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理想、公知与当下生活——以吴冠中为例略议当代青年画家的社会担当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当代社会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这十几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或显或隐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化在当代中国艺术界表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一名美术领域的研究者和创作者,抽身反观则不难发现,任何变化无不证实艺术生产过程中社会理想、学术公知的恒定存在。对于画家而言,他所关注的理想与公知是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加以呈现的。

  说到这里,笔者自然地想到了本人当前正在进行的课题以及研究主体——吴冠中。时至今日,尽管当代中国艺术界对吴冠中存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所有这些争议都丝毫不影响其作为开一代新风的大师的地位。从艺术家个案研究的角度来看,吴先生在艺术领域含辛茹苦耕耘半个多世纪,他的人文理想、社会公知以及技术层面上的创作经验对当代青年画家都提供了重要启示,可以作为用以讨论当代艺术生态建设问题的有益参照。

  理想,作为对未来事物的设想与希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也成为一个人信仰的构成部分。可以说,理想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1950年,在巴黎留学届满三年的吴冠中面临继续留在巴黎还是回国的人生选择。恰在此时,吴冠中读到了旅法党员传至巴黎的毛泽东所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吴冠中回忆此事,说《讲话》中“关于生活是艺术源泉的阐明特别打动我”,他对当时正在流行的以法国为典型的西方现代艺术极端厌恶:“我一想起自己在学习这类近乎变态性欲发泄的西洋现代艺术,今天这样的一个我,应该懂得补鞋匠工作的意义”。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决意回国了,“暑假后即使国内情况更糟,我仍愿回来。火坑大家一起跳”,“再苦的生活也不会在乎了。总得要以我们的生命来铸造出一些什么!无论被驱逐在祖国的哪个角落,我将爱惜那卑微的一份,步步真诚地做,不会再憧憬于巴黎的画坛了”。如果说吴冠中在后来的艺术旅程中收获了巨大的成就,那么此时的选择应该被视为所有成就的起始,而他在这个时间点上选择则是基于对崇高理想的追求。笔者以为,对于当代青年画家而言,类似老一代画家所秉持的高尚理想的缺失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现象。不少当代画家的创作多是从个人狭小的生活体验和私密的情趣感受出发展开,少见哪位青年画家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审视个人创作在时代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应该采取立场。社会理想的缺失,导致青年画家的创作视野愈发萎缩,进而使其艺术创作流于闭门造车、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画家创作中众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宏观角度的社会担当和人文关怀的缺失!我们大胆推测,如果此类问题仍未能引起大家注意,稍后会有更加负面的影响出现。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能完全用吴冠中时代的社会理想来要求当代青年画家。但是,对于理想的追求和职业操守的坚持却是永不过时的恒规定律。

  公知,是在辨别是非的时候,立足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发自内心的正确认识。实际生活中,对青年画家产生诱惑的因素很多,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协调个人创作和市场运作的关系。在商业运作高度发达的当下,青年画家也成为艺术品经营链条中的一环,社会资本正在以多种形式介入画家的创作。如果青年画家对市场的嗜好过分依赖,而忽略了自己的是非判断,那就难免在其创作的起步阶段被资本裹住双足,长期发展受到桎梏。资本介入,一方面一方面使画家满足了画家从事艺术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失掉了个人艺术向高度和纵深发展的可能。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获得一定市场份额的青年画家,因为已经持有一定的资本,生活作风和处世习惯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沾染了诸多不良习惯,疏于对自己艺术之路长远发展的思考,最终沦为一个的手艺人。这类画家所能做的,就是按照市场订单一批接一批地无聊复制,直至被市场抛弃,显然这是劣质资本催生的不良循环。在当代艺术品生产领域,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又一幕“仲永之伤”的活闹剧,应该一起大家足够的警惕。而所有这些,在笔者看来都应该归因于“公知”的缺失。所以,如何和协调市场、资本的关系,就成为当代青年画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课题。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仅要精于专业,更要对自己作品的市场有一个明晰的规划。在这方面,吴冠中为我们树立了典范。首先吴先生对当代艺术市场的本质看的极为透彻,表述言语也极尽犀利:“城里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实质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貌似繁荣的艺术品市场,又吸纳进来一批有一批青年后学,从而使之成为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时代发展,技艺发展,文化发展,审美发展;生存竞争,伪劣假冒发展更为迅猛。误导再误导,学画能发财,于是‘美术’垃圾遍地,国家民族的文化涂地。中国大地上画家村已如雨后春笋,谅来其间情况错综,良莠不齐”。这种貌似繁荣的市场表象下,蕴藏着深深的文化危机,此时进场的青年画家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很难保证自己不会被裹挟其中,最终成为市场的牺牲品。笔者以为,青年画家应该多些立足于公知层面的定位与思考,为自己艺术的发展做些长线规划,一方面充分参与市场运作,另一方面尽可能规避市场运作的消极因素,从而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够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纵览中外美术史,试图准确表达当下生活是艺术家始终面对的课题。当代生活的呈现形态及其价值评价体系,因为不断更新的艺术思潮的干扰,也在发生着即时的变化。因而,当下生活和呈现方式的对应关系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候甚至是错位的。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有时会对一些青年画家审美标准的建立以及创作形态的选择都发生误导。作为一个世纪老人,吴冠中在其艺术创作旅程中的丰厚阅历,对当代青年画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吴冠中的个案研究一定会对当代青年画家发生些许启示。据笔者观察,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形态的分野,肇始于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此前,在海外资本藉由栖身当代中国艺术界的买办者,举着与“世界艺术潮流同步”的旗帜,在中国艺术界横冲直撞,造就了中国当代艺术野蛮生长的一个时期。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初入此道的青年艺术家紧随其后,虽然在商业上小有收获,但是稍后危机爆发,炒作资金链断裂,很多当年红极一时的青年画家如今落得不知所踪的下场。短短三、两年时间,就上演了一场“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闹剧,令人唏嘘!2008年以后,本土资本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生产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这一股投资者打出了与此前的海外买办完全相反的旗号,美其名曰“回归传统”。一时间,很多画家换上马褂长衫,创作形态以极尽摹古为能事。显然,这种非“左”即“右”的创作形态都不是中国当代艺术正常的发展态势。前述创作现状的出现,一方面是资本的恶意炒作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画家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深切关注与真实表现。对此,吴冠中先生曾经在其著作中用古民居做过形象的比喻。“中国人、洋人,一批批的参观者均觉得古民居美,……,但参观后,所有的参观者便住到今天的宾馆酒店去了,谁也不愿意留住在古宅里”,这种滑稽的场景与很多当代画家的画家的创作状态何其相似呀!那么,当代画家又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传统与当下生活呢?吴冠中先生提出了“传统体现于感情,而非形式”的主张。笔者理解,这句话意思是说,任何优秀的艺术品都无法脱离艺术家的实际生存感受。换言之,画家只有尊重当代的生活真实感受,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呈现,才可能创作出留存久远的作品,进而美术史发展的序列中获得一笔优良记录。只有掌握了这样一个原则,画家才不至于在介入资本的大潮中随波逐流,保持创作的独立。

  至此,文章所谈问题近乎明朗。对于当代青年画家而言,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永远都不存在,我们必须充分介入当下生活。同时,在相对世俗化的现实生活面前,大家应该怀有一份社会理想,保持一份学术公知,尽可能多地承载些社会担当。

  当每一个画家个体都照此践行,那么一个相对健全的艺术生态系统也就基本形成。我们愿意乐观地前瞻,这一天终会到来!

作者:王伯勋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