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 在日本静冈启幕

2024-10-25 10:0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ca33b8d8412463c60ec1c062d3ba070d.png

10月23日,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静冈福井事务局与静冈县日中友好协议会主办,静冈县政府、静冈县书道联盟、日本浙江总商会、静冈县会展艺术中心协办,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媒体支持的“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在日本静冈启幕。

日本静冈县副知事增井浩二、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陆伟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诤、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东京艺术大学教授保科丰巳、浙江省静冈福井县经济交流促进机构浙江省委员会事务局局长金国庆、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校长横山俊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管怀宾、静冈县会展艺术中心专务理事落合徹出席开幕式并共同为展览开幕剪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dc227e2476994c392ae377ed6d5cf937.png

出席开幕仪式的还有静冈县体育文化观光部理事横山雅机,静冈县健康福祉部部长代理赤堀健之,静冈县书道联盟名誉顾问樱井流翠、会长是永尚志、理事长大河紫流,静冈县商工会联合会会长前泽侑,静冈新闻社社长大须贺绅晃,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代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大中,全日本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会长林立,日本浙江总商会会长夏一勤,浙江省驻日本(东北亚)商务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梅,东京艺术大学助理教授、联合策展人牛大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古菲,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力,策展人马思琦以及静冈县日中友好协议会役员、浙静机构静冈县委员会委员、东京艺术大学和静冈文化艺术大学艺术家和新闻媒体记者。

浙江省政府副省长卢山视频致辞。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主持开幕仪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6e03024e045dc9e76733720a50ce90c0.png

卢山在视频致辞中向出席开幕式的各位嘉宾和艺术家代表致以热烈欢迎,并向此次为特展工作付出辛劳的朋友表示由衷感谢。展览通过对经典诗句优美韵律、悠远意境和深刻哲理的诠释,必将引发中日人民的情感共鸣,为发展中日友好事业、深化浙静交流合作注入丰沛、持久的正能量。他期待中日艺术家转化好、运用好此次特展成果,进一步加强交流交往、互学互鉴,创作出更多讴歌友谊、传播友情的精品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99db9871f6ff99937baabcb67632c8bb.png

增井浩二表示,在中日两国间地方交流中,浙江省与静冈县始终走在前列,围绕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持续不断探索和构建交流新模式、新途径。本次特展在“青山行不尽3: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基础上,以日本人熟悉的唐诗为主题,推出一系列注入新气息的艺术作品,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充分肯定,也将为中日文化交流,以及浙静文化交流开启新的篇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5c7304456ee98d9ea4ae1d01178942f9.png

陆伟利指出,本次静冈特展既是2022年“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特展”的延续,展览以唐诗和艺术融合的形式,以笔墨丹青解读诗性文化,讲述中日友好交流交往的故事,此次展览办出了特色和亮点,也为唐诗之路系列展带来了新意。希望通过续写中日两国间千年不尽的“唐诗之路”,进一步推进中日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599d799341f9134737f33aac247c7580.png

陈诤表示,自1982年浙静缔结友好省县关系以来,静冈县长期坚持友华传统,同浙江省广泛开展各领域交流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当前中日两国各个领域的对话和交流不断加深,希望静冈县各界继续坚定友华信念,加强对华合作,助力中日民间友好和地方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增添正能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d5f36c34b038dcd3063228b11cc0ace8.png

管怀宾表示,展览以中日两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邀请两国艺术家从多重的艺术视角体验“唐诗之路”,共溯历史文脉,以新的表现方式诠释东方山水的诗性美学与文化内涵,凸显诗路文化的世界性精神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展览既反映着当代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在艺术创作层面的不同视角与媒介转呈,同时也显现出东方诗性表现所特有的时代精神,他们共同续写着中日两国间千年不尽的“唐诗之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7d3056df67cca60fbf9777589daddc97.png

日本艺术家代表牛大悟认为静冈特展是历史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是传统与现代艺术交融的一个特殊机会,是一个理解中日两国文化背景、思想和价值观的场所。希望能够通过此类展览,探寻当代文化艺术交流更多新路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24ea18bab6da8a895ac75737ed6e7d0c.png

特展开幕式后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设置了“山水异域、风月同天”“从风雅之劲到风雅之寂”两个主题,中日两国艺术家就唐诗与日本文艺中的山水和自然观、中日艺术创作的方法与路径异同展开了交流讨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8f135ac9282ddbfb4146ea7737d8cdc7.png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人文渊源深厚。浙江省、静冈县1982年结为友好省县,携手开启了相互交流合作的新篇章。40多年来,两地始终保持紧密的合作联系,共同书写着友好合作的佳话。如今,浙江与静冈已然成为中日交流的前沿窗口。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是浙静结好42周年,举办“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旨在进一步助力中日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浙静友城传统友谊,讲好中日友好交流交往的故事,讲好浙江与静冈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故事,展示中日地方“友谊之窗”。该展览是继2022年“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展”后,浙静两地艺术家们文化交流互动的又一场重要活动,列入2024年浙静工作要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a76bbd8f64fecb27385fe76a334948b7.png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静冈特展”延续了往届唐诗之路艺术展的叙事模式,将“文史”与“艺术”相融合,依托“唐诗之路”这一精神载体,以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视角,持续探寻浙江诗路文化走向国际的“诗路之链”。展览同时设置了“浙江历史经典产业”空间,挖掘浙江诗路文化与浙江历史经典产业文化的共通共融元素予以展呈。展览共展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和日本静冈、东京艺术大学等80多位中日艺术家创作的100余件艺术作品,围绕“渡”“鉴”“融”三个核心,以国画、油画、书法、版画、青瓷、雕塑、影像等传统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运用,并创作展出传统与当代相呼应的“新唐诗”,不断拓展东方文化内涵外延。展馆打造出了“春”“江”“花”“月”“夜”五个角度展呈空间,通过多重艺术视角来追溯中日两国历史文脉,诠释“美美与共”的东方山水诗性美学,展开对东方文明源流的回溯与交融。

“渡”“鉴”“”融”体现千年追溯与时代展望

展览以“渡”“鉴”“融”三个字作为关键词。“渡”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跨越与分享,是人心与物象间的双向流动。“鉴”是文化的对话,鉴古亦鉴今,在两国艺术作品与创作者之间,架起一座互鉴的美学之桥,映射出两国美学的独特之处,让传统与现代交织,形成全新的艺术视野。“融”主要是指向共生的理想,文化的和谐共生与情感、理念的交融,期待通过艺术形式的展陈,推动中日文化在交融互鉴中激活新的力量,在共同的文化愿景构建下开启新时代文化交流的更多种可能。艺术家将历史中的“山水”和当下里的“诗韵”交织投入到创作之中,中式审美趣味的传统笔墨、巧夺天工经典雅致的东方瓷器、蕴含古朴文物精粹的唐诗题刻拓片、突破传统笔墨纵情肆意的新型书法、山水古画中的元素转换到虚拟世界后的再造影像风景、突破惯常设计与边界的艺术装置、内容与本土关系高度契合的地域性日本创作……这些传统创作与当代新兴艺术作品,带来文化与视觉的双重感受,也是对“渡”“鉴”“融”展览核心的呼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43cccc598fe795769379d5de61df7fb9.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0000eea6f1d5463a192c584378a70b4a.png

从诗性展呈中看浙江文化、品中国韵味

展览突破常规叙事构建模式,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中提取对应的诗句碎片,将展品与诗名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抽象的字眼对应,形成虚拟叙事推动意象,并为展呈空间动线作出指引,引领观众随诗文在展厅中游走穿行。在空间布置方面,同样搭载诗性的引入,将南宋画家马远《十二水图》中的水波用笔转化成为展陈的一部分,在陆地楼室之中展开对山水与海波的时空追溯与联想。展品中长达16米的唐诗之路诗路地图长卷,是展览最核心的艺术创作。该诗路长卷融诗路文化与地域人文物产与一体,以“唐诗之路上的行走”影像为开启,沿途设置40余件以诗路自然人文为主题的书画创作,转译与再现了诗路的核心信息,展现诗路带上的人文风情,带领观众重走唐诗之路现场。地图长卷在诗路链中镶嵌了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元素,展陈“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影像资料,推动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特别是历史经典产业文化的多元化传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c26373317a180cce2797ff325714d290.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5ee6e8ac9e2789aef4ebb3ff6ac1ce2e.png

2020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发起举办了“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至今已举办三届唐诗之路艺术展,持续探索文史赋能地方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进一步扩大了“诗路文化”文史品牌的海内外影响力和传播力。本次诗路展落地静冈,希望呈现浙静友好、共促中日和平发展宏伟画卷的同时,也推动搭建更多平台载体,让更多的艺术家们以文化为媒,书写更多绚丽的文化交流新篇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bac71b7d47484e611b1b29371ba8666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0/8fc0246ca91976cb11881dd75075bb92.png

展览展期为10月23日—29日。

【展览介绍】

引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一入序厅,首先可见的来自艺术家古菲所题写的对应诗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诗将人从具体的景、物体验与时空环境中抽离而出,一则通向生命之根本,一则通向宇宙之意识,为展览开启“时空同在”的山水渡船。

在展厅右侧墙面上的两张作品,其内容对象完全一致——来自于唐代书法家李阳冰在惠山寺所书的“听松”石刻。一副是来自金石学专家许力对其完整的手拓,另一副则来自艺术家塔可所摄的“听松”二字摄影作品。前者以古法拓印,后者以摄影术记录,于古今对照间带领观众穿梭至同“空”异“时”的千年前的唐诗之路现场。

“春”:春江潮水连海平

当完成了在序厅里的时空转移后,紧接着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家高士强与日本艺术家池田嘉人的两组影像,两位艺术家都将屏幕作为链接人与山水自然之间的沟通媒介,在诗意的韵律中将观众进一步推入唐诗之路江海远渡的现场。唐诗之路从浙东出发,所见之景皆为江,富春江即为其中重要的一段。高士强作品《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以中国文人美学的视角进入山水之中,展现了富春沿岸山水的清润与浑厚。

而江河相汇,入海渡远,这时回望身后,江到海的奔流早已真切地从想象流入现实,池田嘉人的影像作品《recollection》在云端俯视着太平洋层层推卷的蔚蓝的浪花。生命经验于是在奔流中扩大,在连海里通达。一如此间中前面所悬挂的诗语:春江潮水连海平。

“江”:何处春江无月明

随着步履向前,视野来到了下一个展室空间,这里是由日本艺术家牛大悟、藤田克丽亚、间濑朋成、内田里奈和中国艺术家邵文欢共同组成的视眼旷野。邵文欢作品《浮玉》系列是一组以虚拟数字技术创作的影像作品,艺术家将中国经典山水书画《千里江山图》与《鹊华秋色图》中的元素转换到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中,继而再现成一个新的江河湖海。牛大悟的作品《D#27》利用三维扫描和建模介入创作的方式,尝试探索作品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维度。藤田克丽亚、间濑朋成、内田里奈同样也突破视线的桎梏,在细微之处照见山水,以心视之眼突破视觉极限,于是一人一时所见之一景同样可以突破常规与时空的维度超越而出,5位艺术家均从常规之眼、个人之眼中抽离而出,迈向通往唐诗的诗性意识世界之中,踏上“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之途。

“花”:月照花林皆似霰

当视线的旷野被打开,随即进入到此次展览最大的展厅之中。作品林立似斑斓之林花,诗韵如林雾之银白弥漫其间。

【唐诗之路诗路地图】

展厅右侧展厅,放置长达16米的唐诗之路诗路地图。长卷融诗路文化与地域人文物产与一体,以“唐诗之路上的行走”影像为开启,沿途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创作的40余件以诗路自然人文为主题的书画作品,转译与再现了诗路的核心信息,展现诗路带上的人文风情,带领观众重走唐诗之路现场。有浙派山水大家童中焘创作的、体现绍兴王羲之故里风情的《兰亭惠风》,余正以唐诗主题创作的《唐诗印诵》篆刻印屏,徐家昌绘制的以静冈县花为主题的《繁花似锦》,吴静初创作的体现日本佛教临济宗祖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图》,尉晓榕创作的源于天台和合文化主题的《和合二仙》,翁诞宪创作的体现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油画《国清寺》,也有韩天雍创作的唐代中日交流代表人物书法《阿倍仲麻吕诗》,骆恒光与陈建中创作的《钱起诗送僧归日本》等一众书画篆刻精品。

【龙泉青瓷创作】

在展厅的水波纹地台展出的是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淞贤、徐朝兴、卢伟孙3位陶瓷艺术大师创作的龙泉青瓷作品,日本艺术家名仓达了所创作的雕塑与装置作品。青瓷被誉为中国的“母亲瓷”,最早于东汉中晚期的浙江上虞越窑形成。青瓷展现的不仅是一种自然美、艺术美,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思美,它承载着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也承载着千百年来浙江人民对美好和理想的孜孜以求。陈淞贤创作的自然天趣、蕴含“冰清玉洁”意韵的花器摆件,徐朝兴以仙鹤原型创作的雅意满满的生活茶具,卢伟孙创作的简洁雅致颇具文人风格的文房器具……这些作品是传统青瓷工艺基础和当代审美关照下的有机融合,体现了青瓷从造型、釉色、装饰技法及艺术创造等角度更多的可能性,突出了当代青瓷创作新奇、简洁、个性、创新的特性。

与诗路地图相对的另一面长墙上,则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闵学林所书写的长达11米的书法《将进酒》,笔墨间撕开苍生渺渺,六合茫茫,将诗思推向悠远的时间感与宇宙感之中。起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为作品奠定了浩阔之息,墨色浓淡枯润兼备,笔墨呼吸中见苍茫劲敢之姿。于纸本之上,见剑气翻飞,雄心呼啸,打开了唐诗壮阔的宇宙气象。

【林壁】

展厅中间,是由四组中日艺术家组成四面背靠背对话的“林壁”。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卓鹤君以一副意向荒芜却气势骇目的浓墨作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将山水之息凝于纸上,画作中间一浓黑飞梁横置于天地之间,将天地划开,亦强势亦神秘,下方有千岩万壑,重汀绝岸。在夜色的云雾中消匿又复现,将山形模糊,将天地覆盖,翻涌间忽现半轮白月,高悬于涛天云浪之中,薄光初现便照亮半山。与卓鹤君泼洒的月光背后,是日本艺术家斋藤典彦的两张描绘日光的作品,同样是对光的关照,斋藤先生呈现出的是另一种意趣,日光穿游在山林树茏之间,将自然之景渲染的如梦似幻。

回身,对面“林壁”上挂着的是日本静冈县书法家樱井流翠所作的书法作品《汉诗“赠孟浩然”李白》,笔力强健,枯润相济,字形中依稀可见那带有节奏感和跳跃感的声韵变化,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高亢激烈,在素纸黑墨间酬唱唐诗远渡重洋流转千年的诗韵。在其背后,是来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巨幅乱书《梦游天姥吟留别》。此诗作于李白离开翰林之后,是一曲梦幻交织的游仙吟,也是一次灵魂翱翔的记梦行。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王冬龄跟随李白,乘风入梦,以乱书踏入四万八千丈的天台,笔墨在意识的流转中步入精神化的世界,而观众也在这“乱”中,依稀看到了“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奇踪异状,和“天姥连天向天横”的状憾幻视。结尾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既是李白个人不愿卑躬低头的傲骨精神,也是万千诗人一同凝聚的志意初心。两位书法家的对话表明,唐诗之径从来不只是山林野趣的恬淡闲散,也不只是自然山水的观象赞叹,它是精神性的,它无视语言文字与时空的阻碍,将大家轻松地带到千年前的时刻,因为诗意的生发适用于所有年代。

同为书法,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月真与日本书法家静慈圆则展现出了对唐诗不同的理解与面貌,两位均出自佛教,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看到的不是心绪感通与万丈豪情,而是在佛家、禅宗的精神浸润下,对于书法本源与回归,以教法参悟文字的心灵,解读蕴于唐诗遣词造句之下内心的精神家园。

这时再看李凯生与保科丰巳两位建造“家园”的建筑艺术家,他们在此次展览中带来了极富意趣的两件作品。李凯生根据天台寒岩的意象,对建筑进行了转化,用结构化的方式构建山水意境。并将建筑模型图纸以传统书画卷轴装裱,在诗性的语言下与形式和维度碰撞。保科丰巳作品《思考之井》则是一件极具田野调查式的作品,这件作品曾在2020年在中国各个城市巡展,每到一处新的城市他会去找寻当地的木材重新搭建《思考之井》,作品中所用到的四根木材同样是是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中产生的。

“月”:愿逐月华流照君

伴随诗语碎片的引导再次穿行,月华如亘古天地,本是无情,却因人之深情而有了绵长的情意。来自日本的五位青年艺术家明石雄、井村一登、山本爱子、广田郁也、牧田沙弥香带来了吸收古韵诗感而站在现代诗月下的面貌各异的几组当代艺术作品。其中包括摄影、雕塑、绘画多种创作形式,将两国异同的诗性与诗意同当代的个人审美相结合。再深邃的情感、再飘渺的诗意,也需要回落现在的时空,超越的意识也要复归于人间情感,在日本艺术家的视角下展开对唐诗当代的观想。

“夜”:落月摇情满江树

接近尾声,由管怀宾与坂口宽敏带来的两组影像作品,再次组成影像空间。管怀宾作品《流隙》呈现的是一座在水下逐渐消融的佛塔,佛塔由沙土压制而成,伴随着流水的侵蚀物象的形状开始模糊,但隐约可辨。光与黑暗在气泡中交错,静谧中历史与岁月的荒凉感铺面袭来,如同一幕被凝固的历史舞台。坂口宽敏先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以自然环境生态的循环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大地艺术作品,作品《帕斯卡的海》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作品,木枝在浪花涌动的沙滩上一遍遍描摹划下印记,似乎想要将混沌不明的浪迹划清界限,但循环的海浪在下一秒就将印记吞噬。循环、流逝、反复……当阅过“花林”般多元丰富的诗意后,管怀宾与坂口宽敏两位艺术家用深邃与广袤的影像语言,再次引导众人回到唐诗的静谧之中,在冥思中回问自我的内心。

尾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最终的尾声,以李白诗“今人虽不见古时之月,但今月依然照古人”与开篇序厅里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呼应,再次把对时间流逝与永恒不变的思考投回视野之中。同样在序厅中曾出现的金石学专家许力和著名书画家林海钟先生在尾声处共同合作,将拓印与绘画结合,以今会古,共做一幅《唐“怀素好素”陶瓶的拓本博古图》。当观览过这“春江花月夜”后,此时此刻,展览将创作与说话的笔杆转交给观众,将千年前唐诗题壁的现场带到展厅之中,观众可在特制的水写布上提下诗语所感。如此,唐诗在展厅中完成了跨越同“空”异“时”和同“时”异“空”的对话。梭古渡今,跨越时空的完成一次关于唐诗的行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