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琳琳:身为女性,活在当下

2022-09-07 16:48

我与李琳琳初识是在2015年,具体参加的何种活动或是展览已经无法记得,至今只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时的撼动,我在想:天,这个留着齐腰卷发,个子高挑貌美、温顺娇憨的像个淑女的害羞女孩,身体里居然有那么暴烈执着和有破坏性的力量。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反差和震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c4edae05283e9a49c0cbfaf3eeef1612.jpg

《谁来安慰我》,装置,综合材料,2017


的确,琳琳早期的作品有一种残酷伤痛并带着黑暗童话寓言的美学特征。我想这与我们这一代中国85后的成长经历有关。作为独生子女,在那些个网络和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青春期夜晚,能让孤独好奇的文艺青年们聊以慰藉的大约只有那些充满黑暗撕裂的伤痛恋爱文学小说,男女生之间的隐秘探索与禁果,歇斯底里的玛丽莲·曼森 (Marilyn Manson) 和外文书店里一本本不知历经多久才漂洋过海抵达大陆的、令人充满好奇的国外当代艺术画册。李琳琳初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游戏的终结》(2017)、《谁来安慰我》(2017)等与查普曼兄弟 (Jake and Dinos Chapman) 和奇奇·史密斯 (Kiki Smith)的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她的装置作品是庞大而拥有惊人细节的:诡异姿势、庞大基数的洋娃娃在巨大的木质房屋装置里,压迫似的围绕着观者。这些人偶或扭曲地交媾,或肢体支离破碎地散落。友善的玩具熊、发霉的骸骨、巨大的铁笼、捆绑的绳索、受伤的裸足,这些具象的寓言符号以及成人童话般的清醒残酷构建了琳琳的早期作品的主干。

她是极其擅长使用与把握隐寓的,“蘑菇”系列因此而尤为特殊突出。一层层密密麻麻的小蘑菇,一颗挨着一颗唧唧嚷嚷地生长在不同的器物上。琳琳对此系列创作的解释是 “蕴含了黑暗能量的植物在阴影中奋力地生长“,但无法避免的是小蘑菇的形象与男性生殖器形象的高度重合与联想。在暗影和潮湿中,这些在死亡、骨架和古董上生出来的小蘑菇,像是一粒粒充满了欲望的迷你糖果,在时光的衰败中开出蓬勃的性欲和诱惑。而充满蓬勃的欲望是年轻才有的特征,正是对抗衰老和死亡的一剂强力的迷幻药。明知有毒,却又宿命似的无法自拔地沉沦。这种隐喻的对比令人上瘾而绝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054c9bfbc6119dbb226b9d9ca762f69e.jpg

《重生》,装置,综合材料,2016

琳琳早期的作品总有一些触及心底却又难言的情欲,可能是某种范特西或是仅仅在脑中才敢意淫的想象。这种大胆和率真是在中国的女艺术家身上是少有的,在中国,乃至亚洲范围内,女性的情欲和欲望都是很少被提及的话题。我们自身很少思考和承认我们也期待和享受身体上的愉悦高潮,我们的伴侣或者是自己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以及我们的欲望究竟通向何方。或许太多亚洲的女性的情欲都被社会的规劝、贤妻良母的品德以及繁重的育儿和生活枷锁所压制,从而演发成了一种不得以的隐喻,或者直接被阉割抛弃。

2019年的时候,我走访参观了李琳琳还在罗马湖的工作室。从北京市区到工作室的交通极其不便,我大约坐了近两个小时的出租车才到达。 这座由厂房改建的小两层的工作室堆满了她的大型装置材料:套着袋子的巨型大象,一个叠落着一个的真人大小的塑料模特,好多的蘑菇雕塑,以及满桌满地的文件和记录文字的纸片。那时是在冬天,琳琳的工作室没有暖气,而北京的冬季气温总是零下,我清晰的记得我冻僵的手指以及难以移动的步伐。很难想象她一个人独处时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持续工作的。她给我展示了许多手稿和每日的笔记,“我喜欢把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随时随地都找纸片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我也时常把它们就变成我作品的一部分,” 琳琳微笑而热情的解释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10e3571430497d143e2e005e2377575b.jpg

《疯狂进化》,装置,综合材料,2021

西蒙·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在他《关于神秘书写板的注释 (A Note Upon The Mystic Writing-Pad)》(1925)一文中提到了记录情绪和思想的笔记——心理外围系统 (system Pcpt.-Cs) 对事物刺激的感知与潜意识的直接心理联系(P230, Standard Edition, Vol. 19 (1925), A Note upon the “Mystic Writing-Pad” London: Hogarth.)。日复一日,每件刺激着我们心理的小事看似平常,触发的情绪也很快就会消失殆尽和被大脑遗忘;然而这些事情却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留下了某种轨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博坦斯基 (Christian Boltanski) 曾在他伦敦白教堂 (Whitechapel Art Gallery) 的作品中为了对抗死亡的虚无和寻找活着的意义,记录每天围绕在他身边的每个瞬间、所有人物的对话和收集囤积所有使用过的物品( P25, Documents of Contemporary Art (2006), London: Whitechapel Ventures Limited.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李琳琳在19年为展览《沉默的叙述》订制的作品《重建系列—歌咏兮》(2019):进入这个巨大装置下方的小房子中,观者感受和触摸到艺术家所有的生活起居用品,包括吊床、枕头、床头的小台灯等,以及墙面上所贴的着的,密密麻麻的笔记贴纸和日记。每个人都能从琳琳的装置里看到自己潜意识里童年的影子,尤为能感受到那种不服输的、野蛮生长在破败墙根的如野草或是荆棘藤蔓般的巨大能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f58633b2b31bbd82337ef3f5a4c031cc.jpg

《疯狂进化》,装置,综合材料,2021

李琳琳作品的一个主要转折期是在2018-19年,这也是她成为母亲的一年。自19年以后,琳琳的作品摒弃了以往相对的繁复叠加而朝向浑厚和抽象的方向发展,作品的体量也较之前更加庞大。《疯狂进化》(2021)是一件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银川当代美术馆三十多米的纵深和二十多米的超高吊顶给了李琳琳非常大的创作发挥空间,同时这样的空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作品的优劣细节也被场地衬托放大地异常明显。多支巨型棱锥从四面破壁而出,刺穿进原本平静的场域。棱锥由木头以三角形为切割点拼接搭建而成,中间镶有蓝色的采光板。顶部的灯光透过采光板和棱柱的折射在展厅形成波澜的冷色光影,映入进漆有暖黄色墙面的空间,形成一种凛冽的对比。在巨柱盘根错节的穿插间,有四把朱红色的小椅子,可爱而脆弱,犹如存于危险场域之中的小憩之地。观者可以坐在其上感受巨锥对空间的物理压迫,精神和目光也可追随光影的波动。这种对于建筑空间和光线投射的把玩让我想起了哥特式的天主教堂的尖尖穹顶和衬射日光的彩色玻璃窗。不同的是教堂的穹顶是指向上,寓意无限延伸,带着祈祷的信众到达与天堂相接之地。而《疯狂进化》的巨型棱锥则如残酷冰冷的现实刺破切入原本安全而温暖的私人空间,只有那把红色的小座椅是我们仅存的童趣和天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5608d470cf9865fdab3231d10ca2885.jpg

《新生》,装置,综合材料,2019

《新生》(2019) 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木质的巨蛋光滑温润,犹如母亲怀孕时隆起的带着妊辰纹路肚皮,或是女人隐秘的子宫——布满褶皱的机理是卵子着地发育的温床。这件作品也像一支哺乳期被奶水撑大的、从柔软变得坚硬的乳房,虽然疼痛却勇敢地担任着哺育幼儿的重担。这像极了非洲原始母性的吸引《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Venus of Willendorf)》(C. 25,000 BP)。木的材质散发着自然的辛香,是结实的质地,也不似钢铁那般坚硬冰凉;有大地母亲般的温柔和包容,也有饱经风雨后回归轮回的苍凉。不难发现,点点温情和圆融的母爱逐渐融进了李琳琳之后的作品之中,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成双的大小装置出现:布面缝成的大小象,掩埋入土中的一对母子骸骨,以及套在树枝上的两只毛线袜子。早期的黑暗童话和青春期般撕裂的情欲至此逐渐转化成了一种饱含温情的母爱和对幼崽的相濡以沫。不过,值得令人思考的是,很多事业颇为成功的女艺术家并不愿意自己和她们的作品与“女性”有太大的联系,因为“男人们开展览时并没有加上他们是男性的标签(相传最初由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所说,后来被许多女艺术家引用。)”。琳琳并不排斥有关“女性”和“母亲”的定义。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一个女人,女性这个身份的确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从一出生起,身体构造、教育、社会对待我们的方式便使我们成为了一名女性,我们对世界的反馈和所创造的事物也受此影响。与其否认与逃避,不如大方的承认和享受与男人性别的不同之处,坦然接受和正视、面对所有的局限和优势。

琳琳在朋友圈和艺术界内是一个公认的“拼命三娘”:极其努力刻苦地创作,克服和忍耐各种困难和苦难,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己的理念。多年的友情,再加上19年的合作以及这一年多紧罗密布书籍和展览的准备工作,我们共用经历了很多。换做是我,我想我没法像她一样坚强地坚持下来。琳琳对我说:不论未来和结果,只知道自己一辈子都要做艺术,因为这是她热爱的事情。这让我非常感动和敬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3eba3534635d06a566a9c5376d2ad79b.jpg

《守护者》展览局部,2022

2022年9月开幕的展览《守护者》,延续了艺术家之前作品的沉浸式体验和视觉寓言符号,本次展览琳琳使用了女性的内衣作为主要装置材料,以她独特的个人视角为观者阐述了一种有关于女性成长与蜕变的体悟。“守护者 (The Protector)”作为本展览的主题拥有三重含义:一是女性作为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守护与爱;次是女性同伴之间相互的支持与守护;最后则是内衣作为女性必不可缺的日常穿搭,对女性身心的保护与关怀。展览中的装置作品放大了属于女性特有的私密故事与物品,把那些生活中不被留意却充满意义的物件与叙述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如肌肤般的质感的内衣、女性特有的蕾丝花边在琳琳的创作与缝补拼接下,转化为了寓言般的巨大具象符号。使观者在身临童话般乌托邦世界的同时,引申出对于当代社会与现实的反思。除此之外,今年我们也即将出版《Li Linlin: Art Book 2012-2022》——本收集了李琳琳自2012至2022年作品的书,是对她这些年主要艺术创作一个小阶段的总结。整本书除了琳琳的作品之外,也刊登了莱亚·玛努内亚·莫内尔和赫尔曼·巴希隆·门多里奇奥两位教授/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的评论文章。我与琳琳商量后,也想借这个机会纪念和缅怀我们早期共同的精神导师艺术家崔岫闻,虽然已与世长辞,但她作为一位中国杰出的当代女性艺术家所具有的坚持和不屈的品质一直激励着身为后辈的我们。

2022年标志着琳琳艺术旅程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未来可期。

作者:黄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