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美术焦点采访

  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骑车从798出发到位于环铁艺术区的魏野老师工作室进行采访。魏野是圆明园时期的一位艺术家,他的健谈让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提问我们准备的问题,一个小时的采访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录音稿,碍于篇幅,只能归纳成概括性的文字陈述如下。

  耿:您最近在思考些什么样的问题?

  魏:首先,我在实验的过程中一直思考新的问题。尤其经济危机过后大家从商业回归到学术上,希望从学术中找到力量的源头。我们这一批画家二三十年都在不断地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会引发我们对这个社会的思考。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后十年,艺术里的高端购买力都是企业,他们在背后操纵了艺术,艺术家只有提出问题的权力,没有解答问题的权力。他们无法解决困惑,但却有作品作为成果,艺术家是在用这些成果换取商业价值或学术价值的。

  耿:您的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的?

  魏:文章主要谈艺术家的艺术价值是怎么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避而不谈,艺术价值靠情感抒发,只有艺术价值与情感价值相互印证,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很多艺术家,只有通过历史长河才能证明他是有艺术价值的。我们那个时候面临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眼光问题,我们做东西大多是靠直觉来做的。

  耿:那最近您新创作的作品中关注的是什么问题?

  魏:我关注两种问题,一个是情感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主要是关于美术界这个行业的制度什么时候能够健全的问题。这种制度下的年轻人很不容易,他们顶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社会经济的流量很大,但没有钱什么也做不了。年轻人的压力比我们要大,他们还没有定位,非常迷茫。他们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在新的领域去决策,在十字路口选择的时候是最痛苦的。

  耿:情感方面主要是指哪方面?

  魏:就是表现,纯表现、写实表现,或者抽象表现,以这种手法来做的作品,都是抒发我的情感的。在写实表现方面,我还思考社会问题,比如制度问题,就是公司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制度和制度之间的一种比较,在制度之下是否有人性?要没有情感的话,人会变成机器,这个社会的文化就没有了,艺术也就没有了,所以制度问题是为了提醒大众思考感情问题。

  耿:您作品中一些符号化的东西,和制度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魏:我是从情感上观察这个社会,观察在这个制度下生存的人,在商业范畴下,使用的全是公司制度,人的面相、情感、讨论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大同小异,你仔细观察人的形象趋于统一。这不是件好事。

  耿:对于您,创作上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魏:我创作上没有障碍,唯一的障碍就是有没有时间。人的生活都比较繁琐,没有太多精力来创作。但我通过绘画可以表达别人和我自己想说的问题,比如社会问题、个人问题、情感问题。不仅仅是通过绘画,拼贴、拍照都可以。

  耿:你是如何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的?

  魏:我把作品转换成别人能看得到的图像、所需的观念和想法。由此对大众起到引领、启发、警示的作用。严格地说艺术家是领引者,一定是领引这个社会,领引这个文化,领引人类走光明的道路的人。

  耿:现在的大众,包括藏家,他们对画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

  魏:这个不要紧,他是否接受是他个人需要的问题,他接受还是不接受都不重要。只要他看了画面有感觉,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耿:你现在主要做的还是架上绘画,也做雕塑作品,这样把架上的东西转换成雕塑有没有意义?

  魏:转换成雕塑当然有意义,这种意义来源于别人的一种需要。这个社会是不是需要我们?我们做的东西,能不能给予社会什么?如果这个社会需要艺术家的话,艺术家就能够做得更丰富,更有价值。

  耿: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呢?

  魏: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走向国际化,现在考虑是’胸怀天下”的一个心态问题。中国发展迅速,全世界的资金、人才、艺术家都来到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家很关注社会问题,但是以国际性的社会问题来创作的人很少。而且中国带有断裂已久的当代艺术,已经给我们留下遗症,针对病症要在建艺术理念,社会问题批判才能对症下药,成为解决当代艺术的标准。

  耿:您觉得中国政府关注当代艺术吗?是一种限制吗?

  魏:不是限制。政府当然希望国家发达,艺术家们想做出成就,只要是为了国家、民族、人类,政府都会给予支持的。我读祁志龙和黄笃的文章,发现黄笃是胸怀天下的一个人,谈的都是国际性的东西。

  耿:请您谈谈未来的创作上有什么计划?

  魏:计划很多,拍电影,拍DV,做装置等等。另外今年9月份要到无锡做个展,然后去上海,上海之后可能有一些交流的活动,之后去海南,都是交流活动。

  耿:您的未来计划中,内容上会有一些变化吗?

  魏:在各地参加展览,都是根据展览实现自己的想法观念。希望能够带动各地对当代艺术的一种热情。另外我还想做“体恤衫节日”的活动,或者再做一个什么“艺术家的节日”,艺术家本身就应该有节日的。计划每年都有很多,但有的时候不一定都能够实施。但这些计划可以做成文献,像艺术笔记一样,抓住艺术家的主要思路。

记者:耿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