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动感都市——关于丁密金的都市水墨人物画

  与许多从事都市水墨创作的艺术家一样,丁密金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与观念上十分新颖,还携带着新时代的文化信息,很好地突破了传统水墨画与写实水墨画的入画标准与意境构成方式。但凡了解水墨人物画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水墨画中,人物画的题材总是与体现文人出世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喝酒、下棋、吟诗、作画、赏月、垂钓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写实性的人物画在题材上的确有了很大变化,但总是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关。相对来说,丁密金的都市水墨人物画与前两者都有明显的不同,因为他画中的人物,即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的一代,并不是根据以上两种绘画定式演变出来的,而是依据对根据对现实深刻感受创作出来的,其动态、衣着、发式等等均与历史上的年轻人相去甚远。如果按一些人类学家的说法,我们将其称为“新人类”也未尝不可。总的来看,丁密金的都市水墨人物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另一类则是以超现实手法做的想象性处理。在前一类作品中,往往充满着激情与力量,而抗争、奔忙、狂舞、欢歌,则是反复出现的主题。(陈池瑜语)在后一类作品中,他更多强调了一些都市青年人对喧嚣、嘈杂生活及纷扰思绪的挣脱逃离。(周爱民语)关于这些情况,已有好几位学者论及,也谈得极好,我就不做重复性的阐释了。在下面,我将主要涉及他如何从具体的表现内容出发进行相关的艺术探索。

  据丁密金介绍,在他全身心投入都市水墨人物创作时,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尽管传统水墨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它在面对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与现代人物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将传统纯正的水墨精神比较准确地演绎到现代表现上,他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与探索:第一是在人物造型与画面构成上;第二是在笔性的处理上;第三是在墨性的处理上。当然,这三者都是有所关联的,予以分开仅仅是为了言说的方便。我认为,在人物造型上,丁密金有一点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即出于突显当代青年人特殊精神状态的追求,同时突出笔墨自身的表现价值,他从不以机械写实的模式处理对象,而是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独特理解进行夸张性描写,其成功之处是,他在传统意象造型的基础上适度地融进了德式素描的因素,加上他也相当有效地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的若干做法,结果使他的人物造型具有方正、简洁、生动、耐看的特点。至于在画面的构成上,因受西方平面构成知识的影响,他十分强调点线面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还有形与形、正形与负形的对比等等。而这些都使他的作品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感。事实上,只要我们将他的新作与传统人物画与写实类水墨画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就会发现他在人物造型与画面构成上的创造性所在。而他作品中笔性的处理也好,墨性的处理也好,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从丁密金的创作历程中我发现,他早先也曾借用过学院的水墨模式画了一些都市人物,这些作品以线条的表现为主,略加墨色皴染,可算是西方写实风格与传统写意风神的结合。但后来因感到此种画法并不太适应表达现代人物,且个人风格不太突出,所以便没有继续画下去。在一篇并不太长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这种完善的线性定式,对某类令我们舒心悦目且神志悠远的题材表达自如,却对当代社会西装服、牛仔裤、紧身衣的现实情状和当代人的精神状态都不足以解读和表述,显得迟钝和麻木;有局限于可供表现范围之弊。也就是说“书写性”笔法只落在一根线上并没有那么大的负载能量。”

  很明显,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他后来一改了传统水墨人物画以线条勾勒为主、色墨点染为辅的表现程式,开始以大面积的“没骨”式的笔墨来表现对象的结构。他的画法既没有局限于线,也没有局限于用线去画轮廓,更强调用大小不一的笔触相互挤压来显出人物的形状——或是以后面的笔触挤压前面的笔触,或是以前面的笔触挤压后面的笔触,而且常常是从形的外部画到形的内部,又从形的内部画到形的外部,千变万化,不一而足。丁密金私下里将这种画法称为“水墨雕塑”,因为他在进行新的艺术表现时,其目标就是“使造型呈现笔墨化,使笔墨具有雕塑感”。毫无疑问,这种画法不但适宜于表现现代水墨画人的丰富性、鲜活性、易变性和多样性,而且容易呈现出笔意纵横、墨味盎然、浑厚华滋的味道。使画面的点、线、面交融,其用笔也充满“写”的韵致。至于在墨性的处理上,我深感他是智慧地转换了传统写意花鸟画撞水法,即常常在画面将干未干时,用笔蘸水画上若干遍。其好处是,一方面可以使画面上的一些墨被冲开,另一方面也使画面上的墨色晶莹透亮,具有冷暖对比效果与特殊的肌理效果。与此相关的是,他还把渍笔技巧很好地运用到了人物的造型上,进而使笔、色、形非常富于视觉的当代意味。另外,作为补助性手段,他还用大笔挥扫的几何块面增强了画面的力度感与冲击感,用蠕动的短笔触表现了画面旋转的节奏。(陈池瑜语)以此看来,丁密金的做法比那些一味摹仿古人与西人的做法显然要高出许多。

  丁密金的都市水墨人物,不仅形神兼备,而且与传统的写意文化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这无疑开创了一条水墨表现的新路子。相信其影响会越来越大。

2010年6月8日于深圳美术馆

作者:鲁虹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