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代商业文化、娱乐文化等泛文化形式铺天盖地疾驰而来,真正坚守传统者只能以“逆行”的方式而存在,两股力量构成当下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态度鲜明的对比甚至对抗,在书法领域内表现的尤为明显。然而有关传统和创新的解释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一直以来,我尝试将有关书法传统与创新的诠释转换成具体因素的分析和把握,概括成三个层面——书法本身的变化,书家主体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三者之间存在互动作用,简单地说,就是“力”,书家的成功离不开毅力、定力、理解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对于李啸及其书法的解读,即是从这样一个新的角度。
毅力对于书家来说,就是对于传统真正理解之后的信念和信心。李啸是书法传统坚定的实践者。他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一点,个人对传统理解有多深,传统的作用就有多大。书家从历史传统出发,对书法的理解,离不开对当下思潮的解剖,二者辩证存在,一方面是针对传统文化因素的思考,在不变中看到变化,一方面是基于社会现实潮流的把握,在变化中看到不变。唯有如此,方能坚持自身的艺术理念。
有了毅力,便有了定力。然则对待传统的态度坚定,绝非墨守陈规,而是以传统为标准、为契机、为模本,在坚守中追问传统存在的意义及对于个人的意义。在李啸看来,有关书法的一切都是不期而至的,灵感、风格,甚至成就、荣誉、名利等。书虽小道,最能看到书家的性情、求知、意志、修养、情怀等。相比之下,当下很多人的书法路径都是设计好的,人为的炒作,预设的价值,空洞的口号,一切似乎顺理成章。流行风气虽能盛行一时,以创新为借口、为手段,从市场中寻找到利益相关的平衡点,但结果未必能和预期的一样,摆脱不了沦落的命运,因为违背了艺术规律。
对传统的辩证、准确地理解,关键在于对时空环境本质的把握。时间和空间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魅力。《淮南子•齐物训》云:“往古来今曰‘宙’,四方上下曰‘宇’。”“宇”指空间,“宙”是时间。书法发韧之初,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无以穷止的探求和兴趣密切相连。时空成为表情之媒介,成为理解书法的一个新角度。人是特定时空的产物,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一件作品也是特定时空的产物,书法以自身独有的感性形式记录了对时空的理解,以虚实形式从构成上来注解空间,又以自然物态的流转来把握时间。
有鉴于此,李啸的艺术理念体现出一种“包容”,由此来进行个人的取舍和融合。书家的心理容量非常重要,关键在于怎样做到“容”。只有把“容”当成自身的一种理解应用方式,才能实现有容乃大、容大有德。孔子说:“小人同而不合,君子合而不同”。“容”应该是“合”,而不应该是“同”。“同”就是被同化,一切都归于“同”,就违背了多元化。“容”除了包容而外,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一是融合,做到碑帖的多样性结合,相互之间的影响甚至转换;二是发展,包容和共处并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存在个人风格的多样性不断生发、拓展。一句话,“容”是与时俱进中的共处共生,而不是死板的共同存在。
从李啸的创作来看,隶书取法力主“宗汉隶法度,取简书意趣”,看似对立统一,实质有不期而至的艺术效果。在楷书方面,“尊魏不卑唐”。魏碑、隋碑、唐碑之间,存在一脉相承和变异发展的复杂关系,李啸首先是清理这种脉络,而后才能谈得上超越。回顾历史来看,当时的审美思维、书学渊源和取法路径,出现尊碑抑帖、尊魏卑唐,后人如果不分析具体情况,不问青红皂白,将古人一时偏激的言辞放大和强化,最终误入歧途。碑帖区分最初掀起风浪者乃包世臣,他自己的态度是“倡而不染”,也就是说,尊碑与学帖并不矛盾。康有为矫枉过正,走的仍是碑帖结合之途。李啸取法褚楷,结合《张黑女》等,自然奔放而含蓄内敛,灵秀飘逸而精到美观。行书取法上,宗法二王、米芾等,如果与楷书、隶书结合起来看,又是一种极其包容的观念,潇洒与婀娜、凝重与放浪很好地结合起来,纵意所如、意在笔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气质。
“气质”成为表征李啸个人审美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时时体现在作品中。气质是一种超越好坏标准的范畴,不是单纯的用笔技法和视觉表现所能涵盖的。前文所提到的取舍,就是注重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最终凸显个人气质。取舍就是一种判断力。书家获得成功,需要经历长期全方位的锤炼过程,对于任何人来说,无可逃避。书家通过认真剖析,真正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个性,掌握、运用最精妙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我感受。在抒发感受之前,必须要坚定个人的艺术理念,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如是,最终才能有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寻找自我的个性和观点,而后确定自我的语言方式,正是李啸的艺术成功之路。
除了考虑个人气质因素外,还必须了解,书法一直受制于民族精神气质的影响,贯穿着“道”、“气”、“虚”的审美倾向。具体而言,即是对刚柔、动静、虚实的把握。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是万物化生的生态转换与生命节律的生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成为中国艺术精神产生的动因,确立了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表现一种诗意。在影响国人最主要的儒道思想中,儒家主动,“知者动,仁者静”,道家主静,“清静为天下正”,最终形成两相对属、相参互补的哲学观。书家借助书法这一载体表达个人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这其中,“动”的特征并不是随机而动,更不是无序运动,而是在一系列相继生发、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动态秩序,最终呈现出的则是淡泊、高雅、宁谧、超脱等“静”的情调,表现含蓄、内向的心境,由此进一步引申至“虚实相生”。虚实相辅相成,虚不是无,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所谓“空故纳万境”,由实境开拓出审美想象的虚境空间,意境臻于完美。美的本质有特定的、相对稳固的内涵,但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带有倾向性。书家只有保持心灵的返璞归真,才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超越与升华,获得美的感悟,保持与书法所蕴藏的“道”两者之间的冥合无间,具备“大美”,才能超越时空限制,这就是经常所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李啸的书法实践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书家对自身个性有充分的了解,对时代潮流有理性分析,将个人理念付诸实践,就是一种创造力。面对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李啸注重保持内心深处的宁静,不为潮流所动,注重溯源而上,始终珍藏着对传统的憧憬,保持鲜润的“生气”。在整体的独到把握之中,有意无意将个人心性注入笔端,在形与神之间达到一种默契,基于两点:一是技法的娴熟,使得点画、结构充满灵动之美;其次是自然的书写,传达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唯美意境。故而每隔一段时间,李啸总能拿出一些作品,给观者带来惊喜。作为一个书家,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寻求时代和超时代的审美意识,从而使自己的艺术观念避免俗套,不断开拓。宗白华说,“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
作者:薛元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