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履对《华山图序》的再认识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文化受西方唯物论反映论的影响,艺术的评价标准多是以西衡中,以西论中。如把明代王履《华山图序》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之语奉为圭臬,似乎找到了符合唯物论认识论的有力证据,实则王履此文此言旨在反对株守“既往之迹”,反省“多以纸素之识是足”,而非提倡对景创作、实景摹写的认识论。

  一、王履其人其画

  王履,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属明初人,入明时已三十六岁。王履到壮年时喜欢上画画,而他所崇拜的画坛偶像竟然是带有明显作家气息(匠气)的马远、夏圭一路:“夫画多种也,而山水之画为予珍;画家多人也,而马远、马逵、马麟及二夏圭(指夏圭父子)之作为予珍。何也?以言山水欤,则天文、地理、人事与夫禽虫、草木器用之属之不能无形者,皆于此乎具,以此视诸画,风斯在下矣。”遂广事搜寻,并“模之习之”,编为《画楷》二帙,奉为山水画之楷模。(《画楷序》)。王履喜爱马远、夏圭的原因十分明了简单,就是马、夏具有较强的模仿自然的能力。在王履看来,天文、地理、禽虫、草木器用等凡有形者,在马远、夏圭作品中都能被巨细无遗地描画出来。以此标准来衡量前贤或当朝的任何画风,他认为都在马远、夏圭的画风之下。由于王履的职业是医生,其职业特点要求科学的实证,故马远、夏圭写实一路符合他的职业思维。所以王履仍延续着南宋的审美画风而没有融入到元代“温故而知新”变革的潮流中去。

  在元一代,由于赵孟頫、钱选等人大力倡导“温故而知新”,画学唐代、北宋,书学魏晋,遂开“元四家”倪、黄、王、吴一代新风。“元四家”诸贤力接前贤,矫正南宋马、夏“枯硬”画风,成为恢复中华文化正脉的大家。除“元四家”之外,还涌现出像方从义、杨维桢、张雨这样的天才书画家。王履的局限在于他没有从当时的历史文化的变迁来思考画风的变迁。而是以自然物象的形质来衡量绘画的高下。他远不师晋、近不法当朝时贤。画不如意时归咎于模习传统“多而不厌”的“癖”。他欲“治癖”不从传统文化上去求医,而偶从“师造化”上找药,其结果还是陷入到形而下的模仿自然的局限之中。

王履·华山图册

倪瓒·幽涧寒松图

  二、“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辩析

  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感物说”就有记载,《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陆机提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刘勰认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唐人孙过庭、张怀瓘等强调“观物取象”。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苏轼主张“其神与万物交”。陆游有“妙处元在烟雨中”的感叹。关于艺术中的“感物”、“师法自然造化”,古人论述详备。

  古人对于“法度、师承”,与“抒发我见”都有很好的阐释和十分高妙的见解。“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法。”(朱熹)学习书画,都应从基本法度开始,如果某人被前人法度所束缚,不应该责备前人,而要怨自己没有活学活用,怨自己急于求成,求脱太早。苏轼就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名言。与前贤的论述相比较,王履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并无新意,也无妙处。他的“心师目”,其“心”并没有形成人的主体,并没有凝于神,也不是情感的召唤,而是被动地听从感观的驱使。“目师华山”,其“目”也是无主体精神、纯生理性地接受华山,是对自然的愚忠。透过王履这段话来分析他的“感物”心理过程,他感物的思维确实是比较倾向于西方唯物论的认识论。且不妄言中国的古人或是王履有无西方的认识论,然而用西方唯物论的认识论来衡量中国久远的“感物说”是南辕北辙的错误观点和机械教条的做法。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

  三、为张扬唯物论而将《华山图序》断章取义

  为求证王履《华山图序》的本来面目,我特意翻阅了许多年来最为流行、最具影响的一些美术史论著和美学史料。其中以《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较为系统。该书在论及明代王履时说:“王履的《华山图序》是明代初期的一篇重要的美学论文。……王履把他自己的美学思想精炼地概括成一个认识论的公式:‘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王履的这个公式,坚持了一条明确的唯物论认识论路线。”实则王履此文此语旨在反省自己以往“多以纸素之识是足”,缺乏对真山水游历的遗憾。故文中自称:“斯时也,但知法在华山,竟不知平日之所谓家数者何在。钱谦益也说他”及游华山,“见奇秀天出,乃知三十年学画不过纸绢相承”《列朝诗(集小传》。)在反对株守“既往之迹”的同时,该文还谈到,面对华山写生只是为了搜集创作素材而非提倡对实景进行创作:“既图矣,意犹未满,由是存乎静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饮食……”“一日燕居,闻鼓吹过门,怵然而做曰:‘得之矣’遂麾旧而重图之。”可知其“目师华山”者,亦不过如石涛所云“搜尽奇峰打草稿”之意,到真正创作时是要酝酿情绪“重图之”的。王履虽然在绘画上强调写实,但作为“博通群籍”的画家,中国历代画家所共识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规律他还是懂得并遵循的。而绝不会按一个西方的“公式”机械的模仿自然物象。更谈不上什么“坚持一条明确的唯物论认识论的路线”一些学者蔽于西方的反映论,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搜寻到了一些强调师法自然的观点、言论,便标榜该人该论属于唯物论。强调师法传而统,温故而知新的言论,以及强调创作中“灵感”“妙悟”的观点都会被戴上唯心主义的帽子。其实文艺创作,不论作者是倾向于客观或主观,都是反映“人”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诚如王国维所言:“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我从二十岁进美院学画,初学美术史便被灌输了王履《华山图序》是反对因循守旧,面向自然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常听到赵孟頫、董其昌复古、保守,是“唯心主义”代表的观点。经过四十余年的学习和实践,我觉得昔日被批判、贬低的前贤画家,倒是能给予我更多的滋养。此一现象令我疑惑已久,今写此文,一来发我所感所思,二来请贤者解惑。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王蒙·青卞隐居图

2013年4月

作者:许仁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