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山水承传——有感于莲胜的水墨山水画

  传统山水画留给每个艺术家的空间既广阔又狭小,一方面我们拥有了历朝历代无数的视觉图像可供选择挪用改造,另一方面残酷的事实也摆在每一个山水画家面前:艺术史提供给我们的是个性化的风格样式,所以能够脱逸出先辈们强有力的图式笼罩,对大多数山水画家来说是一个可谓终生奋斗的目标。所以当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莲胜近年的水墨山水作品上时,随即被画面中涌动的气象,山峦的神韵和浓重纷披的墨色所深深感染,正因为这个无争的事实,几乎构成了我们对他作品风格的认定。

  早在河北师大美术系读本科时,莲胜的山水画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皆有精彩出奇之表现。他鲜画宏篇巨制,但即使是写生的小品,也能给人一种欲冲出画面的视觉张力,画面意境和笔墨语言成为他山水画创作的追求。

  1998年,莲胜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教授的山水工作室,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使他对山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贾又福教授的指导下,他由画什么逐渐地向怎么画的探索历程迈进。在中国山水画的现代空间里,贾又福教授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他曾从师于李可染先生,对山水画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除去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之外,贾又福教授关于对继承传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们大受其益。他提出“最大限度地深入传统,以求最大限度地跳出传统;最大限度地深入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以求最大限度地高于社会生活与大自然;最大限度地认识自我,以求最大限度地走出自我。”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对恩师李可染的艺术理念深刻理解,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艺术语言。这一切,对莲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更加专注于山水画的学习,石涛、八大的秀淡纵横,齐白石的元气淋漓,黄宾宏的浑厚华滋,李可染的肃穆幽邃,先辈的成就令他叹为观止,成为他心追手摹的典范。

  严格的学院教育使莲胜与传统笔墨维系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他所选择的方式应该属于传统山水,但画面的气息又分明流露出追求某种现代性重构和对传统思维的逆向意愿,他在寻找着一种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语言符号。他善于把握画面大的团块整体结构,《深壑清居》、《一山秋阳》、《山水直言》等作品,以沉重的浓墨及适度的留白为主,黑白仍是这些作品的筋骨,而又黑白分明。白云流水、溪流屋舍皆为空白,使画面有灿然悦目的感觉,在传统笔墨中融入了西方构成主义的因素,犹如伦勃朗的油画肖像,大片浓重的背景烘托出人物的五官或微妙的眼神。莲胜总是把画画和围棋黑白对弈联系起来,注意留活眼,使画面通体透气,如在呼吸。莲胜的这种黑白虚实的直观感觉,既得益于先辈恩师,又源自大自然的切身感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莲胜山水创作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他多取材于太行山,每一次深入太行,亲临造化,都是为了求得“古法心源,山川相和”的宗旨,所以他的山水画既固守师古之本,又得造化之助,显示了作品的生机与活力。“春山烟云连绵,夏山嘉木繁阴,秋山明净摇落,冬山昏霾翳塞。”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曾经生动的描绘了山的四季神态,既是季节变化的反映,也是人的内心境界、思想情绪的表现。我们在莲胜的山水画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人化了的自然。

  在大自然中找到感觉,还要用绘画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表述语言的形式不能是单一的,而是不同语汇的提炼和凝结。

  莲胜每每在宣纸上落墨运笔,“创作”与“写生”的分野与界线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他早已为那些山石树木注入了灵魂,虽然他着意勾画的只是一些看似简单、随意、无序的丘壑野山的轮廓,然而,那些山石的肌理,树木的动势似乎成了他最为直接的精神和情感载体。随之,画面上粗笔破墨经他删减斟酌,反复皴染,有时锋芒毕露,有时云遮雾掩,一遍又一遍的循环描绘以达到画面丰富而又厚重的效果。所有单调沉闷的线条渐渐浮现出多变的光彩,所有模糊不清的结构慢慢显露出明晰的块面。过分追求墨韵的多姿,易于阴柔秀媚,莲胜以大块黑白及单纯含蓄的色调,营造了画面的阳刚豪迈之气。而莲胜已不满足于斯,他正在尝试在绘画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与直觉理性,《壬午畅怀》、《歇晌》、《气爽天高》、《急雨》等作品,笔力和气势不再是主要追求,墨色和情调才是落意之处。这使他的水墨山水更重书写性,从而便多了一份性情。他对于作品中感觉的关注,似乎胜过了对于如何传统和现代绘画形式、表现手法的研究。在他的创作中,所有的思维和技艺都服从他理想中所追求的那种感受,他从“大朴无饰”的审美角度书写自然赋予山水的朦胧诗意。他画雄伟、峻峭的高山,也画峡谷、瀑布、小溪,甚至画几间树木掩映的农舍和小憩的村民……,但莲胜心里清楚,形式本身是最好的文本,只有它才记录着感动画家的每一处思绪与风景。

  莲胜绘画作品的尺寸仍旧都不太大,我想这是因为他谙熟画的大气并不全在尺寸,而在是否有真气内充的道理吧!?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里的“真气”既有情感的描述,也有感觉的直白,同时还有对传统的传承。他以简约的笔墨构成了富于艺术想象和视觉张力的意象世界。这里的山石已不属于某个地域,他跨越了时空、情节,提炼成一种纯视觉的语言。由此画面的内涵也变得异常丰富了起来。

  中国人以山水为独立的艺术品类,是因为我们渴望理解自然,眷恋自然。在中国的诗文书画中,山水是最博大的,它往往是宇宙的象征。远离尘世的山水保持着自然的原貌,它们的古朴、沉静打动了艺术家,一棵树的造型、一块石的肌理都在莲胜的笔下“由自然生命转化为一种永恒的辉煌”,仿佛是画家在流动的意识中瞬间截取的一个片段,如果我们把它串联起来,便是画家山水传承的心历路程。

  承传,它发端于传承,山水画的传统延续至今,已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他又归于发展创新。“我没有一笔传统公式,但我有传统”,李可染这句自评,包含了传承的丰富内涵,是给我们后学者最好的答案。

  莲胜的山水画上没有取悦与人的企图,没有故做姿态的炫耀,那些一点一滴积成的山峦树木隐含着艺术家不断探索的技法和创作的愉悦。犹如印象派般明亮的色点遮蔽了视觉以外的背景信息,他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点染着每一个山头,每一处屋舍。他相信传统除了技艺,还有更重要的精神。

  面对前辈确立的山水高峰,莲胜没有选择模拟这山峰的形貌,而是钻进密林,不断攀登险峰,于幽冥苍翠之境去寻找使山林生辉,使墨韵长存的山水承传之路。

  2003年6月于张北寓所

作者:李延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