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道至简 静水流深

  潘行健是广州美术学院附中的首届生。可以说,我们当年报考“七年制”是看着登有他们的画的招生宣传广告搏进校园的,那时我们太小,还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他们的作品,就是我们的楷模。尤其是潘行健,他是全班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他画的富兰克林像,有那么多细节,可又画的那么整体,脸是被微妙的体面构成,令我们倾倒叹服。

  素描基础那么好却报考了冷门版画系的潘行健,还不负众望成了版画系主任和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这倒不觉得奇怪;奇怪的是他能够在退休之后,在某些人看来已是功成名就,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他却还像个年轻小伙那样经常和年轻人在一起,还在学发微博、微信,对任何事都是那么喜欢钻研。每天清晨,我去操场打拳之前,总喜欢和他聊聊天,每次都感到很开心,总想把对他艺术的看法写出来。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大道至简,静水流深。我觉得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潘行健的艺术追求和探索。关于大道至简,只要比对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和文风就可以明显的领悟到。但是“至简”的境界,就会明显的缩小了他作品的接受群。在展览会上,就有两种很对立的看法:一部分人说,喜欢他类似写实素描的版画,说这些作品栩栩如生,刻得像真的,而他现在的画却越来越没有立体感了,越来越令人看不懂了;另有一小部分人说,潘行健的版画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概括,甚至巧妙的运用符号在画面形成对应,越看越有味,这叫做静水流深呐。10多年下来,喜欢他这种追求的人越来越多了。至于说立体感,这本身就并不是一个判断艺术的标准,在宏观的视野下,立体和平面是相互转换的。未来派艺术、纳比派艺术不是在这一点上开辟了新的天地吗?

  做到大道至简,静水流深是很不容易的,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分清执着和认真的问题,执着和认真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佛学和道家的智慧都反对一味执着。显然,潘行健不是一个执着的人,而是一个认真的人。他认定了他所追求的艺术真理,他认识了世界应该遵循的发展规律,他就该追求则追求,该放弃则放弃,使版画艺术的本体力量表现的更为纯粹。

  我自己不搞版画,对版画很外行,但这一次,我认真的看了潘行健的这一批版画,我感到了巨大的魅力,这是一种极简的魅力,是属于版画本体的魅力。他没有必要在版画中把他过去在素描里所学到的一切东西都搬进去,而是会大胆的取舍。

  我看潘行健的版画,发现版画的这种制版的美,这种印痕的美,特别是这种复数的美。怎么样从内涵和外延上去对版画本体做更深入的研究,我觉得潘行健在这个方面钻研的很深。我曾经到过潘行建的工作室去看过他的版画,加深了我对平面力学方面的理解,对于黑白美的理解。他的版画作品使我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面,得到一种艺术在追求新空间中的巨大净化力量。

  潘行健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曾写到过:

  好多年前,暮色中学院操场旁挂在树上的一只断线风筝触动了我——它从哪里来?怎么断的线?放风筝的孩子该会多么难过……我永远记得风筝的尾巴在晚风中还微微飘动——它从此留在我的脑子里,成了我创作素材的库存。

  若干年后,一次在深圳看到好多风筝在一幢幢高耸的建筑旁飞翔,我想起了那只断了线的风筝。面对眼前那一动一静、一旧一新的景象,风筝从一个故事变成了一个象征。

  正是风筝的灵动性、传统性与人文性使我决心让它作为一种象征在《立交》中出现。也许更重要的是,在它映衬下,立交以其固有的稳定性、现代性与技术性自然成了与风筝相对应的另一象征,这是《立交》创作过程画面图像的重要转化。

  如果我们把他画中的鸽子和风筝当作自由的象征的话,那么他的画面中的交通标志,建筑物和立交桥可以当作人化世界规则的象征,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由自由与规则相互交织的矛盾体,让人读了他的画,能引发深思,这也是一种抽象的力量。

  我看了很多人画的风景画,画出的东西哪个时代都可以画,画的是哪里也搞不清楚,他们的审美还停留在过去。而看潘行健的画,包括看他的老师刘其敏的素描,一看就知道他们画的是当今的中国,当今的广州。他是在司空见惯的社会变化中发现新的韵律、新的节奏。同时,他也在司空见惯的社会变化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看了他写的一些文章和心得,更使我坚信艺术家是时代敏锐的感官。

  人有左脑和右脑,有两种思维路线和行动路线,艺术和科学是人类前进的两只脚,科学走不通了,艺术开路;艺术走不通了,科学开路。正如庄子在《知北游》中所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美术,是会造就一批对形态、视觉、空间高度敏感而又能进行思维、行动、建构的人,这是一批在用美的原则净化世界的人,甚至能在大美关照下进行统筹策划。现在的美术学院不仅仅是培养会画画的人才,美术的内涵和外延宽得很。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已经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在当今世界,美术人才更应该为建立一个美的世界,美的社会,美的中国,作出我们的一份应有的贡献。

  美是对优化信息的直觉,是积极的天人合一的状态,是对生态文明的建构。

  我看到了潘行健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2013年7月4日于中国•后现代研究所

作者:李正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