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生活在此时

叶永青 1999年, 信,布面丙烯,195x150cm

  1997年叶永青告别了四川美院的教学生涯。从这时开始,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从建工作室到建会馆再到建创库,他成了国内艺术家自营空间的第一位组织者和策展人,尽管他自称为“客串”。昆明创库因其一系列国际国内活动,成为“一个不断发生艺术事件的舞台”,一处流动和变化的艺术现场,一台产生艺术思考和创造概念的发动机,同时,也是一块观察和体验当代艺术生成过程的城市另类文化场所。可以说,创库因此而成为中国艺术社区的样板,昆明也因此而成为具有当代国际文化品质的城市。叶永青“真正的目的是企图将这样的文化思考和创作的实验带入当代现实生活里,使它们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重建中国民间文化自治权的努力,是卓有成效又是富有启发的。

  第二件事是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式及绘画过程。仍然是一挥而就的涂鸦、签名和图形,但叶永青不再集成式的把它们直接组合成画面,而是选取其中的某个符号,借助复印机、电脑加以放大作为画稿,然后以手工方式用丙烯颜料尽可能客观地、一部分一部分地复制在画布上。这里包含着涂鸦的轻松和临摹的艰难、文人的书写和工匠的劳作、感性创作的随意和理性思考的用心、手工技艺的克制和机械复制的介入。其针对性乃是以绘画的方式对绘画概念发问和拓展。既有的绘画观念以手工技艺作为存在的理由,“熟悉并掌握技艺和能力即拥有绘画的话语权力”,而叶永青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对这种话语权力的质疑和消解”。他过人的聪明之处在于:不是另起炉灶,另寻图像,而是从自己的创作脉络中顺手拈来,其连接与转换,加上敏感和勇气,成就了叶永青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他戏称为“业余”,乃是对“专业”惯性的挑战。叶永青将涂鸦以超级写实的方式,从街头任意行为变成历史逻辑行为,并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艺术史。

  叶永青对当代艺术创作在地性和此时性的思考,从来没有脱离国际语境和历史文化,也从未脱离社群品质和权利关系。他认为“把这些艺术实践纳入艺术史、艺术理论及一般文化理论的发展是极端重要的,它提供艺术家公民权利这个概念真正的本质意义,并借此以完成与市民相连的艺术的重建”。在中国,这样的重建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凭藉对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尊重民间社会自发的创造智慧,“最终有助于我们去想象和实现新型的、以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未来民主社会和文化形态”。

叶永青 2007年 画鸟,布面丙烯  200×300cm

叶永青 2009年,狂热,200X150CM,布面丙烯

 

作者:王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