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佳士得:从透纳到霍克尼 带你云游美丽的欧洲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了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色彩斑斓的风景写生画,随他云游了美丽的欧洲,意犹未尽之际,恰逢香港艺术馆翻新扩建后的首个特展、香港艺术馆与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首度合办的展览——“观景‧景观:从透纳到霍克尼”正在举行,我们特别邀请香港艺术馆馆长、学习及国际项目负责人胡佩珊女士,带我们一同跟随布展的时序及专题板块,探索风景画的发展历程,感受以透纳为代表的古典艺术大师对欧洲现当代艺术的深远影响。

yOY1XSBO6zo9EagTnouQdcsmJkqDuHPiAiE6g19Z.jpg

“观景‧景观:从透纳到霍克尼”展览现场

“泰特美术馆精心挑选的风景画大师级作品来港,机会千载难逢,让我们可以一次观赏透纳、康斯特勃及霍克尼的作品。”胡佩珊女士介绍道,“西方美术史上,风景画拥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耐人寻味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对于自然的理解与再现,展现着他们眼中属于该时代的风景。”

01

十九世纪艺术流派:光线+创新

展览从十七世纪精致细腻的风景画起始,缓缓述至十八世纪以透纳与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为首的描绘自然壮丽之美的风景画作品。 透纳与康斯特勃的艺术风格虽不尽相同,却同时将英国风景画推至高潮。

透纳走到户外,专注于用绚烂厚实的色彩,抒情而真实地描绘自然,一如其此次展出的作品之一《布雷斯特港之码头与堡垒》(The Harbour of Brest: The Quayside and Château),描绘了位于法国西北部临近英伦海峡的重要港口,以自然交融的丰富色彩展现动人的落日景致,作品雾气弥漫,亦凸显了透纳对于光线敏锐的捕捉。

5cyVZv1v6OrDIaYiNySN9OoXna5040FaEg7Gv2sf.jpg

威廉·透纳《布雷斯特港之码头与堡垒》,约1826-1828 © Tate

透纳光影弥漫的作品预示着十九世纪艺术家对光色现象更深入的探求,而他艺术生涯晚期对于光影的痴迷更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印象派画家受到启发,将其发挥到极致,从一笔一触探索光影变化,展开了新的艺术流派。1840年正值透纳艺术生涯的巅峰。而那年,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 Monet)才刚刚出生。1871年,莫奈同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在英国躲避普法战争时,共同在伦敦欣赏了透纳的作品。透纳多次描绘不同光影下同一景色的绘画手法深深影响了他们,莫奈于次年就绘制了印象派的领衔画作《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

到了十九世纪中末期,印象派画派又反之影响了英国的艺术家。

1KzRXzaSF9EIoSDqptn4e4uZ4Fw6bKtTfBKmZO0F.jpg

克劳德·莫奈 《印象·日出》,1872年,巴黎玛摩丹美术馆

02

二十世纪艺术中透纳的影子:色彩+情感

到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盛行使风景画的表现形式更加主观、抽象。英国艺术家保罗·纳什(Paul Nash)将对于风景的热爱与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作品结合,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透纳在世时,其绘画方式并未被大众完全接受,但其影响力、尤其是他艺术生涯晚期的艺术视野从未被历史淡忘。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曾在1966年参观完透纳的展览后甚感震撼,半开玩笑地感叹道,“透纳向我学习了很多”。透纳晚期作品中充满力量的笔触将色彩交融,使观者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无穷力量。而罗斯科的作品则更加抽象,用大面积的色块调动人们的情绪,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罗斯科认为透纳晚期的作品极具前瞻性,是艺术史中第一位意识到光影、着眼于实物抽象本质的艺术家。这也就是为什么透纳独到的视角可以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艺术家传承并且发展的原因之一。

03

风景画的时空对话:写生+相机

展馆的五楼展出了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最大型油画作品《华特附近的巨树群》(Bigger Trees near Water),凸显了二十一世纪风景画艺术的魅力。霍克尼1978年开始定居美国加州,每年都会短暂地回到故土英国约克郡探望其年迈的母亲。英国的天气与美国加州的阳光明媚不同,再加上这片土地承载着霍克尼的童年回忆,启发霍克尼开始写生,描绘他对于故土的情感。《华特附近的巨树群》绘制于2007年,由50幅画布拼合,捕捉春天来临的景象。这幅霍克尼艺术生涯中尺寸最大的作品制作过程仅六周。霍克尼将大量时间用于户外观察,躺在地上以不同视角观察和描绘自然。每完成一部分的绘制,霍克尼会用相机记录下来并进行拼凑和构图上的调整,随后再根据需要,继续外出写生,完善修正作品。此作也因此被称为“后摄影时代的户外写生”,霍克尼将传统写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在相机影响下属于二十一世纪的观景视角。

2007年霍克尼也曾和泰特合作办展,探索透纳水彩作品的魅力。同年6月,他亦举办了一场个人展览,展出了5幅大型风景画作品。霍克尼认为,“水彩是极富挑战性的艺术媒材。”探索透纳的水彩作品,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艺术家的视角,以及对于光影、构图及色彩的控制。霍克尼受到透纳的启发,重返自然,突破当今社会因相机发展而导致的视角单一化,描绘属于现代社会的风景画,与透纳的作品对话。

ODSHDaKF9EOXSXfPVnSoMd6CzJ16ufOdBYJL20Q3.jpg

大卫.霍克尼《华特附近的巨树群(又名后摄影时代的户外写生)》,2007 © David Hockney。Photo Credit: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Collection Tate, U.K.

“虽然类似题材的展览曾于上海与北京举办过,但这次香港举办的展览中有许多元素为香港独有,无论是策展方向和展品分区的陈述,均为香港观众而设,” 胡佩珊讲道,“展览中有超过40%的展品是全新挑选,而多件重要作品包括透纳的油画作品《霜冻的清晨》(Frosty Morning)、《布雷斯特港之码头与堡垒》以及他用过的金属画具箱、康斯特勃晚年绘画的油画《汉普斯特德荒野的彩虹》(Hampstead Heath with a Rainbow) 及当代画家霍克尼最大型的画作《华特附近的巨树群》等,均是首次于亚洲或香港展出。”本展览已于昨天(3月11日)开始,局部向公众开放,并将持续至4月15日。

时代变迁,但景致一直都在,每个时代都以独特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特性影响着人们观景的视角,艺术家们始终在景观中寻找着、思考着人类、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历史的长河中,透纳也一直都在,他走向户外,投身光与影,引领新的观景视角,为现当代艺术带来独特灵感。

版权所有 © 2020佳士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