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看庞茂琨的新作

  今年夏天,很多朋友都要去意大利做展览,我也借去匈牙利看场地的机会,顺道去了意大利,并规划了我的参观路线。当我再次回到米兰大教堂、博洛尼亚市政厅、博罗尼亚大学、乌菲齐美术馆,重新阅读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的绘画时,总会被那些不同时期艺术家的绘画所感动。尽管这些充满宗教感伤和市侩生活的叙事,已是我们今天不再看重的内容,但我们仍被那个时代艺术所描绘的历史,而产生由衷的怀想。也因为此,我也会触景生情地联想到与这些描绘方式很近似的中国艺术家。其中,最容易让我想到的是庞茂琨。因为去米兰之前,我还和朋友们去他的工作室讨论他的最新创作,那些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绘画叙事。有时我也纳闷为什么在中国有这样的艺术家,他们的表现才能,绘画叙事与伦巴第十八、十九世纪之后的风格样式如此接近,在内容上也有着类似的相似性?我想单一的手工性和所谓技艺是很难解释这样的诉求的。当然,服务于宗教,崇尚自然质朴的描绘是伦巴第地区画家重要的出发点。但如何通过个人体验或者说用宗教的精神来呈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再用叙事的图像衔接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典型化场景,仍是有着相当的难度。而伦巴第的画家则在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几百年时间里,不断涌现出每个时代的绘画大师,用手中的画笔向今天的每个参观者述说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诉求和生存愿望,十分令人感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艺术遭遇现实时,它的意义并不在于媒介本身,而是艺术实践过程中,艺术家如何用思想概括出艺术家对现实的重新解读。

  正因为此,我再次观看庞茂琨的作品时,我先是对他能够没有地域的局限而娴熟的应用油画这种媒介,而表示感叹。因为不管你从书上,或者是在西方的美术馆学习或说凝视大师想与之接近时。你想实现的自己的愿望是非常有限的,其中原由是时间造就将这样的永恒凝固在那一时刻,已经随着场景的置换而消失。更重要的是,那时的技艺,内容方式也是你不能企及的。但也许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我也不知道的什么方式,能够用心灵感受到的某种交汇,庞茂琨显然是这样少数人中的一员。在庞茂琨的描绘里,没有什么东方西方,而只有人的深度感受和与人相异的视觉体验。正是这样的体验,造就出庞茂琨在绘画上有比别人更多一些的欣赏层面。

  从另一方面讲,我们常常说画如其人,这句相当老套的话,而在庞茂琨的工作室里,我们则能够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艺术家为什么会坚持用一种几百年优秀艺术家所坚持的描绘方式,来表达出他对人的尊重与赞美,当然这里也包括上帝。了解庞茂琨的人都知道,他总是用敬畏的态度面对创作,面对生活,以及与他相识的每一个人。所以我们才会理解他在造型上为什么仍然秉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造型态度。在应用色彩上,他总是能够和谐的利用对比关系。在内容上,艺术家的作品总蕴涵着对“善”的忠诚,对“美”的赞美。他与十九世纪前的意大利艺术家相比,只是少了对宗教的体验。

  也许有人会问,在观念,媒介被重新设计的新时空中,艺术家如何准确地用他的创作,来形成与当下文化的关系,而这样古老绘画方式作为思想的载体,是不是有点力不从心。这样的提问肯定给我们带来思考,但我仍然想强调的是,艺术家的类别、才能、对文化的忠诚以及在历史长河的总结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态度,才是构成他是否是艺术家的关键。而庞茂琨一直坚持对社会及人之信心,并以这样积极的态度建立起的绘画叙事,已经在过去的时间段里有了印证,这也正好对应了我对伦巴第的绘画的认识。所以我要说,庞茂琨试图在一种对古典艺术认识的基础上用新的观念来形成当下中国特殊语境中人们的生存叙事,这些既真实又生动的图像有可能为今天的绘画提供更多的角度。

  由此我才会想到,为什么伦巴第的艺术大师他们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完成了他们不同的叙事,并让每个阶段产生不同的结果。而庞茂琨又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印证他的追求,以及用这样的工作来讲述他关于我们这个动荡时代的想法与态度。

俞可 2013年6月26日于四川美院

作者:俞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