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注重色彩的结构要素

  如何观察表现色彩?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跟着“感觉”走,所谓“画素描靠理性,画色彩靠感觉”,因而常常陷入被动状态,盖“感觉”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是不稳定的。例如,我们观察一面灰色的墙,最初的“感觉”是墙倾向于灰紫色,而一旦视神经疲乏,“感觉”就会逐渐迟钝以至混乱(尤其是初学者),墙很可能由灰紫色转向灰蓝色,再由灰蓝色转向灰绿色、灰黄色……如此“感觉”来“感觉”去,终被“感觉”所误。

  观察表现色彩应从色彩的“结构要素”着手。

  众所周知,“点”、“线”、“面”、“体”是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结构要素,是实实在在、不被人的感觉所左右的物象形态状貌的具体反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客观物象的色彩以“点”、“线”、“面”、“体”为视觉单位一一呈现出来,其中包括色块的面积、形状、位置以及与之相关的色相、明度、纯度诸因素。因而,对“色块的面积”、“色块的形状与位置”、“色块的对比关系”进行不同的处理,则画面产生截然不同的色彩效果。

  一、色块的面积

  我们必须首先确立色调的意识,解决色调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进行色彩的概括和归纳。由于明暗充满着戏剧性变化,我们对色彩进行归纳和概括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故要想方设法排除来自明暗的干扰。

  实践告诉我们,当客观物象的色彩被概括归纳成几何平面时,色块便成为画面色彩结构的主要元素,色块面积大小之运用对画面的色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红色块占据画面较大面积时,红色起主导作用,色调倾向于红色;当绿色块占据画面较大优势时,绿色起主导作用,色调倾向于绿色。自然界的色彩千姿百态,可以说,有多少种色彩就会有多少种色调,问题在于我们选择怎样的观察“角度”?“着眼点”放在哪里?该从何处入手?同样一组静物,正面与侧面,色块大小分布就不一样,色调的倾向当然也不一样。正面看,暖色区域大,画面倾向于暖调子;侧面看,冷色区域大,画面则倾向于冷调子。就像我们面朝茫茫的大海抑或辽阔的草原,“大海”、“草原”分别左右我们的“视觉活动”,并最终限制我们的调色板……“着眼点”是一种需要,或者说是一个出发点,一种意图,是超越于客观局限的创造性行为。凡高将天空、田野画成金灿灿一片黄色,黄色块占据画面主导地位,产生热烈、光明、永恒的感觉;苏丁把教堂涂抹成血淋淋一摊红色,红色块占据画面主导地位,造成恐怖、疯狂、暴虐的印象……

  如果说,印象派画家把色彩牢牢地建立在素描的框架之中,以色彩体现素描关系,借素描加强色彩关系的话,那么,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则在“画面结构”中让色彩扮演与素描同样重要的角色,色彩关系实则素描关系,反之亦然。塞尚的色彩观使绘画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色彩的“量度”,而色彩的这种量度主要依赖于画面的色块来实现。在塞尚的作品里,一只红色的苹果、一条蓝色的裙子或一片绿色的森林,并不仅仅意味着自然物象本身的属性(如相貌、质感等),更主要的是“红色块”、“蓝色块”或“绿色块”在画面整体布局中占据的“视觉强度”,这种视觉强度会随着色块面积大小的改变而改变。

  这种现象在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德库宁、波洛克的作品甚为明显:笔触、线条看似杂乱无章,然而色彩的视觉次序却有条不紊,每处笔触、线条均以色块为视觉单位,其粗细、长短、疏密实质上体现了色块面积大小的具体变化,这一大一小的变化,不仅控制全局的均衡、节奏、力度、强度,而且影响、限制甚至改变色彩的调性。

  二、色块的形状与位置

  色块的形状自物象的形态状貌演化而来,其特征与色彩的视觉效果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是黄色的圆形和三角形,圆形意味着饱满、丰腴,三角形象征庄严、稳定。故此,色块的形状具有自己的性格和造型的功能。在盛唐壁画里,飞天的躯体、服饰、飘带或云彩在画面结构中是以“色块”的角色出现的,其“形状”是作者围绕“流”与“动”的意图设计,尤其经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勾画,莫不飘然飞舞。中国的书法,尽管都用单一的墨色书写,而颜体质朴敦厚见其“筋”,柳体刚劲挺拔见其“骨”,皆由笔划的形态变化及其结构特证体现出来。

  色块的位置即色彩的占有方式,或居中或上下左右,色块所处的具体位置,与画面的统一、对比、呼应、秩序等密切相关。我们常有这种体验:在一幅画里发觉某些方面欠妥,是色块的位置安排不恰当之故,将其中一组色块稍作挪动之后则局面全然不同。在通常情况下,色块位置的安排处理,是以色彩的视觉效应为出发点,比如,高纯度、高强度的色块不宜靠近画面的边角,等等。

  色块的形状与位置对画面构成形式产生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绘画中,艺术家们几乎放弃明暗,而让色彩处于平面的空间维度,以便于运用形态特征各异的几何形来经营位置,确立构图,表达各自的意念。例如,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许多静物画,以“点”、“线”、“面”、“体”为构成元素,色块相互穿插,“圆”中带“方”,“面”中见“点”、见“线”、见“体”,更以疏密、主次、虚实处之。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罗斯科的绘画,其结构的全部元素不外几个“方块”,这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形式一如极简主义的作品——没有任何中心焦点却具有无限制地向外扩张的色彩“量度”,并借助于笔触的变化、颜料的厚薄、底子的纹理展现一种纯粹的色块感观美,把人们吸引到整体色彩的体验中去。

  三、色块的对比关系

  色块经过组合、分割,在画面色彩结构中构成“关系”即“对比关系”。色块的对比关系建立在有机统一的基础上,与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基于色相、明度、纯度的复杂变化,把握色块的对比关系并非易事。我们不可能有如数据那样的标准裁定“对”与“不对”,而只能立足于审美的基础上衡量“合适”与“不合适”,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度”。然而,由于造型艺术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度”亦因人、因事而异。譬如,农民画家米勒与学院派画家安格尔的“度”就不一样,印象派与野兽派抑或立体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等等,其“度”更是相隔天壤。

  如何把握色块的对比关系?我们要回到造型艺术的规律上来,因为规律是相通的,因而“度”的原则是一致的。就艺术创作的“整体”而言,“度”其实是指“分寸感”,其最高境界就是“恰到好处”。譬如,在一幅画里对“明度”的要求能达到“再亮一点点不行,再暗一点点也不行”,对“色性”的要求能达到“再暖一点点不行,再冷一点点也不行”的程度。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是获得“度”的前提条件。凡高曾经说过:“如果这种绿色是用黑色和黄色调出来的就不能用其他颜色来调”(摘自《凡高书信》)。凡高何其“敏感”,对色彩的要求又何其“挑剔”——正因如此,他画出了诸如麦田、向日葵、咖啡馆、葡萄园那样的杰作。

  色彩在对比中产生,没有对比就没有色彩。不消说,“对比”就是把色彩进行统一的“比较”,比较其相互间的“关系”。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声称,他作画没有任何秘密,只是当某处色块不够红时就画红些,不够绿时就画绿些。如此“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比较”的方法,只有通过“比较”,雷诺阿才晓得哪儿“不够”红,怎样把红画“够”。

  ——当然,要把握色块的对比关系,光“观察”、“识别”、“比较”也还是不够的,大师们亦远非如此。毕竟,“色彩”各式各样甚或似是而非,其特性不同品格各异,因而各自具备独立的表现力。“色彩”是否真正为我所用,就看我们能否进入更深的层面去“推敲”、“理解”、“运用”……

  当绘画作为纯粹的写实形态时,色彩的主要功能乃“写形状物”,运用色彩的基本原则乃“随类赋彩”。而时至今日,色彩早已脱离客体的束缚而成为审美的产物,我们才有了“纯粹色彩”的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纯客观”色彩的排斥或否定,而是提醒我们在具体观察和表现物象色彩的过程中,要提高到“色彩结构”的角度或层面来把握。

  注:本文在广州美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发表

作者:黄增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