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11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导语:从2022年1月起,雅昌艺术网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联合推荐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以月度名单方式,对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推荐。多年来,北京大学CMAA以学术机构的身份,持续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动和文献,并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及年鉴展的方式进行推荐和总结;雅昌艺术网则从艺术媒体的角度持续跟踪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重要事件,并以月度榜单、AAC艺术中国奖项等方式进行发布。双方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月度讨论并联合推荐展览,以期能从学术研究与媒体观察的角度共同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推荐当代艺术的优秀展览。本期推荐的2022年11月展览,共推荐11场展览,按开展时间排序。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11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2/f15d6ad115466ca2cc7129b81fc303ca.png

一.

展览名称:沈远个展“垂钓”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2月26日

展览地点:红砖美术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1/960a6e9afcd4e7225d718382b6db0bc2.png

2022年,红砖美术馆,沈远个展“垂钓”现场

  2022年11月1日,沈远(艺术百科)个展“垂钓”在红砖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侯瀚如担任策展人。艺术家三年来首次回国,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将5件装置新作和1件旧作在红砖美术馆进行呈现。展览以“垂钓”命名,展开了一场追忆。呈现过去三年间的生活状态:一方面生活在巴黎的沈远面对着全球性的疫情冲击;另一方面,她的工作、生活伴侣黄永砅的突然离世也让她经历着人生中的艰难时刻。策展人侯瀚如汇聚沈远近年来的作品,引导观众思考身份、移民、离别等话题,了解艺术家作为个体在面对日常生活时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1/1822a7ce6814c1291afd82c8e01e0abc.png

沈远,《马特奥和我,2019-2021》,2019-2021 图画、照片、铁笼、地毯、洗脸盆、抹布、影像 铁笼尺寸:240 x 175 x 120 cm,4A-35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1/318f37c64dbe9614181189b2ea81946a.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1/733ee859c031edd4cf751c699c978d7d.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1/354b85fdc633a569ffe49e854d86538e.png

作品展出现场

  展览中最为让人感触的作品是《马特奥和我,2019-2021》,这件作品有独立展厅,展厅的中间放置着一个带刺的铁笼,而房间其中三面的墙上是马特奥的作品,包括他的黑白摄影和绘画。作品曾在巴黎展出,彼时沈远坐在笼子中的地上擦拭着她周围的铁丝,这是对她失去伴侣一段时间内的生活的重现——她通过擦拭这种重复的动作来寻找生活的秩序、抚摸生活带给她的创伤。沈远在《马特奥和我,2019-2021》中从青少年马特奥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伤痛和生活状态,她直面自己的情绪并接受生命的考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1/8f21d2924b120acb4062516eee8c45e2.png

沈远,《Gazelles,1990-2020》,1990-2020 蜡、铁丝、铁条、铜丝、铜 196 x 75 x 14 cm, 97 x 74 x 20 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59c18b7718a758ab0f5e40fb87bc2f26.jpeg

作品细节

  1990年沈远和黄永砅在法国住过的学生宿舍命名的作品《Gazelles,1990-2020》。《记忆的碎片,2019》是沈远与过去的对话,这件作品把大家生活中常用的梳子放大,用铁丝和纸片来表现掉落的发丝和头皮。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另外一方面能够体会到艺术家对丈夫无处不在的爱。

二.

展览名称:汪建伟个展“行于泥浆”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7日至12月30日

展览地点:没顶画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2/71f10fecfbe156a0fd981a4a2a61c9f0.png

展览现场

  2022年11月7日,汪建伟(艺术百科)个展“行于泥浆”在没顶画廊开幕,此次展览由陆兴华担任策展人。展览通过“考古氛围”的现场,来回顾当代艺术家汪建伟如何感知“个人领土”变化的过程。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生命最早的起源就是一锅混沌的原始汤,是“泥浆”中缺氧的环境为生命创造了最早期的可能性。所以“行于泥浆”也暗示了人类一直处在泥浆之中,就在缺氧的现实里,始终无法走出地质时间。观众在面对展览中陌生雕塑的情境和人类处于泥浆中的情况也是一致的,我们需要像汪建伟对寒武纪敞开一样去拥抱更广阔的时间线。同时,展览也为观众提供汪建伟工作的全新坐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2/c7f56b40d636d6762d0c6cff099888e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2/508aa0a44ecd1d1f1e088ca488ffaa89.pn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放置了众多像“雕塑”一样的作品,这些作品看起来像是石头、或者建筑亦或者不可名状的物体,同时展览呈现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史前生物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整个展场就像是一个考古现场,我们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就像艺术家讲到的,远古时期,许多细胞为了躲避当时地球环境中过多的氧气,藏进泥浆中厌氧菌的内部以获取生存的空间。今天同样如此,这些作品的任务就是用美学的形式把这种无法被知识完全抵达的真实性展现出来。

三.

展览名称:他是谁?——耿建翌作品回顾展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0日至2023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bf2cdb4af7b0c1a8a515b30d96751682.jpg

展览现场

  2022年11月10日,“他是谁?——耿建翌(艺术百科)作品回顾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凯伦·史密斯与杨振中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7abfefe0e3093b8d0f15c5f82643ed4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32d23f51a28ecca9660782ebd3d67cbc.jpg

展览现场

  耿建翌是“八五新潮”的前卫艺术运动中的一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声名鹊起,广泛运用各种技术来助长这种抵抗——包括各种形式的绘画性转绎、着色、拓印、摄影、和影片式转换,化学变化和文本并置——这些显著的隔离效应使得达至确切意义的努力被不断削弱。2017年12月5日,不幸因病逝世,享年55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8e2cc0ad30751637497203225a4dd58d.jpg

耿建翌,《不是现实的选择》,1995,手稿及其他项目相关印刷品,与OMI(纽约上州)驻留机构的艺术家合作。私人收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18c22b707b395edcf1a21c34b8db2d60.jpg

耿建翌,《打扫一间与己无关的房间》 ,1988,行为、黑白照片。私人收藏

  此次展览标题“他是谁?”来自耿建翌创作于1994年的同名观念作品。源出艺术家听说自己外出时曾有陌生人到家拜访,就下意识地问道:“他是谁?”为了弄清这个“他”的身份,耿建翌向邻居询问了此人的体貌特征细节,并以邻居们提供的书面描述和画像为内容创作了这件作品。而策展人也希望就“耿建翌是谁?”这一问题开启展览,观众能从耿建翌独树一帜的艺术实践中找到答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33a75e13a73af4fc0d2549211f86ec53.jpg

耿建翌,《穿衣的一个七拍》,1991,复印图片拼贴、木板,122×147cm。图片来源:管艺当代文献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d197da62c00413c3ba90389fa977a68b.jpg

耿建翌,《交叉光素描》,1993,纸上钢笔手稿,21x29.7cm。私人收藏。

  “他是谁?”像是有魔力一样,吸引观众进入展览中寻找答案,观看整场展览就像是一个解谜之旅。展览现场展示了艺术家早期的绘画,“他是谁?”,同时也展出耿建翌一些鲜为人所知的重要作品,如《关于作品<你看着办>中的一百盘蚊香》(1991)、《无论从哪一面基本都能看》(1995)、《不是现实的选择》(1995)、《地面:25个地址的25幅照片》(1997),以及大量纸本文献。以及艺术家在2016年赴日本,以纸浆为材料创作的从未公开的作品实验。整场展览看下来,我们不仅能够明白这位艺术家是谁,同时,还会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状态以及教育状态有所了解。

四.

展览名称:王郁洋:液体的月亮,长在墙上的汽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一切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1日至2023年3月12日

展览地点:OCAT上海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4fe0099712f3aedc48b3f1c12912ea2.jpg

展览现场

  2022年11月11日,“王郁洋(艺术百科):液体的月亮,长在墙上的汽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一切”在OCAT上海开幕,此次展览由张尕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679f92349c0137b5c0eb9d04beedb789.jpg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呈现由机器逻辑所构建出来的“情境”,而这“情境”与让·丁格利(Jean Tinguely)60年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所营造的那种由吱嘎作响和冒烟装置构成的场景不同。王郁洋作品的呈现和组合并不遵循情节线索展开,在纠缠、孔泄、聚合中展现出某种异于常规,却又一丝不苟的精密:液态月亮、卡在墙上的汽车、随处蔓延的微生物真菌和苔藓。这些作品是王郁洋借助计算思维、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对自然与文化、生命与活力不拘一格的探索。他运用当代先进的数智技术、生物技术,在粘稠和潮湿中,为观众提供另一种充满生机的“机器”——人以及万物间的张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b11e2e9dcd9bd740294a7eaa9986a1f.jpg

展览现场

  液体的月亮,长在墙上的汽车,铺满地面的灯,长在墙上的菌群,这是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空间,展览呈现了王郁洋的《关系》《安排》《勾勒姆(魔像)》《人造月3》《凡光》《克莱因蓝(生物)》和《定义》7组艺术作品,分别由机械装置、3D打印装置、陶土、生物技术装置、灯光装置等材料制作而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15a2ecf93594a3f58493c8750fc88ed7.jpg

展览现场

  比如在OCAT上海馆的户外空间摆放着的复杂扭曲穿插的泥像雕塑《勾勒姆(魔像)》作品,用未烧制陶土的材料进行打印制作而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王郁洋身上收集生物识别数据,是对艺术家外形进行模仿的产物,是人工智能技术把艺术家意识升华、定型的一种形态。如《安排》作品中的2部汽车,是基于空间数据,用3D打印装置生成的;《克莱因蓝(生物)》作品,是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培育与转基因结合促使微生物酵母菌群生长成的一种在生物体中非常罕见的绚丽蓝色,它还长满分布在展厅空间中的墙面上。

五.

展览名称:胡晓媛个展“沙 径”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1日至2023年2月26日

展览地点:西岸美术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a1ad1ac9b8701ba4e7ac70eef0a9220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7a214092698f9558e82a803920bbd33.jpg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联合策展项目“胡晓媛: 沙 径 ”,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2022年11月11日,胡晓媛(艺术百科)个展“沙 径”在西岸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顾悠悠、费保罗担任策展人。展览通过艺术家全新创作的十余件作品,将观众引入一场可以自行“选择”的场域,探询时间、物质可能被打开的不同维度,让展览与现场观众的潜意识形成互动,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多维度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6719325640ec90c60f8fb9810af54e9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e8ce9a1b586c5adb05d69c4c7fbf7451.jpg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联合策展项目“胡晓媛: 沙 径 ”,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展览标题“ 沙 径 ”中的空格表现了展览腔体空间中的缝隙与路径,是开放给公众“选择”的过程,即这段关于个体选择的路程,从踏入封闭展厅之时便已开始。同时预示了艺术家对路径与抉择二者的思考:胡晓媛深知不论展厅中暗示性的手段多么高明或严密,仍然无可避免地难以预测他人实际选择的随机性,这便是事物终不可控的深层本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a9fb5114ead48cced1307e598924d7d4.jpeg

胡晓媛,《通幽处无 一》(局部),300 × 85 × 165 cm,楸木、墨、绡、钢丝、蜂脾、晶石、木皮、松木、纸浆、不锈钢纱网、线,2022年

  展览现场近似微型迷宫,西岸美术馆展厅0被艺术家用复杂多源的材料区隔,观众因循声音、视像、体感、尺度、光、影等等的驱动,或主观或被动的前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946ee95c2c8b8ab126e0d77978fc15e2.jpeg

胡晓媛,《圆木小径》(局部),340 × 300 × 302 cm, 使用过的废钢筋、使用过的铁架、拂尘、白铁簸萁、树脂螺刀、铜舀、木耙、须刷、鬃刷、竹舀、棕扫、玻璃海浮漂、棕刷、藤扇、使用过的铁铲、竹扫、铜锅、丝瓜络、竹竿、绡、墨、线、预言石、白方晶、古生物粪便化石、眼睛石、蓝铜矿石 、PLA打印、蛇蜕,2022年

  整个展场,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艺术家对于材料的运用,珊瑚石、绡、墨、线、铁丝、纱布、太空铝板甚至是蜜蜂的蜂巢,比如作品《通幽处无》系列起于艺术家最近在家中阳台里用45x16x25cm的狭小木蜂箱,豢养5000只蜂群的一段经历。日日调两勺蜜水就打发一城夏蜂的世世代代的“此生”。曲径是没有的,通幽也自然也就不必了。这些作品在艺术家的手中变为作品,可以从中感受到克制与感性,尖锐与温柔,生物性与没有生命的物体,脆弱与坚固,短暂与永恒。

六.

展览名称:身边与世界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2日至2023年3月12日

展览地点: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160bc6016cc06f6464d963a901b87bfa.jpg

罗宇杰 鸟笼 4.5x4.5x2.95m 装置 综合材料

  2022年11月12日下午,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开馆展“身边与世界”开幕。展览由两位建筑设计师李涵和金秋野共同策划,邀请参展的8位创作者犬吠工作室、陆庆屹、黄河山、胡向前(艺术百科)、温凌(艺术百科)、罗宇杰 、陈维、乔小刀,其中犬吠工作室(塚本由晴、贝岛桃代、玉井洋)和罗宇杰、乔小刀也都是建筑师的身份,陆庆屹是纪录片导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20c4c9870404fa70a5697f28b5fdb1e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3ff996b55204c19423528c4a95a0b5b1.jpg

犬吠工作室 花草茶俱乐部 直径5米 高2.5米 装置 综合材料

  这是一个“因空间激发行为”的展览;这是一个两位建筑设计师策划的展览;这是一个关注城市边缘和身旁生活常态的展览。

  你可以透过“犬吠工作室”的空间装置“花草茶俱乐部”看到其他创作者的作品,就如同推开自家的窗户,眺望近处的和远处的城市景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12d1cfe2d5a119aff302c8befdecf4ad.jpg

黄河山 秃力城 影像装置 数字艺术 2022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初次亮相。玄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设计师金秋野利用角落、缝隙和零余空间“造园”,通过梳理复杂功能来创造丰富空间,在最小尺度内完成高密度建造,尽量保留原有完整建筑空间,“小而密”的新建部分在“大而疏”的保留部分中穿行,以疏密对比体现对城市日常历史的尊重。尽量保留原有建筑和施工过程中偶然而成“皱纹与胎记”,表达“新旧交融、无新无旧”的时间感。山中天艺术中心旨在创办有较大影响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未来将成为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综合体,为大家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d12dfd71c7b47459901d18129a10b04b.jpg

乔小刀 寺庙酒吧 4.5x1.95x2,95m 装置 综合材料 2022 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b55652b7a131b3d6f802ddb28ad52c59.jpg

乔小刀 寺庙酒吧 (局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de0e79eaad49e167bd34a00dd49ab727.jpg

胡向前 《庇护所》 行为现场 表演者为杂技演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441a6c79d1888c356161065561703aef.jpg

胡向前 《庇护所》 行为现场

  展览围绕建构、行为、图景、叙事4条路径来探索身边与世界的关系,但又不是一种线性的排列。而是在每条路径上的2位创作者与其他创作者的作品相互关照,在相互的关联中形成丰富的联想。通过各自的作品,呈现丰富多样的“身边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a51c752626ac831a1c762ccd5f089e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27a93b7fe1e85bbd8304c09e0908e7a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29ba34d304517d8444258491cdb37213.jpg

北京建筑大学特别创作 郊区杂草 建筑 综合材料

北京建筑大学特别创作《郊区杂草》,用手工模型记录,保留了城市郊区与生俱来的急功近利,粗糙简陋,却又朝气蓬勃,新鲜生动,为这些注定淹没的建筑留下缩影,给城市化进程提供一个微观视角。《故障-where are you going tonight》由一组不同尺寸的LED广告屏组成,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故障。这些带有故障的广告屏在我们的城市中随处可见,人们形成了一种选择性忽视的视觉惯性,它们仍然照亮夜晚,装点都市,亦是我们与错误一起生活的共同经验。

七.

展览名称:曹斐个人项目“拉格朗日·冰室”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3日至2023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誌屋 上海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4e054438ec38f4739a55572eacedff7.jpg

曹斐:拉格朗日·冰室,展览现场,誌屋上海ZiWU the Bund,2022  图片由誌屋提供

  2022年11月13日,曹斐(艺术百科)个人项目“拉格朗日·冰室”在誌屋上海展出,此次展览由刘秀仪担任策展人。

  “拉格朗日点”(Lagrangian point)命名自法籍天文和数学家約瑟夫·路易·拉格朗日,是天体力学中两个天体重力达致平衡的位置。标题里的“冰室”,是南粤地区上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冷饮店模式,其建构了新的社交方式和场所,展览标题里的标点符号,象征了展览中两个概念之间若即若离又不确定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2/dd1f22ff319c4146479d021f429ab1c4.png

曹斐:拉格朗日·冰室,展览现场,誌屋上海ZiWU the Bund,2022  图片由誌屋提供

  “拉格朗日·冰室”一方面展示虚实重叠的不同时空,另一方面以多重感官端口,带来新的感官共振,以探索元宇宙时代社交和文化议题。展览呈现着具有怀旧意味的科幻感,比起主流未来主义审美的光滑、明亮、流线型的设计,它暗示着被不断投入科技混沌、非线性时间里的未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9f065f2ffa1f53ee465a45886655089e.jpg

曹斐:拉格朗日·冰室,展览现场,誌屋上海ZiWU the Bund,2022  图片由誌屋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e47c399d1ee17b58fc21611654c32bd2.jpg

曹斐:拉格朗日·冰室,展览现场,誌屋上海ZiWU the Bund,2022  图片由誌屋提供

  这是一个由反射着霓虹灯光的冰柜、复古游戏机、电子屏幕与混合着晦暗含义的现成品组成的现场,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应虚拟城市“元邦”委托创作的全新虚拟社群建筑“多托邦”。“多托邦”是曹斐自2007年在“第二人生” (Second Life)建立的虚拟城市“人民城寨”(RMB City)之后,第一个在元宇宙建构的建筑作品。此外还有曹斐设计的全新虚拟化身“Oz”,“Oz”的名字来自《绿野仙踪》里的虚构国度“奥兹国”,是人、机器、生物合一的虚拟人物。在这里虚拟世界被完美的放置在现实场景之中,展览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的中间地带里开拓了一片新的实验场域,多方位启发观众的感知和感官体验。

.

展览名称:“分子美学”新媒体艺术文献展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9日至2023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映艺术中心/映画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d6144c1cdeaac5d381a9253773d90149.jpg

23个改变世界的分子+沈阳在展览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f3fef7fa57236fadae0d1ea9663fc51b.jpg

《分子美学》书店陈列

  2022年11月19日,“分子美学”新媒体艺术文献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开幕,策展人沈阳。此次展览是国内首次举办,基于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种子基金”资助项目:未来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中心的探索与建构——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专著的编译项目开展的学术活动。展览展出的作品涵盖了著作《分子美学》这本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影像、互动装置、绘画、摄影、声音等形式的新媒体作品,综合呈现一次新媒体关于分子研究与艺术相关领域基于美学逻辑的对话。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640f07a732414e406721f2ec1390f533.jpg

  展览从视觉上去感知分子。简单的分子结构,就像单词是由字母组成的,也像旋律中的音符或音节,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小分子。就像丢勒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是包含在自然之中的,谁能发掘它,谁就拥有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409794d85ce22cfa9fb135967c1bb11.jpg

Drew Berry《中空》2010

  展览根据《分子美学》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来策划的这个展览。整个展览分为八部分,每一部分展出的内容都可以和《分子美学》这本书中的内容一一对应上。第一部分——分子美学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分子之美;第三部分——材料之美;第四部分——形式和资源;第五部分——跨界和转化;第六部分——探讨与设想;第七部分——结构之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44d91d5cad08545a7721e22d372c7f0f.jpg

Irving Geis《肌红蛋白》196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bf343e71e09bbf6ad7d84cb6f2690c5b.jpg

Irving Geis《血红蛋白分子》1978

  展览呈现了23个改变世界的分子结构图,其中包括富勒巴克球、反应停、青霉素、吗啡、阿司匹林等23个分子图,每一张分子图下面都有一个二维码,我们用手机扫描这个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每一个分子的运动轨迹和详细的介绍。另外,观众可以戴上3D眼镜来感受每一个分子图的立体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视觉体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f3575d7f8264d736f26df327b04ef7e8.jpg

三上晴子《分子信息学》1998

  “改变世界的分子”这个展览是在2011年至2013年在ZKM举办的,在这段时间我们项目组的主创成员赵令杰老师当时在ZKM看过这个展览,展出的原作十分震撼,而且国内做这方面研究比较少,基本上是空白。ZKM后来出版的《分子美学》这本书,是2011年研讨会的后续产物,集合了学者的论文和艺术家的作品,旨在建立分子科学、视觉艺术和音乐的最新发展之间的联系。我们整个项目小组希望通过翻译《分子美学》这本书,能为国内更多的从事艺术领域和科技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一个研究样本,从而促进我国科技和艺术的不断融合和发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564734d22687a29115a2f73cbe23b559.jpg

  其观展方式也很多元,戴上3D眼镜就能体验分子图的立体效果,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视觉体验。展场中间的悬挂物,是23个改变世界的分子,是通过分子结构图的形式展示的,其中包括富勒巴克球、反应停、青霉素、吗啡、阿司匹林等23个分子图,每一张分子图下面都有一个二维码我们用手机扫描这个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每一个分子的运动轨迹和详细的介绍。

  通过这个展览突出的感受是技术理性与视觉感受的关系,同时也想到一些问题。比如,有限的理性与先验的感受力之间的关系;未来艺术的发展不仅是包含”观念的突破“也是”技术的突破“;分子美学与当代艺术的关系等等。雅昌艺术网通过与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沈阳的交流来展开诸多问题的讨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409794d85ce22cfa9fb135967c1bb11.jpg

Drew Berry《中空》2010

  此次展览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与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之间,促进共同建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中心和学术话语平台,共同探讨未来艺术与设计的更多可能性,引领未来艺术设计教育新的方向。

九.

展览名称:飞出个未来:区块链中的时间多重性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17日至2023年3月31日

展览地点: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7eb4bdf5e97b602fd2f94e41822d1361.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bf82267de4b4f661ab5bb7e2f18f39ca.jpeg

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2022年11月17日,“飞出个未来:区块链中的时间多重性”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毕昕担任策展人。

  展览从比特币时钟出发,以超验时间(Chimera Time,算法-时间)、能量时间(Energy Time,生态-时间),思派时间(Spime,社会关系-时间)三种平行的时间网络为线索,探索对“时间”这一概念的多重理解以及在区块链技术飞速发展的背后其运行机制与现实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多元链接。展览中文名字“飞出个未来”借鉴了美国经典穿越主题动画片《Futurama》的中文名字,意在提醒大众对新时代、新技术要保持一种清醒的思辨态度。英文名字“Time After Time”(一次又一次)则从短语的含义和结构上分别表现了时间的持续性和自旋性。  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一系列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的影像装置作品,这些作品引导观众重塑对时间概念和区块链运行机制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提前感受科技进步下未来生活的更多可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feb367a9ebfaf3c553b10c1210ca8508.jpeg

施蕊妮,LoveCounter,交互网站,数字藏品,2022 图片提供: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73878555799a7c370e993f6e101819bd.jpeg

海伦·诺尔斯,涓滴——一种新的垂直主权,视频装置,机器/雕塑,海报,立体声景,2020 图片提供: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比如海伦·诺尔斯的影像互动装置《涓滴——一种新的垂直主权》以代币化的视频装置以及与区块链嫁接的生成性声景探索价值体系和财富分化;施蕊妮的《LoveCounter》则为情侣们搭建了一个可以将亲密关系量化的虚拟平台;艺术小组eeefff的《经济橘园 2021》以科幻视角站在未来回望2021年的算法技术;刘窗的《声音是货币吗?》 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背景探讨了当地社区在面对快节奏的经济发展时所承受的变化和损失;李紫彤的《帕斯堤货币》试图赋予货币系统以病毒的特质,观察大众对疾病的思考与叙事。

十.

展览名称:王光乐最新个人项目“红磷”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22日至2023年2月2日

展览地点:蔡锦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56bb83f2bbad02a6034f34f450815162.jpeg

王光乐 《红磷2007》,180x180cm,红磷涂于画布

  2022年11月22日,蔡锦空间推出王光乐(艺术百科)最新个人项目“红磷”,展览开放当天,无数根火柴在798艺术区蔡锦空间点燃。

  2007年,王光乐为了实践绘画“痕迹说”,创作了一幅《红磷2007》的作品。他用“磷”涂满了一块画布,当用火柴划过画面,便会在画布上留下意想不到的痕迹。2022年,王光乐受艺术家蔡锦的邀请,在蔡锦空间再次实施了这一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2a2a3be6b86debd02decd26ceef0510b.jpeg

王光乐,《250x250x380cm》画框、红磷,250x250x380cm,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6ceacd0efcd3f40379025ee150911c08.jpeg

王光乐,《221122》,红磷涂于墙面,146x965cm,2022

  展览主角“红磷”,以展览实施的日期命名:《221122》。作品尺寸的高度是空间一侧的窗口高度,长度由另一侧的落地窗离墙角的距离决定。一个细长方形,形如老火柴盒侧面的擦皮形状,为观众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空间。这件作品也成为迄今为止在蔡锦空间展出的最大的作品。开幕当天,无数到访者在画面上划下火柴。最终这面墙形成了一幅看似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的抽象作品。

  除了现场实施《红磷》,王光乐还创作了一件大型的装置,与蔡锦空间进行了一次巧妙的结合。在蔡锦空间入口处,码放了72个现成品画框,由两根绑扎带捆绑固定。这是作者一贯的堆叠形式语法,也是对这个项目缘起的2007年的红磷绘画的还原,两根绑扎带有画框之于绘画者的负重致敬之意。然而实质是,这个装置是一个空间魔术游戏,在这叠画框之内隐藏的是一台硕大的1959年就在此的东德进口陶瓷碾磨机。它是蔡锦空间的标志,带着前工业时代机器的圆润温厚。习惯了后工业的集成技术的现代人,来到蔡锦空间,无法忽略这个机器的强烈存在。这组画框的的码放转换了空间的不规则性为规则的冷峻与极简,甚至忘记了这台机器的存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075790fada98f20a818c148985d1e18f.jpeg

王光乐个人项目“红磷”现场,蔡锦空间

  此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参与性与互动性。作品不是由艺术家一个人完成,而是所有人共同完成。尤其是当火柴划过画面,火光点燃,硫的味道弥散,这时,不仅仅是视觉,还有嗅觉等等感官刺激都被调动起来。整件作品的含义也因此变得饱满。

十一.

展览名称:尹秀珍最新个人项目“无处不在”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25日至2023年1月5日

展览地点:佩斯画廊香港空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a76192d3634335da5f11fce7b7b1a5ab.jpg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入口处 佩斯画廊,香港,摄影: Louise Lo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3db9cf6a817ceb8b9bcda8dd9f6deb78.jpg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入口处 佩斯画廊,香港,摄影: Louise Lo

  2022年11月25日,佩斯画廊香港空间推出尹秀珍(艺术百科)最新个展“无处不在”,展出了30余件作品。展览由艺术家宋冬担任策展人,这也是宋冬继2019年“废园:尹秀珍”后再度为其策划个展。此次展览将带来尹秀珍的全新作品“沧浪志”系列,以及在过去十年间创作的多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出了尹秀珍对于变化性材料的持续关注,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在香港亮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2/4295c9ab519a0f0ebee15a37422836c3.png

《壁器—沧浪志卷十三》2021-2022瓷、穿过的衣服 尹秀珍 202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cf80bae1af69d3e1c60d5cde8bfb188.jpg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 佩斯画廊,香港,摄影: Louise Lo

  衣服和瓷器是尹秀珍惯常使用的材料。此次展出的全新作品系列“沧浪志”选取了瓷为主要材料,并将艺术家与瓷土的关系推进到更具身体性的层面上。通过手部或强力或轻柔的推挤,艺术家在厚重的瓷板表面留下肉身一样的褶皱与波纹。

  艺术家标志性的衣物碎片在波纹的缝隙中钻出,这些被一个个具体的人穿着过的衣物在更加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发生变化,将衣物主人的生命经历忠实记录在纤维表面,与瓷互为参照,引领观者进入对生命境况的沉思中。

  另一作品系列“涟漪”曾于2020年在济南双年展上首次亮相。艺术家将诸如水果、盆景等正在生长变化中的物品放入到艺术装置之中,使作品时刻处在一种临时状态。这些有时限性的材料早在90年代起便时常在尹秀珍的艺术装置中出现,令作品随时间发生变化。而此次新作与此前材料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它着重强调了人在面对一件变化之物时的体验与感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2fa3f48393a849018858005cc0b440b6.jpg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 佩斯画廊,香港,摄影: Louise Lo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1aa6fa529294bb1e827231bb5b2129bc.jpg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 佩斯画廊,香港,摄影: Louise Lo

  《灯》是此次展览中亮点作品之一。在宋冬看来,今天我们的世界复杂多变,但不管去往哪里,心里头总要有一盏灯,存留一丝希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2/10a2c4f63be9593a19c4b3892b99d722.jpg

“尹秀珍:无处不在”展览现场 佩斯画廊,香港,摄影: Louise Lo

  无论是布料、瓷器,或是水泥,尹秀珍的创作材料和灵感,总是从生活中来,跟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相关。她认为自己的创作从来都是很“具象”的,因为人在社会中的生活,让她感到触动的事物,也都是生动、具体的。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9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8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7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5、6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4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3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雅昌 × 北京大学CMAA|2022年1、2月当代艺术展览推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