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观察】反思艺术史论研究系列之 高岭:学术是披沙拣金,绝不是认沙为金

【按】

对美术的历史研究不是大海捞沙

对艺术的理论研究不是编织程序

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美术界在理论研究和教学科研等领域里是否存在着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高岭和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牟群近期分别撰写文章,表达了对此方面问题深切的关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6ec64c490a0c4922723d028417e30a05.jpg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高岭(左)和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牟群(右)

  近年来,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翻开所有的美术类学报和期刊的纸质版或者电子版,其中大量文章都存在把根本没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也就是没有普适性的事物,当成研究对象加以硬性罗列阐发的严重问题。

  在一个注重微观叙事并警惕宏大叙事带来的空泛无物的时代,对具体案例和材料的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请切切清楚的是,“具体”、“案例”和“材料”,绝不是大千事物本身,也不是物料本身。所谓“具体”,即是芸芸中的选择;所谓“案例”,即是普罗中的典型;所谓“材料”,即是物料中的判断。很难想像,也无法承认,像某省某市某县某乡甚至某村,或者某市某区某街道的某处,在某个过往历史年代里的某个物件或者某些行为,能够经过一篇学术论文的写作,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持续讨论研究。

  中国的美术史论界,长期以来受考古和历史两学科的影响巨大,总是有着对物证勘伪的浓厚兴趣。但是,即便是考古的物证,也绝不是大海捞沙,而是经研究论证之后有选择、有目的、有区域范围的相对定向取证求证。现在,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和青年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各地犄角旮旯的现场和文献中四处立题。这些课题,无论作为硕士博士毕业论文,还是作为各地乃至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其选择的依据何在,其研究的价值为何,其写作的意义怎样,实在是十分令人担忧和困惑。

  这个世界是多样的和丰富多彩的,它在历史上和当下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故而称大千世界。每个人犹如宇宙中的繁星,是流星,是过客。要想在星辰大海中发光并照亮他人,就知识分子而言,是要心中有选择和判断的,也就是价值判断。如此,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才可能对他人、对某个社群、对某个阶层或者某个民族乃至国家的美术建设和发展有启示性价值、有建设性意义。

  这种认沙为金,把沙子当金子并煞有介事地展开煌煌研究的荒唐现象在当下如此高频和普遍出现,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开始,源自西方高校自然科学专业的论文体例的“选题的依据”、“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本选题的特点和新意”(原称“选题的目的与意义”)、“论文的结构与思路”、“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的难点和创新点”,加上脚注、尾注、参考文献、中外文对照表,等等,等等,就程序化地、持续引导学生如何按照指定的单一逻辑模式编撰论文格式和体例,包括做出符合线性逻辑要求的PPT课件。这种写作训练的好处在于培养青年人的理性逻辑分析和归纳能力。但它的弊端也是十分深重的:长期的训练、引导和要求,造成青年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想做科学实验那样注重研究写作的细节和程序,却丧失了对研究写作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意义的清醒认知! 也就是从这些年充斥在各种美术类专业刊物特别是核心刊物上的论文,以及每年知网上海量的硕博士论文中,我们难以读出它们各自哪怕一点点具有新意的结论。

  追求体例和程序的规范化,顺应了学科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但是在客观上也造成了青年学生和科研工作者们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无差别地选择研究课题的随意性、肤浅性和非典型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主义支配下的学科规范和科学研究,从来不应该成为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都按照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管理方法与体例行事的理由和依据。(自然)科学覆盖不了社会科学,更不能取代人文学科! 美术特别是美术史论和艺术管理,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领域,它的相关研究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观点、立场、态度和新意,也就是结论,而不是程序本身或者程序正确。

  任何科学研究的成果,都应该以结论的方式或者是指向结论的方式,告知阅读者、学习者和后进者。如此,后者才能在前人的这份研究成果结论的部分开始,继续推进对有关事物和对象的研究。没有结论或者指向结论的文本表述的任何所谓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等等,不过是成连累牍的废纸和牍文,这些以各种和各级人文艺术科研项目所耗费的经费和精力,实属浪费,令人痛心。

  作为美术高校教师,长时间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是,大量开题甚至定稿成文的本硕博士论文,在结论的部分,总是不加任何自主文字表述的以“结语”二字草草收尾,看不到对全文的总结与价值意义的提升,也看不到作者的鲜明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正文程序中最后的“结语”环节,其文字内容总是语焉不详、不知所云,字数少的可怜。

  为什么会没有自己明确的结论(“结语”)?为什么在开题和论文成文时总是躲避或者疏漏“选题的特点和新意”?为什么不敢直接亮出自己论文的“创新点”?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也就是结论。

  任何优秀的学术文章,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结论。人们读文章,最要紧的就是要了解作者独到的见地,即结论。而结论或者见地,其实早在写作之前,经过自己长期的学习研究和收集掌握相关资料,已经酝酿并勃勃然于脑海中了,正如郑板桥所云“胸中之竹”。论文的写作,其实是心中之论的外化和显现,相似于画家将内心的审美意象通过一定的媒介材料,外化和显现为视觉艺术形象。

  因为没有观点和看法,所以无法对过往的美术世界和美术世事进行判断和选择;因为注重程序和体例,所以把关注事实和细节,当成了论文的主体本身。文牍有余,却卓见寡然。

  有关如何增强和提高当代美术界学术论文形成并且具备相应的观点、看法和结论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一项巨大并且任重的工程,有待日后另辟展开。

  至少当务之急是,要高度重视和警惕认沙为金的伪学术现象盛行。


作者简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501/9b2971a8bef1e7c1380414937d39b8fb.jpg


高岭,1964年出生,自1980年代后期开始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著名艺术批评家、理论家、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硕士、哲学学士,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现居北京。

作者:高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