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尹吉男:唐代书法家可是大部分都习武的

 


不会武术,怎么好意思自称书法家,唐代书法家可是大部分都习武的

图8 唐 李世民《屏风帖》局部

如果讲性格学的话,唐太宗应该写特别雄强的书法,但是我们看到的唐太宗书法都是飘逸多姿的,比如《温泉铭》(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行书刻碑,原石已遗失。拓本原藏敦煌藏经洞,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还有草书《屏风帖》[图8,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所书,原书以真、草二体写在绢素上,计十一幅,后流失。宋嘉泰四年(1204)王允初刻于余杭并以拓本传世]都是比较细秀多姿的,所以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南北融合才使得唐代书法开始发力。

但是有一点大家可能容易忽略,容易用宋代的情况来想象唐朝,产生一个特别大的误差。宋代的书法家大多数不习武,唐代书法家大部分都习武,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知道唐朝最重要的官职都是跟武职有关系的,比如像节度使、刺史和太守,而且文、武的职能不像后来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比如说有一个词叫“出将入相”(“出”指派任至外地;“入”指进入朝廷任官。出自《旧唐书·王珪传》),这个词到宋朝以后基本失效。因为宋朝是文武分野,非常鲜明。唐朝的边将或节度使从事军事活动,立了功之后会回到朝廷做宰相。比如唐朝最有名的美术史家张彦远写了第一部中国美术史《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的高祖父叫张嘉贞,曾经做过边将,后来回到朝廷做宰相。唐朝是文武兼修,重武不废文,文武并重。文武并重的时代,才能产生最好的书法。


不会武术,怎么好意思自称书法家,唐代书法家可是大部分都习武的

图9 晋 卫夫人 《近奉帖》

我经常跟一些书法家聊天,比如我原来的邻居、当代书法家王镛先生,他也讲到晋唐(东晋到隋唐)的字“有力”。我跟南京的书法家孙晓云也聊过天,他也说晋唐字“有力”。当代书法理论家邱振中先生也谈到“有力”的问题,他认为好的书法第一个标准是“有力”。我曾经跟他开过玩笑:有力的东西不是用一般写字的这种发力方式发出来的,有力首先得手腕有力,拿刀剑的手腕和不拿刀剑的手腕有质的区别。所以晋唐的大书法家普遍习武。像李白这样的诗人还说自己十五学击剑(原文为“十五好剑术”,出自李白《与韩荆州书》),说明他会用刀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的书法家族基本上是武人家族。比如王羲之的老师是河东卫氏[其家族中有书法理论家卫恒,著《四体书势》。还有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图9),本名卫铄,字茂漪,也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之一],河东卫氏就是武人家族,出了很多大书法家。

还有对琅琊王氏我们有很多误解,经常一说琅琊王氏就觉得是文学家族,这只是看到了一面,实际上琅琊王氏也是武人家族。如果他们天天挥麈谈玄、喝个小酒、作作诗,就能和司马氏家族“王与马,共天下”(这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句话,意思是琅琊王氏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这是不可能的。其实琅琊王氏在东晋是握有兵权的。当时南方(东晋)对付北方,在长江边有两个最重要的军事要塞:西边的要塞就是现在的九江(江州),东边的要塞就是现在的镇江。西边这个要塞就是琅琊王氏控制的,后来跟庾氏家族争锋。那么琅琊王氏又是跟郗鉴[字道徽。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金乡县)人。东晋重臣、书法家,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玄孙,王羲之的岳父]的家族联姻,郗鉴是控制镇江的,实际上琅琊王氏也就实现了对另外一个要塞的控制。王羲之有一个名号叫王右军,我们说“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右军将军就是武职。这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晋唐的书法传统。


不会武术,怎么好意思自称书法家,唐代书法家可是大部分都习武的

图10 晋 郗鉴《灾祸帖》

王羲之的岳父郗鉴,镇守在现在的镇江。郗鉴是大书法家,我们现在还可以在《淳化阁帖》中看到他的书法(图10),当然他的真迹已经失传。郗鉴的女儿郗璿(生卒年不详,字子房。王羲之七子一女均为郗璿所生),同时也是王羲之的夫人,她也是书法家。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像高平郗氏、琅琊王氏、河东卫氏这些家族都是文武并重,实际上他们有更多的武人身份。


不会武术,怎么好意思自称书法家,唐代书法家可是大部分都习武的

图11 唐 颜真卿《移蔡帖》


不会武术,怎么好意思自称书法家,唐代书法家可是大部分都习武的

图12 唐 颜真卿《与李太保帖》


不会武术,怎么好意思自称书法家,唐代书法家可是大部分都习武的

图13 唐 张旭《晚复帖》《十五日帖》

其实唐朝也是一样。唐朝这些书法家也有武人身份,比如说欧阳询的祖上都是武官,褚遂良的父亲褚亮是武人。虞世南是江南贵族,很早就跟他的哥哥虞世基到长安,他的具体身份我们很难推测。还有颜真卿(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人,唐朝名臣、书法家。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个称呼叫颜平原,因为他做过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的时候他是带兵打仗的,他是有武人身份的,所以看颜真卿的书法可以感觉他的手力量很大,有内力(图11、图12)。这应该是习刀剑的人。还有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被后世尊称为“草圣”,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合称为“三绝”]也是武人,是金吾长史,史称张长史(图13)。按现在的话,他就是禁卫军的军官,禁卫军军官一定是拿刀剑的,所以有力。

在书法传统当中,刀笔并重,这是唐代书法的一个秘诀。过去有一句话叫“古有三端”,第一个是锋端。锋端是什么?是刀锋、剑锋。第二个是笔端,笔就是毛笔。第三个是舌端,就是有三寸不烂之舌,有外交才能和游说能力。所以这三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注意到唐朝人对书法的评判,经常用一个词叫“劲利”,还有另一个词是“快利”。听上去好像不是在说书法,很像说剑法,由此我们也会想到张旭,“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书法功力大涨。

古人有一种说法:笔法可通剑法。这个笔法和剑法就是个内外关系:对外是剑法,对内就是笔法,而且是用一个手腕完成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还注意到唐朝的书法,无论楷书还是行草,笔速不是匀速的,是变速的。由于变速,他才能写出这样的力度。我想这应该跟习武的传统有关系。实际上这些唐代帝王,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其实都有过军事的历程——习武,而且他们都有一定的武功,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在大唐统一帝国之后,南北融合,文武兼修,那么也会出现一些迹象。比如在文武关系上,就会出现一种复杂的态度。因为在传说中唐太宗特别喜欢“二王”书法,当然主要是指王羲之,他在全国到处搜罗王羲之的书法墨迹。

还有一个传闻:唐太宗去世的时候,就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陪葬到昭陵了。有一次我也跟别人讲,这件事情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呢?一个临仿本或双勾填摹本——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一个摹本,就成了中国历代书法家最大的模仿对象。严格来讲,这是下真迹一等的摹本,本质上也是赝品。所以它就构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赝品艺术发展史,这是谁也想不到的。那么真正的墨迹本,都传说在昭陵里面。大家永远在想象着昭陵真迹,临摹赝品,而赝品又被不断地翻刻成各种各样的本子,比如有各种帖和碑,然后再翻拓临摹、临摹翻拓,不断地转换。我认为在世界艺术史中是没有其他类似这样的一个复杂过程的。

有时候我也在猜想,来自南方的这些书法名臣,比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是写碑,用非常端庄秀丽的楷书,而帝王们却在写行草。他们是不是要跟大臣拉开一定距离,直接去表示对王羲之这种行草书传统的尊重?当然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唐玄宗,他不仅写行草,也写过隶书。


本文节选自《唐朝的皇帝为什么热爱书法》,原文分为三小节,分别是唐朝的皇帝为什么热爱书法?唐朝笔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唐朝伟大的书法传统是什么?

原文载《颜真卿及唐代书风》。本文选自第二节,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编号仍沿原文。

不会武术,怎么好意思自称书法家,唐代书法家可是大部分都习武的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