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林江东:探索写意岩彩,路漫漫兮
林江东,1945年生于河北省,自幼酷爱绘画与文学。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专业,1981年在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获经济硕士学位。1981年至1995年在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1999年至2002年陆续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画院进修中国画与艺术理论,绘画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2002年参加了中国环境保护绘画大展并获奖。2002年秋赴日本,现常住东京,以绘画创作为主兼任水墨画讲师。
记者:您是学日语专业的,毕业后从政、从商二十多年,您的绘画主要是从哪里起步的?
林江东:从幼年起,我就喜爱绘画和文学,特别是北京大学文科教育的系统培养,给我奠定了比较坚实的文学功底,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我广阔的创作空间和灵感。在从事经济工作期间,我经常出国考察,广泛涉猎了西方和日本文化,并经常与中国文化比较,逐渐形成了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艺术理想。从90年代后期,我弃商从画,先后到中国著名的美术学府进修深造,掌握了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技法。同时,我又接受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胡伟先生的指导,对中国绘画材料与当代艺术表现进行研究。
确切地说,我的绘画生涯是从大写意水墨画起步的,写意水墨画是明清以后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吴昌硕和齐白石等写意画大师,把写意水墨画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我钦佩八大山人苍劲狂放、桀骜不驯的风骨;欣赏石涛酣畅淋漓的笔墨;景仰郑板桥蔑视权贵、借笔抒愤的人格;喜爱齐白石质朴诙谐的庶民气息。我认为,进入21世纪,这些写意大师的人文精神仍要继承和发扬,但同时也要寻求新的突破。
记者:许多人对岩彩画比较陌生,它有什么特点?您探索和创作岩彩画的动机是什么?
林江东:在学习大写意水墨画的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我开始了新的探索。恰好有机会在日本长住了两年多,使我能比较深入地观摩学习日本画。日本绘画产生于中国文化的母体之中,沿着唐绘、大和绘和浮世绘的脉络发展。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吸收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并逐步形成了以岩彩为主要绘画材料的日本画体系。岩彩画其实来源于中国,以矿物岩为材料作画在两千年前曾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并出现过一段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目前,尚保存在新疆克孜尔、敦煌和西安等地的众多壁画就是这一历史的证明。遗憾的是,唐代以后,这种画风逐步衰退,技法也日渐失传。然而,岩彩这种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材料却漂洋过海在日本得到保存并发展起来。现在,日本不仅拓展了中国的古典矿物质色,还创造了人工合成语言体系而跨入了世界现代绘画范畴。这一现象既令人深思,又激发了我作为一名中国画家复兴这一古老民族传统绘画材料的愿望。
记者:岩彩画的基本构成是什么?一般来说,东方绘画的色彩强调装饰性和象征性,西方绘画则强烈写实性和表现性。您在创作的岩彩画时,突出哪些特色?
林江东:岩彩有着丰富宽阔的表现魅力,它的色彩种类丰富,色泽鲜艳晶莹,以色彩语言道出自己对人生四季的不同感悟,可以说是强调和突出东方绘画色彩的象征性和西方绘画色彩的表现性,减弱了装饰性和写实性,突出色彩自身的寓意和表现力。此外,我力图把诗意融汇到画中,追求画面的意境和神韵。在这一点上,延续了中国文人画的以诗入画的传统。比如,在“温一壶月光下酒”这幅作品中,幽深的画面和淋漓的泼洒使人联想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在“三人行”这幅作品中,形态各异的三棵树诠释着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的哲理。
原载于华人周报 2005年12月6日
作者:龙丽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