为了谋生当过美术教师,做过文化馆职员。
安稳却无为的工作让他挣扎纠结许久,
最后决定辞去公职继续深造,
进入北京画院及中央美院油画高研班,
跟随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钟涵等名家学习,
也一步步向他心中纯粹的职业画家梦靠近。
《好运角-朝阳》2014年 200x150cm
《屏山野景之八》2014年 100x80cm
《屏山野景之十六》2014年 120x80cm
《群峰》2014年 100x80cm
《山海经》2014年 200x100cm
在顶级艺术家云集的城市里打拼并不容易,
“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为生活奔忙,
因为画不是生活必须品它不能随时变现。
艺术发展的周期太长只能如此,
首先还是要解决活下去的问题。”
一边是现实的温饱压力,
一边又是绘画领域看不到终点的成绩压力,
窝在15平米小库房里的杜春辉,
只能没日没夜地去和自己较劲。
“第一间工作室是在北皋的农场艺术区,
是个库房改造的,当时也只能租得起那种,
对面两百多平的工作室都被美院老师租用着,
每年的租金都5万元起价,
对我来说是天价‘豪宅’了!”
小仓库里连卫生间都没有,
每次得走过大工作室门前,
再穿过一条侧身才能通过的狭长过道,
才能去上一次男女共用的厕所。
《华山秋意之二》2016年 80x60cm
《华山秋色之一》2016年 80x60cm
《将军图》2016年 120x80cm
《三角梅》2016年 120x80cm
《齐云渔隐图》2017年 100x80cm
《十里河塘》2017年 100x80cm
真正感受到与“成功”艺术家差距的那个夏天,
杜春辉记忆犹新,
闷热的傍晚时分,
他窝在小库房里苦思冥想,
透过打开的小窗能听到对面画家聚会的阵阵欢笑声,
闻到一股股烧烤肉串的香气。
突然间仓库的门被推开,
一个打扮优雅的女士探头进来,
看到正在作画的杜春辉大吃一惊,
连忙道歉着退了出去。
那一刻他意识到,
人家大概是把自己的工作室当成园区厕所了……
深深的失落激发了他的斗志,
也奇迹般地“激活”了苦思许久都抓不到的灵感,
杜春辉开始越画越顺手,
工作室也从北皋搬去了环铁、宋庄,
面积从15平米换成了豪华的大别墅。
赞美与掌声如期而至,
他却没能从安稳的环境里再次听见灵感的召唤。
像从前决定辞掉公职一样,
他计划了新的“出走”方向:
到大自然里去,去现场聆听风景讲述的故事。
“这样的游历不只是身体上的,
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游历,
打破困在工作室里的复制性劳作,
才能找到真正的风景和真正的生命意义。”
《追逐》2014年 200x80cm
《相恋》2014年 120x100cm
《长向远方的葵田》2013年 180x150cm
Q:您有许多以山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为什么会钟情于这样的风景呢?
A:我喜欢连绵的群山,它能够利用自己的跌宕起伏把光影效果表现得非常有生命力,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中国的古人画水墨风景,其中寄托了许多对世界对生命本身的思考,而山景就像最符合这一主题的物体存在,所以我也把目光集中在大山上。比如崂山、武夷山、铁槎山。
Q:您离开工作室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创作,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当时有这种想法就是因为在工作室里,慢慢觉得创作源泉不是那么充足。实际上我们的前辈画家都很注重对自然的游历,我们作为现代画家有时候也会反思这个问题。除了在学院里练基本功,大部分画家都是为了市场的需求去重复自己的风格,这样很快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找不到突破的空间。但是大自然里的温度、风向、气味、人声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它们才是灵感最终的来源。
杜春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总装备部美术书法研究院美术研究员
山东油画学会理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