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带你看展览】李邦耀个展“寻常”:“透物见人”的不寻常

“寻常”李邦耀个展

“寻常”李邦耀个展

8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

已结束 6.1万+

李邦耀在中国当代艺术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赶潮流,一直有自己的节奏;他不急功近利,好友皮道坚说他就是一个纯粹的“穷艺术家”;在他的生命里,周围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但他关注的就是创作、教学,仅此而已。

wgK8WFoMZ6nWYUkBTjBB8IlzOtC4sRiOn7UhWXxW.jpg

艺术家李邦耀

6月22日,艺术家李邦耀个展“寻常”在红专厂当代艺术馆二号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皮道坚策展,展出李邦耀近两年来创作的二十余件作品《私人手册》系列。“从85新潮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我觉得李邦耀的艺术实践不仅能够反映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从个人的角度,他也一直在坚持当代艺术的实践。近年来,人们常常将当代艺术‘妖魔化’,似乎觉得当代艺术全部是学习西方,没有自己的东西。那么,我想李邦耀的作品能够雄辩地证明,他虽然借鉴了西方当代艺术的语言、观念、手法,但他表达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他立足的是我们当下的文化土壤。”皮道坚说。

0Y4Xcn7ULUyrie5GaKklCVHqWWJX37i3GoMur8r5.jpg

展览现场

而对红专厂当代艺术馆来说,此次展览筹备得相当充分。“六年多前,李邦耀老师来红专厂看展览,当时红专厂当代艺术馆 RMCA 还没成立。我们曾聊到他对艺术的思考和正在着手进行的项目,我感受到邦耀带着理想主义的自我边缘化和他处之泰然不赘琐务的潜心追求,当时我们作了这个展览的最初的探讨。”红专厂当代艺术馆馆长黄丽诗谈到。

tC4qOz43qaRB297ePAotuMbFx2PivGoRL4jgVdoz.jpg

展览现场

从 2010 年的《室内》系列开始,直至此次展出的《私人手册》系列,李邦耀的艺术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消费主义情境中的“人”、“物”、“社会”被艺术家整合进虚拟的统一空间。三维空间和二维平面的交错,将作品中单个物品的功能性抽离,艺术家完成了居住空间中“物”的功能性与审美性的互换。欣赏李邦耀的作品并不轻松,表面上他们似乎是色彩冰冷的“物”的元素,但只要这些“物”进入视野,总是让人忍不住读到这些“物件”拥有者的某些观念、情愫和经历。

e7r9eE53Keo9QrpFalBX4S6UUObdAlWDmhur2TGi.jpg

xzpGvMk6C87UwYy61Y6cNfmGTJIEri4oE07HXIHa.jpg

Nik9JWdxcOuTjBJQ5nZJs8s0sXm3U9TonRpROTZa.jpg

前来观展的众多观众

“李邦耀立足于当下文化语境,通过在展览空间中对图像符号的陌生化处理,在无意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意义,进而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状态,聆听心灵的自由言说。通过对‘物’的评判,以一种人文主义的立场来强调人当从自己内在的体验找寻意义,让无意义的东西离我们远去。不言而喻,从寻常之物发现意义乃是李邦耀的《私人手册》以近乎自虐的方式为我们提供的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皮道坚所说的“自虐”毫不夸张,为了这些作品,从2009年开始,李邦耀进入了很多家庭,甚至远赴国外,像社会学家一样进行深入访谈。他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记录、聆听、思考,最后再反复筛选出承载各个家庭感情的标识性物件。然后再描绘、进厂制作,整个过程历时数年。“我进入那些家庭的深度采访,带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也对我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gQEXNpUHKPqiyx8OgNDMghvjidoUevYYicTWLpOK.jpg

开幕式上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展览名为“寻常”——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和李邦耀的创作逻辑不谋而合。“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关注人、物、社会关系,他像社会学的田野调查一样进入寻常家庭,他的历程也间接说明,当代艺术和中国人的生活是有关的,和寻常百姓生活中所承载的意义、价值和观念都有关。”

UwzYsojLywgmTCMArD8QezclQixI5NqfdSv320Rw.jpg

《私人手册3.4号》铝板、数码刻线、亚克力 2019

皮道坚说,李邦耀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形态家庭生活空间的探究与刻画,突破了单一的审美,以一种诗意的和趣味性的方式将生活空间与想象空间并置来完成一种社会学暗示,以凸显艺术家对于“物”在个人、家庭等不同系统中的语境把握及意义探索。

pB2zC4ELRG1OaHMBNGNbzSGgjyUQJDLRLzFFVIoj.jpg

《私人手册5号》铝板、数码刻线、亚克力 2019

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组作品底部都有一块地板,当平铺的时候它们是二维的,立起来之后却立刻成为三维,在视觉上,也变成了有纵深感的鲜活物件。“这样的灵感来自于儿童看的折叠书,它们合上是一本平面的书,展开就立体了。对我而言,每个家庭都是一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李邦耀说。

LGICd5MFrUJNIV3F2AKhapxwndvGuX77DiIwtUym.jpg

《私人手册》现场

一对金色的罗马柱来自于一个家庭的客厅,这样的罗马柱也许对于很多富裕家庭来说并不陌生,但这家的主人却觉得这对柱子既有西方风格,上面的卷草又像极了中国传统纹样中的浪花,让她看着就觉得喜悦;惯常来说,罗马柱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白,但这家主人却将它刷成了“土豪金”,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招财”。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普遍的饰物,却因为进入了这个家庭,而被主人赋予了自己的审美、期待和价值,它还是简单的“物”么?

jmb6pqNpKYWawUV92oo81mETPh3NBE9X0XviFsEa.jpg

艺术家李邦耀在现场介绍这对金色罗马柱背后的故事

在展厅中央,摆放着一组司空见惯的椅子、沙发,乍看上去很普通,李邦耀介绍说它们来自一个比较上层的比利时家庭。当他进入那个家庭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装修风格很混搭,古典和现代艺术风格并存,而且现代艺术的品味还相当高。多年的采访经验,让李邦耀对那些看上去有些普通的古典家具产生了兴趣,他敏锐地感觉这些不可能是随便从某个二手市场或拍场找到的。访谈之后,他得知这些都是祖传的,有些甚至可以上溯到路易十四的年代,“这让我发现了欧洲人非常注重保留这些祖传的遗物,不会轻易放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和这些古老的遗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OPshNGAI6rcwSe5LgzKm4lJVZ1i9DQ9fbKR5if5P.jpg

《私人手册6号》铝板、数码刻线、亚克力  2019

而在比利时一个教授家里,李邦耀注意到了这栋复式楼的楼梯扶手,上面搭满了教授的衣服,从外套到衬衫,层层叠叠,原本作为扶手的功能在教授家里悄然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是李邦耀关注的点。“我开始也很好奇,这么摆放的目的是什么,而且这样摆放如果有客人来看到,也有些凌乱,但是对主人来说,他愿意这么选择,这是他的家,不知不觉间,楼梯扶手的功能就发生了转换。”

JZp6FkweBqw5JhRjH8b9cvz68qXdCq5EHAHzsHyW.jpg

布鲁塞尔的一位儿科医生的家里,李邦耀将男主人的衣柜提取了出来,呈现在了展览现场。“我当时进到他们家非常吃惊,太整洁了,简直一尘不染,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我看到男主人的衣柜,衣服、被子叠的整整齐齐,色彩的摆放也自成特点。我还笑说这简直是国内部队把被子叠成豆腐块的水平。然后男主人告诉我,因为他有一位好妻子。我觉得在那个家庭里面随意切出一个场景就是一件艺术品,处处都能透出艺术性,其实艺术不是买一件或几件艺术品,而是一种对生活很好的鉴赏和安排。”

wnqCsuATks5tto1uDxd6H5PWFLFy0ReiwtLAoeit.jpg

《私人手册15号》铝板、数码刻线、亚克力 2019

这么多年的访谈,这么多年对他人的观察,让李邦耀自己也收获良多,“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迷恋的对象、迷恋的物品,可能这个物品对其他人是不重要的,但对这个主人是特别重要的。我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就喜欢收集各个不同厂家出厂的牙签,很多人会觉得这个行为很奇怪,但他自有自己收藏的道理。从孩子时期来说,他应该就是对某些事物产生了迷恋,迷恋造就了去功能化,任何功能化的东西在和人产生了关系之后,就会生成交互的感情或共鸣。”

LIULdHLi1P88h0OZ1sVQw5kMOK9PGUKt2RMXfT2H.jpg

《私人手册11.12号》铝板、数码刻线、亚克力  2019

皮道坚认为,当代艺术是关注当下问题、社会问题的,但当代艺术家又不同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它是用艺术的方式介入社会。“我想李邦耀在这个展览里找到了自己的一种语言方式。大家知道,从90年代初,李邦耀就借鉴了西方波普艺术的一些语言,然后将其平面化、符号化,之前他的《室内》系列就是这样一种风格的架上作品;而这次展览,他将二维和三维结合,产生了一种交错关系,我觉得他这是以艺术的形式更好的表达一些社会学问题,一方面,他把现实之物陌生化了,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一种迷幻的舞台效果,这样的艺术情境,能够唤起我们一些生活、情绪记忆,另一方面也能引发我们一些形而上的思考。”

EuOyIDX5KkvrDFLoU5e9ERUSNj3qH9Uo2cAJIg41.jpg

《私人手册》现场

皮道坚觉得李邦耀是当前艺术圈里的一股“清流”,他的创作从容不迫,费时费力费钱地做足了前期工作,他不想“一夜轰动”,也并不在意名利双收。他不追逐潮流,也绝不迎合某种喜好。“在今天,我觉得邦耀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艺术家,而这次个展,最大的意义就是为中国当代艺术正本清源。”

“创作只是邦耀讲故事的一种方式。四年前红专厂当代艺术馆正在展出马库斯吕佩尔茨的个展,在学术活动课余,黄专老师跟我们聊天说:‘在这么多艺术家里面,邦耀是最沉得住气的一位,他一直徘徊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视线之外。’这也与策展人皮道坚老师把本展览定义为‘寻觅平常’有异曲同工的概括。”黄丽诗说。

作者:梁侨 雷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